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应把压力化动力
■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让环保系统的人们“压力山大”。环保人只有将压力化作动力,才能更好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群众也应该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多些鼓励,共同推进污染治理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多次听到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同志抱怨:“苦和累没人看到,让百姓给政府部门打分,肯定倒数,这么干下去,自己都觉得没动力。”
这些抱怨并非无端,“担子重,风险高,表扬少,挨骂多”反映了环保部门工作的现实,在日渐增大的压力面前,许多基层环保部门甚至出现人员流失的情况。
环境保护工作是个苦差事。一方面,百姓的环境意识日渐提高,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虽然我们一直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但“边污染、边治理”甚至“先污染、没治理”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个别地区,环境问题甚至呈现集中爆发式的状况。面对污染的环境,百姓渴望地方政府尽最大努力加大治理力度,唤回绿水青山,对环保部门的期待和要求日渐提高。
另一方面,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环保部门常常要看决策者的脸色,如果决策者的意识难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匹配,环境保护工作就面临更大的困难。要么难以挡住污染项目,出了污染事故成为挡箭牌;要么缺协调缺资金,想要治理也是有心无力。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环保工作者来说,这句话一点都不俗套。作为普通人,环保工作者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更要履行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迎难而上,将压力化作动力,是环保工作者的唯一选择,这不仅需要他们更多的努力和担当,同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对环境问题的抱怨声此起彼伏,但是鲜有人认真分析污染的成因。比如一条河脏了,污染可能既来自工业的超标排放,也来自百姓生活的污染。有些人一面抱怨污染,一面肆意排污,认为“我爱怎样就怎样,反正治理不好就是你环保部门的责任”,一旦治理工程牵涉自身利益,还会百般阻挠。这就说明,污染问题有多重原因,不能光责怪环保部门。
在很多人看来,蓝天多了,水变清了,是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的标志。这话有理,但只说对了一半。在不少地方,环境问题积重难返,治理起来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些地方按下葫芦浮起瓢,治理空气污染刚有起色,重金属污染问题又暴露出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唤回蓝天净水,既需要决心,也需要耐心。
环保部门战斗在防治污染的前沿阵地,自然会经常受到舆论的拷问、社会的监督,应当把拷问和监督变成动力,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社会关切。各界群众在希望环保部门尽快治污的同时,也不妨换位思考,既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也要肯定他们的成绩。只有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最大共识,才能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标签:环保部门应把压力化动力 环保部门 环保工作者 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 环境问题
上一篇:微信与运营商共赢才有国际化前景
下一篇:“克强指数”折射了什么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逼近6.25 升值压力不减2013.04.15
·拟IPO企业改道 中技桩业借壳ST澄海2013.04.14
·建立良好市场生态才能根治IPO恐惧症2013.04.15
·IPO核查一个投行人的15天2013.04.15
·东易日盛被指对加盟商“过河拆桥” 或增加IPO变数2013.04.15
·新股发行改革或从中介机构突破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