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货币调控应“稳”中求“准”

发布时间:2013-5-21 9:12:00 来源:上海金融报 【字体:

  5月14日,经济日报刊发《货币调控为何“稳”字当头》一文,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走势进行了深度解剖,并提出了货币调控以“稳”字当头的科学判断,非常符合当前我国货币调控政策的现实。在笔者看来,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受到的冲击和承受的压力较大,以稳字为先是货币政策执行者应坚守的科学态度。但货币政策的“稳”应以“准”为核心,“准”是“稳”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调控力度和时机,稳健货币调控政策才能真正奏效。提高货币政策准确度,应持两种态度:一是科学态度,加强对国际国内货币政策趋势的科学研判,准确把握货币需求动态;二是灵活态度,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测,准确把握货币政策调控时机。与此同时,应着力提高四方面判断的“精确度”:

  首先,准确把握国际热钱流入动态和目的,做到货币调控“不偏不倚”。当前世界各国央行正兴起新一轮降息、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增长的狂潮,市场流动性泛滥正冲击世界各国,尤其我国目前是否采取降息来应对国际热钱流入,尚处犹豫不决的两难境地。对此,央行应加紧建立科学的国际热钱监测机制,提高国际热钱流入监测的及时性;同时,对国际热钱流入的真实目的进行准确甄别,并根据热钱流入的不同目的,分别采取降息、央票发行等有针对性货币调控手段,避免为了抑制国际热流入实施过猛的货币调控政策从而误伤国内经济发展,更避免货币调控政策不力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涌入而加剧套利泛滥,进而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稳定和经济发展。

  其次,准确把握国内货币流动性临界值,做到货币调控“不多不少”。当前,我国对社会信用总量缺乏科学的监测、预测机制,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缺乏真实的数据依托,从而影响货币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由此,央行应扮演好社会资金“总调度师”和“总监测师”角色,积极向中央政府建议,争取建立覆盖全社会所有金融活动的资金监测网络和机制,除加强对M2科学监测和调控之外,更应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将社会融资总量及一切“影子银行”纳入合法监管轨道,控制好社会信用“总闸门”,确保市场货币流动性与居民消费需求、企业生产需求等客观经济发展需要基本一致;并时刻关注市场物价趋势和CPI涨幅,避免货币流动性过多带来通货膨胀,或过少带来通货紧缩。

  再次,准确把握实体经济资金供需状况,做到货币调控“不即不离”。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既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其资金供需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由此,央行应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资金供需平衡值纳入货币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建立灵敏反映企业资金供需状况的监测网络和机制,提高对实体企业资金需求预测水平,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状况;并针对实体经济资金供需状况,实施不偏不倚的货币调控政策:当实体企业资金紧张、信贷困难的时候,实施降低存款准备金、回购央票、降息等货币调控政策,让释放的流动性正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而又不致使企业需求过剩;当实体企业资金充裕、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时,采取出售央票、加息等货币调控政策,有效抑制资金流入“虚拟经济领域”。

  最后,准确把握总体经济产能态势,做到货币调控“不冷不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消耗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源,更扭曲了货币政策传导信号。因此,央行为了实施正确的货币调控政策,应及时把准我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的现实,与中央相关宏观政策制定部门联手建立货币政策协作机制,健全宏观产能信息监测网络和反馈机制,加强对全国各类生产企业产能动态掌握和了解,提高产能动态预测的准确性。在普遍产能过剩状态下,为了提高金融资源和物资资源社会配置效率,采取提高借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调控手段,起到有效抑制产能过剩的作用,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确保经济运行规模适度、质量最优;在产能合理状态下,采取降息等货币调控手段,刺激企业扩张生产规模。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shiping/9264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