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察微知渐的管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3-6-13 10:33:11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刘文瑞

 

《吕氏春秋》在具体的管理方法论证上,立足于大量的经验和案例,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重视的见解,这里略述一二。

消除偏见:吕氏特别重视管理者的偏见问题,认为偏见首先来自于管理者的偏好,由偏好产生先入为主的偏执,由偏执带来判断和行为上的偏差。《吕氏春秋》引用了传说很广的丢失斧子的故事:“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去尤》)当怀疑邻居的孩子偷走斧子时,观察邻居之子,无论是走路、神态、说话,还是所作所为,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而在谷仓里翻出了自己的斧子后,再看邻居之子,样样都不像偷斧子的人。由此告诫人们,你所观察到的不同,很有可能不是观察对象的不同,而是你自己的不同。对管理者来说,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多是因人之好恶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当事人没有觉察到这是偏见。如果其觉察到了,这种偏见多半可以消除,起码能够减弱。例如,邾国的铠甲是用帛连缀的,有人建议改用丝绳连缀更好,君主听取了这个建议。提建议的人连忙回去让家人制作丝绳。于是另有人向君主揭发说,建议用丝绳的人,是想卖他家制作的丝绳。君主很生气,又下令铠甲不再用丝绳连缀。这里,君主就产生了偏见,用丝绳连缀铠甲到底好不好,同提建议的人是否要卖丝绳没有关系。

要消除偏见,就要处处对自己的判断画上问号。君主不会因为怀疑自己的判断而犯错,却会因为深信自己的判断而犯错。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犯错,却会因为自己的有知而犯错。即便是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自己认为十分了解的事情,也需要仔细考察。“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这样做,可以“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谨听》)。在这里,吕氏的见解,已经十分接近当代组织行为研究中阿吉里斯对“习惯性无能”的揭示。

建立管理的闭环系统:在政令的推行上,吕氏提出了“圜道”之说。所谓“圜道”,相当于现代词汇中的闭环。“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圜道》)管理活动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举措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针对这种现象,吕氏根据自然界的周期循环,提出建立反馈循环的设想。当然,能否真正做到,吕氏也无法保证,但这种着眼点对于完善管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谨防“大”的诱惑:吕氏认为,小不可怕,大才可怕。“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因为凡是大国,都是侵吞邻国扩张的;凡是强国,都是战胜敌国强盛的。侵吞邻国肯定多患,战胜敌国肯定多怨。所以,《周书》才告诫治国者要“若临深渊,若履薄冰”。由此,明智的统治者,应当做到“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慎大》)。赵襄子攻打翟国,连下两城,别人以此为喜,而赵襄子面有忧色。左右不解,赵襄子解释说:江河泛滥不过几天就会退水,暴风骤雨持续不了多久,赵氏德行并没有积累多少,而胜利来得太猛,稍有不慎就会走上亡国之道啊。孔子听到后赞叹说:赵有了昌盛的征兆了。“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慎大》)即便到了现代,我们照样可以看到,正是“做大做强”的诱惑,种下了许多组织危机的病根。所以,这种老生常谈,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利害相权的尺度:有一利必有一弊,管理处处都有利害权衡,这种权衡必须注意不可兼得的问题。吕氏认为,“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权勋》)晋楚鄢陵之战时,楚国由司马子犯主战。仆人知道子犯好酒,违背禁令,假借送水给他酒喝。仆人确实忠于子犯,却断送了子犯的性命。晋献公以丰厚的礼物贿赂虞国,假道灭虢。虞国贪图晋国送来的美玉骏马,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后顺路也灭了虞国。这种权衡的难度在于:事后诸葛亮好当,而事前诸葛亮难为。后人尽知给子犯送酒的仆人该杀,虞国不该接受晋国的贿赂。然而,没有人会责备景阳冈上给武松卖酒的店家,虞国拒绝了晋国的假道要求存活后,也有可能会对失去丰厚的礼物惋惜不已。很多人都说,决策要选择正确的方案,而正确和错误的判断,实际上是来自于决策后果的“悔不该”。所以,决策进行时是鱼与熊掌的选择,而不是正确与错误的选择。弄清这一点,更能看清利害相权时的大小衡量。

因顺的正误:吕氏强调因性顺情的管理,而因顺也会“逆袭”。吕氏指出:“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为矣。”(《君守》)管理者要认识到,上有所好,下必随之。用古代民谣说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用平衡计分卡发明者卡普兰的话说就是“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一旦管理者存在偏失,来自追随者和被管理者的正反馈就会迅速放大这种偏失。所以,负反馈尤其重要,忠言逆耳,而吕氏通过自己的观察,看到了逆言的重要意义。“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悦),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至忠》)管理者所厌恶的,往往也是管理者自己的言行所招致的。

不求全责备:人无完人,用人不求全才。“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弑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適。先王知务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举难》)即便像尧舜禹汤、春秋五霸这样的人物,也可以找出毛病。所以,管理者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道义要求自己,可以使自己不断改进;以宽恕要求别人,可以把握尺短寸长,瑕不掩瑜。反过来,那种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宏大量的人,则会失去别人的支持,而助长自己的苟且。桀、纣、幽、厉就是这样失去天下的。

《吕氏春秋》在先秦属于“大部头”著作,其中类似上述管理细节的观点还有很多,有些至今仍然可资参考。当然,它的论述立足于经验,在相当多的地方不够精密,有些论断之间并不完全洽合,但这无害于其思想价值。在先秦诸子中,儒家侧重于治国的价值理念,法家侧重于治国的操作方式,那么到了《吕氏春秋》代表的杂家,则构建出了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功利化治国体系。

 

发表于《管理学家》2012年2月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0258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