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应增加生态产品供应
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大家知道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去基本上报告、规划、文件中资源环境内容是放在经济建设的内容部分的,十八大之后给人感觉很明显,中央越来越多的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和经济建设并列的部分来阐释。我觉得这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永续发展,包括党执政的理念、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战略都会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对本报解释。
杨伟民认为,过去只讲富强,现在到了这个阶段,要开始讲美了。“在富强中国的基础上再加上美丽中国,才等于现代化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梦应该是包括美丽中国的。”
“在新一轮的城镇化热潮中,应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到城镇化的始终,调整空间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增加生态产品供应。”杨伟民介绍。
杨伟民曾任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国家发改委秘书长,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
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等资源环境的问题。
《21世纪》: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
杨伟民: 如果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的话,以往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有人提出,生态文明未来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什么叫生态文明呢?首先说何谓生态。生态这个词是出于古希腊语,是说我们周边的环境,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保运动有关。彼时,发达国家出现了环境公害,有识之士开始对人类的增长方式提出疑问,代表作有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首次用英语使用了“生态文明”一词,并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
目前大家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界定认为生态文明仍然是工业文明形态当中的一种,是与工业文明中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物质文明并列的一个部分。另一种看法是,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境界和文明形态,是今后可以取代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不仅仅是节能减排等资源环境的问题,而是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我认为,至少在思想上和理念上,我们党也认识到了,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文明。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情景化目标
中国梦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1世纪》:在生态文明之外,十八大报告同时提了美丽中国的概念。为什么要提这样一个概念?
杨伟民: 我认为, 美丽中国实际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情境化的实施目标,这个目标非常重要。我们对此解读得不太多,或者解读得不太够。现在说的中国梦,叫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富和强,国家要强盛,在世界上要有地位,然后是不但国家要能够富,人民也要富。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是国强而民不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是人民越来越富,国家也越来越强,但是不太美了,自然遭到严重破坏。如果我们人均收入提高了,GDP也变成世界第一了,人均GDP搞到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了,但是生态环境恶化了,这肯定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现代化的目标。过去只讲富强,现在到了这个阶段,要开始讲美了。所以,在富强中国的基础上还要再加上美丽中国,才等于现代化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梦应是包括美丽中国的。
生态文明贯穿城镇化全过程
减少工业用地和适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
《21世纪》:中央提出要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那么在新一轮的城镇化热潮中,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贯彻其中?
杨伟民: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之一,其中三项具体要求中的一个就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其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这三项新任务十分重要。
一是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产品既然最终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从需求角度可以把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定义为产品,这些生态产品是人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供农产品(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工业品、服务产品的能力迅速增强,但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空间减少过多过快,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身心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的期待不断加强,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希望在节假日,到生态空间养眼、养肺、换气的人越来越多。
推进城镇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推进城镇化的立足点不对、方式不当,仍然立足于占地卖钱,一圈又一圈地扩大建成区面积,把越来越多的耕地和湿地湖泊变成水泥板,我们可能面临春天听不见鸟儿的喧闹,夏天盼不来凉爽的雨水,秋天找不到游嬉的鱼儿,冬天难觅温暖的阳光。如果这样来推进城镇化,就违背了推进城镇化的初衷,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文明的退步,这样的城镇化似乎可以不要。
所以,推进城镇化,摆正立足点、出发点非常关键。要立足于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农民工市民化,外来人口的本地化,立足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不要只是为了提高增长速度、占地卖钱、扩大投资、增加产能、繁荣房地产来推进城镇化。
二是要控制开发强度。开发强度是指一定空间单元中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简单说,就是水泥板的比例。我国很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占用土地过多。一些城镇化地区,人均GDP刚刚过1万多美元,但开发强度已经很高,有的已经把适宜开发的平原面积中的一半甚至几乎全部用于建设了。比较而言,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并没有一圈又一圈地无限摊大饼,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斯图加特、香港等的开发强度只有20%左右。
开发强度过高,不仅带来环境问题,也带来资源安全问题,特别是水资源保障面临威胁。我国总的缺水量是500多亿立方米,但为什么会缺水,是因为我们自己把森林、湿地、湖泊等“水盆”搞得越来越小。如果不控制开发强度,不从现在开始重视增强水的涵养能力、水的存储能力,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危机,现在一些地区的连续干旱已经敲响了警钟。
各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有点自律精神,控制开发强度,留下必要的生态空间,来净化追求GDP 所产生的脏空气和脏水,让城市居民有养眼养肺的生态空间,让水资源和动植物有个栖身之地,也就是十八大讲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是要调整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国土空间中的分布,是经济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我们注意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对空间结构的调整,总体上看各方面还缺乏认识,没有摆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中。我国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空间布局混乱,空间利用效率不高。657座城市,1627个县城,1.71万个建制镇,都在分配给本地区的建设用地上热火朝天地开发建设。这种过度分散的空间结构,又带来新的占地压力。
在今后推进城镇化中,土地城镇化方面的主要任务应该在存量上做文章,争取做到在总量上建设空间占补平衡、不增加新的建设用地。重点的调整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要按照十八大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生态是一个系统,山水林田与城市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地就变成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
另一个是减少工业用地和适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我国工业生产空间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城市总的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例是1.5∶1,日本三大都市圈这一比例是6∶1,法国巴黎大区是5∶1。北京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例是1.3∶1,在许多城市该比例更低,甚至是倒过来,工业用地比居住用地还多。我国工业化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工业化的主要任务不应是数量扩张,因为产能已经过剩,而是存量调整、产业升级,工业占地不应该再按照过去的速度扩大下去了。而城镇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只有52%,其中还包括2亿多外来人口,实质的城镇化率才35%,对居住用地的需求还将延续较长时间。
总之,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方向,不仅要调整我们所熟知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也要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应放到调整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大方面
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1世纪》: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是要进行配套制度建设,您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
杨伟民: 我认为,应当从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发送好友:http://txt.sixwl.com/jingjishiping/9266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城镇化过程中应增加生态产品供应 生态文明 生态空间 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 城镇化率
上一篇:“国字号”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可行么?
下一篇:匡扶分配的公平与正义
·五月45只牛股上演A股“最强音”2013.05.21
·5月高管大举减持14股套现近30亿附股2013.05.21
·主力资金净流入最多10股5212013.05.21
·主力资金净流出最多10股5212013.05.21
·主力资金净流入最多五大板块5212013.05.21
·主力资金净流出最多五大板块521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