“城镇化”应是一场权利革命
原文发表于:FT中文网
中国“城镇化”喊了很久,但具体方案依然不见踪影,或许是因仍没有达成共识,政府对利用“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后果心存疑虑。
最初,“城镇化”被政府赋予扩大内需的功能,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为增长放缓和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和缓冲。具体而言,就是以“农民进城”的名 义将政府继续投资合理化,并戴上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正义的光环。但是,决策者又怕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其刺激经济的功能,会造成新一轮投资“大跃进”,因 此犹豫不决。
政策的模糊性制造了混乱的预期,“城镇化”被认为是新一届政府的一种扩张性政策,重复投资“政治周期”。 所以,在上半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以“城镇化”名义的借款,一些地方也以“城镇化”为名在农村实施“并村上楼”。也就是说,“城 镇化”在事实上已经由地方政府启动,这表现在各地宏大的建设计划、投资规模以及各地如火如荼的征地运动。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减速,政府希望通过投资“托底”。因此,一些政府投资计划又开始提上日程,“城镇化”显然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在执行“去泡沫”政 策的同时又刺激增长的做法,表明了政府的“底线思维”,即经济结构调整不允许导致硬着陆,这无疑会鼓励体制内“保增长”的冲动。
这 种“底线思维”会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来“逼宫”,比如金融机构通过制造引起系统性危机的风险迫使央行就范,国有企业可能通过夸大经营困境来对付债息的升 高。毫无疑问,对“底线思维”最清楚的是各级政府,他们会以各种“结构调整”的理由加强传统的投资,从而重复过去十几年的表演,只不过剧目从“保8”换到 “保7”而已。事实上,中国过去几乎所有的结构调整计划均以不能承担其代价而变形和失败。
无论何种“城镇化”方案,在现有制度和政治文化下,必定会被作为一种“增量政策”,就是“赶农民进城”。决策者应该而且应当非常清楚,基层政府不是 一个中性的执行机构,而是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逐利团体,主要由官员个人追求政绩和权力寻租驱动,从个人利益角度解读和利用中央政策,欺下瞒上。考虑到目前 的债务规模,中国已经无法承受地方政府继续举债。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在现阶段应该坚决放弃“城镇化”这一概念,尤其是通过制定“城镇化增长率”进行政治动员,人为的“城镇化”不仅会制造更大 的经济危机,也会制造城市贫民阶层,埋下社会动荡的隐患。在整个官僚阶层还没有转换思维的前提下,中国政府不应该在“城镇化”上冒险,这是一个陷阱。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数年,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次猛烈的造城运动。现在,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普遍存在“空城”现象,即“新城”因缺乏人气而导致大量住房和 设施闲置,根本不需要新的建设。根据统计,2000-2011年,中国城市建成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速,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 也只有0.3-0.6。政府应该通过降低房价等方式提高空城利用率。同时,对旧城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吸引农民进城定居。
继续阅读请点击下一页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中国经济放缓考验习李对策
2.中国6月制造业活动急剧放缓
3.流动性泛滥下的“钱荒”
4.中国避过“雷曼时刻”?
5.中国“钱荒”接近尾声?
十大热门文章 TOP 5
1.李克强为什么按兵不动?
2.中国央行为何坐视信贷紧缩加剧?
3.中国央行:短痛换长益?
4.媒体札记:大学生了没?
5.央行该出手时应出手
FT图辑精选:
英国《金融时报》创刊125周年(1888-2013)走上T台的商务男士们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1151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中国人的脱贫之路
下一篇:央行分道扬镳 非农衔枚急进7月7日
·超半数私募公布新净值 近一月下跌了7.51%2013.07.08
·私募看市关注半年报行情 回避高涨幅个股2013.07.08
·投中集团二季度创投数量连续增长2013.07.08
·数据观察对冲基金经理信心指数创两年来最低点2013.07.08
·布局高送转或业绩较好股名单2013.07.08
·交易员讲述钱荒20日世界都找不到钱 头发急白了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