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美丽中国”呼唤责任担当

发布时间:2013-5-20 13:52:24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我生长在太湖之滨,工作于太湖之畔,喜欢太湖“经冬犹绿林”的千家橘熟,尤爱她“无风还练静”的万顷湖光。我把青春留驻太湖,把心血奉献给太湖,我深知保护太湖生态,是苏州人的情感所系;建设美丽吴中,则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具体到我们一区一县,把生态环境作为立区之本,能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畅享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水,始终是发展的不懈追求。试想,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美丽中国梦”还会远吗?

  推动经济发展,GDP增长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立竿见影、速见其效。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往往不是“显绩”而是“潜绩”,而且周期长、见效慢,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去精心呵护。这里的关键就是,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更要有一点历史担当精神。

  在推动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地上的成绩“看得见”,地下的配套建设“看不见”,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地下空间资源配套建设的重要性。如果说地面上的发展是城市的衣服,应该穿着得体,那么地面下的建设则是城市的内脏,更应保持健康。雨果就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们把地下空间打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和公共设施的走廊,虽然成效“看不见”,但是城市环境变好了,老百姓却能感受得到。

  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所以也需要领导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思维方法。有的事情可以在一任完成,有的事情却需要几任接力才能铸就。如果在政绩冲动的驱使下搞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时之效,不仅不能取得实效,反而会在“生态再造”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对此,领导干部尤需放眼长远的胸襟和魄力。

  生态环境是公共资源,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因此也容易滋生“搭便车”心理:等着相邻地区花钱治理,自己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如果人人如是想,生态环境又如何得到善治?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领导干部树立“小生态,大效益”的大局观念,追求“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崇高境界。我们吴中区拥有太湖3/5的水域面积和184公里岸线,保护太湖我们守土有责、投入巨大,但是保护太湖的生态效益,则惠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我们没有感到“划不来”,而是具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成就感。

  建设美丽吴中,看似与经济发展无关,其实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经济发展,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更深发展境界。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有好环境,就不怕没有好项目。筑一个美丽的巢,一个体系完善、环境优美的巢,还愁招不来凤凰栖息于上吗?我们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学会生态修复的“加法”,探索生态经济的“乘法”,就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比翼双飞。

  还记得小时候的江南水乡,每逢夏日黄昏,在家门口的池塘里就可以跳下去游泳戏水。走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的梦想是让今天的孩子同样能收获这一份清凉与畅快。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就谈不上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如果每个地方都能擦亮生态名片,就一定能点亮“美丽中国”的梦想天空。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shiping/9222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