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大金融”或是一场宏观经济学的革命

发布时间:2013-4-27 7:51:44 来源:证券日报 【字体: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马勇两位著名金融学专家出版了700多页的大部头著作《大金融论纲》,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13年4月16日,来自监管部门、高校、研究机构、银行和证券媒体界的数名专家专门就《大金融论纲》进行了一场书评会。

  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大金融论纲》的理论框架和学术意义,认为该书整体逻辑搭配简洁清晰,很好地展示了大金融的“大”字。与会专家提别提到,该书提出的“协同效率”、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U型关系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与会专家也提出,该书全面完整论述了“金融”的内涵与外延,但还应就“货币”给出超越前人的论述。今日《证券日报》将这一讨论发布,以飨读者。

  “大金融”大在哪里?

  刘志勤(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我们不能说我们是大国经济,大国的银行业产生大金融的概念。按照黄达教授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了有机统一,提出了大金融的概念。单纯是大金融,很多人不会想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理念上,这是一个断带。

  黄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从国际来说中国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金融,一种小货币可以震荡整个的世界,这就是大金融的缩影。陈雨露教授秉承黄达先生的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他提出大金融从宏观和微观结合,金融到实体的结合,他继承和发扬的亮点之一。

  在今天看来,大金融怎么把中国元素和中国思维注入进去,这是我们真的要动脑筋的事。有一些东西解释不清楚,我们东方人能不能把西方人解释不清楚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论,用我们的成语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大金融不是整体的金融很大,而是我们一个小的点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影响面很广。陈雨露教授谈的几个点,一个是对于危机的处置,这个点近年来谈了很多,更多的是借鉴国际的经验和做法,中国的做法在这个点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的挖掘?

  货币政策也讲了很多,讲了资本账户的开放与金融稳定,还有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可能是大的趋势和问题,可能会引发很长时间的影响。应该立足一些比较小的点能够牵动全局的问题,里面包含着中国思维能不能进一步挖掘。在生物学中间有一个理论叫全息理论,这个理论也可以进到大金融中间来,就是局部的问题其实就是整体问题的体现,从局部可以反映出整体,局部的调整可以影响整体,尤其是立足中国影响世界大金融秩序的着力点。陈校长的落脚点落到中国上来,把中国金融市场当成世界大金融市场的缩影,是一个全息元,利用中国的金融影响整个世界的金融和经济,这才是发挥中国经济的影响思路,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可以开发出来的路径。

  从这种思路去挖掘,在宏观与微观上结合,在实体与金融的相结合,还有局部和整体的结合。

  陈雨露教授写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结合,这可能正是中国当前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我在做一些地方调研中,地方的同志他们很注意去分析金融与经济的相关问题,协调程度能不能造一种模型出来,金融和经济发展形成相关部的模型出来,能不能把金融与实体相结合、相匹配,做一个更可以细化和量化的模型,对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的路径等,谈的很多,如果进行操作协调的路径还是很少的,我们在做地方的规划当中,要看它存贷和GDP的关系等等,金融还包括很多,证券、基金等。

  谈到大的理念,我们有一个大历史,把这个历史从传统的小时段,拉出更长的整体时段来考虑,大金融,是不是进一步能将整个人的生活全部揭示出来,这才是大金融。

  马方业(《证券日报》副总编):大金融的“大”,主要体现在跨界,体现在经济学上一个新的方法论的诞生。

  马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大金融论纲》的目的是提出一些纲领性的思想,并在这个框架中给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方式与案例。在融合中西方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它提出了三点理论背景:一是宏微观理论的结合,这里面主要是中西理论思想和工具的结合;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三是金融理论和中国实际本身的结合。

  《大金融论纲》最终的落足点是如何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给我们提出一个思路,去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有效率的,而且具有一定危机反映能力的金融体系。它主要是通过介绍国外经验来指导国内实践,其中有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对我们国内金融体系的创新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我建议在结合本国实际和传播大金融思想方面,应该增加一个诸如平面化兼容的方向,不要让金融成为少数人玩弄的工具,而是能够为更广泛的阶层所接受。

  徐以升(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我理解这本书应该有“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定义,三个基本点是书中提出的:效率、稳定性,对危机的管理和控制。

  这个书里面提到了,把金融纳入到实体的框架,这是危机后全球学术界,欧美学术界大规模反思的新共识,这书里面也讲了一句话,它的含义是宏观经济理论替代内生性的经济基础上重建,这是大金融概念本身所理解的一个中心。

  马国书(广东共赢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第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今天的主流经济学,或者我们主流一般均衡论的分析体系,是极其有问题的。虽然这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但是这本书里非常明确的提出来,应该说对中国社会,我个人感觉是很积极的,因为我们今天在不断的学主流经济学,大家并没有形成一个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全面反思的一种氛围。这本书非常旗帜鲜明的把这件事情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二,这件事就像刚才提的,继承黄达老师的想法,把微观和宏观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这是主流经济学没有做很好的。谈经济学之后,面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离现状,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重新看待经济事物,这是这本书里面重要的观点,怎么把宏观和微观结合在一起。

  第三,这本书提出一个对主流经济学无法将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融为一体的内生性问题提出质疑。刚才几位老师发言都说了,怎么把金融和实体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会在下面提,依次找到成为这本书里面三大支柱中间的第二个支柱,就是怎么能够立足把金融和实体经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非常鲜明的一点。

  第四,对主流经济学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提出一个时代要求的新呐喊,就是回归经济科学的整体方法。这就是大金融赋予“大”字的特殊含义。我昨天看这本书比看小说还过瘾,因为一个题扣一个题,整体逻辑结构搭配非常的简洁,非常的明晰,每个地方都有交代,虽然里面有的地方有争议,但是它“大”字的整体性非常简洁,用一个整体的东西把几件事情一下子勾画出来。

  第五,每隔30年就会出现一个宏观经济学革命重要判断,这件事情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产生重要影响,怎么看待未来经济的政策和走向,这个判断格外的重要,从不同的层面上论证了这样的认可和认知。

  第七,在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之外,提出了协同效率的新主张。这个协同效率,因为微观效率提的是企业的成本和效率的分析,宏观效率是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路径,这两者之间没有其他的路径。这本书里面最为鲜明的一点,第一次提出了协同效率的概念,围绕协同效率尝试做很多的事情,弥补微观和宏观之间怎么找到新的结合点。整个书里面,很多的着眼点,怎么完成宏微观的结合,协同效率是整本书里面最为出色的地方。

  第八,借助整体的简洁框架,把全盘性构造的把握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体系。看完这个东西,发现里面的文献引索的广泛,超出了我们大经济学能想象的,几乎在很多问题上不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我们大多数的知识已经很陈旧了,在很多问题上引入了一些很新的文件,用新研究路径去解说。

  《大金融论纲》的意义

  刘志勤:搞大金融最主要的问题不是钱多,资本多,而是人才。中国金融方面的人才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我们进一步发掘大金融的理论,起到一个拨乱反正,把思想归纳到一定的方向上的作用。中国理论太多,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有一个说服力的思想,对中国的金融发展至关重要。

  马方业:我认为,本书实现了几个跨界,一是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跨界,一个是中西方金融的融合与跨界,再一个是我们的人才与一线教学科研的老师的队伍间的融合与跨界。本书可以把各个相对分散的力量凝合在一块。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华丽转身,实现了一次质的跨越。跨界与跨越,是这本书对中国当代金融理论的突出贡献。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大金融论纲》实际上就是想在当前缺乏竞争力的前提下,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为中国构筑一个高效而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我认为,这可能是两位作者的重要写作初衷。

  何伟文(对外经贸大学中美经贸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它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的构架逻辑性非常的严谨,非常庞大和完整。实现了三个统一,理论和历史的统一,把近代到现代西方经济相关的经济理论排列一下,吸收优秀的成果。不光是从理论到理论,近代现代西方货币发展的历史,历史当中出现的问题等都做了解释。

  第二,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不光是看过去还有现在,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存在的问题,这里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现代和未来,为未来中国金融的改革提出的路线图,很实在,不光是大道理,包括一些具体的测算都做了大胆的尝试。

  徐以升(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第一财经日报编委):关于大金融与中国的关系,这本书里面明确的提到中国的大金融框架。我认为中国正在从产业资本国家转变到金融资本国家,这是因为:1、中国金融资本已经独立存在。2、金融资本可以很好的完全并购产业资本。3、没有金融资本支持,产业资本是很难做大,甚至很难生存。4、产业资本自身不再安全,很快会慢慢的放弃控制权。因此大金融的框架对于当下中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王衍行(光大银行(601818)济南分行副行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总体上,这本书是货币银行学或者金融学的一个升级版。过去的写作相当乱,因为过去方方面面的金融问题,能说明白、干明白的人不多,但看了这本书理论上耳目一新,因为它在压中国一个宝,我们的升级版难以越过的。压在哪儿?压在金融风险。

  魏本华(中国外汇杂志社理事长、前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这本书站的位置非常高,提纲挈领,对重要的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和分析,书本身非常有价值,这跟陈校长多年来一方面作为领导治学严谨,同时又抽出时间自己亲自动手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值得我们学习。两点体会比较深的。

  第一,在资本账户这个问题当中,书里面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很少有我们所谓的纯教授或者学术人员,能够对政策性问题阐述的这么清晰。

  第二,提出金融失衡指数体系,这个也比较新颖,非常有价值。这方面能够把社会的融资总量、投资与企业杠杆、银行利差水平、房地产的价格、股市泡沫等等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综合在一起。而且这个指数体系验证了过去,是完全符合的,所以非常具有说服力。

  马方业:大金融理论的层次和高度是够了,但是如何用将此大金融理论指导中国未来金融业发展?也就是要有务实操作指导,比如新兴城镇化建设,三农建设等问题。另外,目前银行业一业独大,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了:躺着也数钱,其他行业有些是躺着中枪。如何解决这种失衡状态,也十分需要新理论的指导。比如中国金融业的创新与转型。

  王文:对于现在的金融分业以及证券保险行业化,本书意在要把这个三大块结合到一块,即把各种行业集中。书中最后有一个概念,实际上要鼓励中国成为一个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公司把这几大块都囊括在这个公司下面,公司的董事是谁?可能是更高级的。

  魏本华:雨露教授提出一个三位一体,既有运转有效的央行体系,还有一个很有效率的监管体系,再加上一个信贷体系,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中国大金融的机构。

  在一套研究基础之上,雨露提出了设计中国的大金融的框架,主要的出发点是真的建成了非常高效的运转体系,让中国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保证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是一个目的。

  《大金融论纲》提出的下一步议题

  刘志勤:从效率性、稳定性、风险控制能力三点内涵的逻辑思路出发,其实还可以建议更多的金融学者从“兼容性”的角度再来诠释“大金融”的概念。因为中国的金融应该考虑到中西的融汇、古今的兼容,中国金融界和实体经济的结合,把金融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讨。

  关于风险控制,我认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主要是内部问题。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中国家除了体制之外,外部的原因也存在,同样发达国家也是同样的问题,这里面不应该存在发达国家出了问题都是外部来的。

  徐以升:第一、对于全球实践来讲,需要有一个大金融观的货币体系,才能有一个大金融观的金融和经济体系,这点是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货币和货币体系怎样才能树立大金融观。

  书里面展望到未来货币体系的框架是从一元到多元的货币体系,从多元制衡来约束货币发行和供给,来达到符合大金融的特点。这一点并不能够完全实现,因为货币本身的哲学性质是债务货币,债务货币并不能符合大金融观的特点。

  第二、美国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国家,首先需要美国构建大金融框架,其次中国才能构建大金融框架。否则,中国以大型的框架构建的体系,可能会在美国主导的非大新框架体系里面受损。

  第三、其实“大金融”还可有社会含义,在这一点上还能再写一本书。1971年之后,社会变化吻合金融异化的过程,主导了美国的贫富和美国社会格局的变化,这一点对于中国是一样的。尤其在21世纪,中国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走得更迅速的时候,中国的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等的评估,导致中国人均存量财富的差距极为放大。如果中国走一个更好的大金融框架,会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这也符合社会意义和政治上的概念和语言,所以大金融框架的社会意义可能需要的认识。

  马方业:影子银行的出现,其实就是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割裂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利率化改革不到位、不够市场化的结果,这就会涉及到宏观金融学的问题。如何化解或防范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应该是《大金融论纲》之后的重要议题。

  金融风险如何控制,如何让监管富有弹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监管层、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央行行长及主管金融的领导应该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才行。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此,《大金融论纲》需要诠释。

  第二,本书在强化大金融理论对中国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指导上,非常棒。但如何在务实层面上加以指导,或许又可以出一本《大金融实践》之类的书,这样就更可以强化书中提出的诸如金融实行城镇化、三农等大问题的解决。

  李克强总理的新兴城镇化,或许和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有一点点渊源。如何通过大金融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兴城镇化建设,支持三农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现在大家都谈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风险现在很多人有共识。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对影子银行认识是很深刻的。如何化解中国的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这应该有一个章节或者强化。另外,央行的独立性问题能不能在大金融理论当中有所涉及。

  本书里面还提到一个观点: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或者说银行是一个基础性的作用。究竟是我们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还是以市场,尤其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这是有争议的。我个人认为,资本市场就是把风险从存量状态转到流量状态了。而有这种流量状态才能进行风险的分散和组合。积极的风险管理是银行转型的关键。只有转过来了,金融体系才能由传统走向现代。

  魏本华: 中国的大金融体系和全球范围内的大金融体系怎么吻合起来,这恐怕是《大金融论纲》下一部书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对国际货币体系、金砖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看法,也有很多的要求,这个要求怎么在大金融的框架之下实现,这是一个新的努力方向。当然,这毕竟是一个《大金融论纲》,如果要展开就是一个金融的百科全书,这个值得做,值得大家一起努力完成。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shiping/8170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