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重建“文化信仰”

发布时间:2013-4-10 9:11:5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公共外交会遇到的障碍的因素在语言、生活习性和信仰。提及信仰时,他认为,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信仰的理解不同,中国人的信仰是文化信仰、政治信仰等。

  这种解释当然是与外国的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等相对的。不过,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文化、政治等是一种外在的甚至是看得见的东西。人们谈及信仰的时候,更多是认为信仰能够为个人带来一种榜样式力量, 如果有信仰,那么它能够对个人的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与指引。对一个社会来说,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它是社会中的个人内在于心的东西,所以即使法律与制度有一些疏漏的情况下,信仰也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一般来说,文化与信仰大体上是两个范畴。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有文化并不一定有信仰,有信仰并不一定有文化。比如在一些社会里,人们普遍有一定的相近的信仰,个人的信仰是其精神支撑,而这种信仰(尤其是向善的信仰)也成为法律与制度很好的辅助,这让一个社会运行得更好。但在另一些社会里,可能文化历史非常厚重,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具有较高的文凭,但个人缺乏信仰,精神空洞,因此会不断发生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道德滑坡”现象。

  中国的情况的确与外国不同。或许“文化信仰”这个词是最恰当的形容中国人信仰的说法了,它说明了一种多样性与笼统性。纵向的看中国,中国人的各种信仰非常丰富,比如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曾经内化于心,各种纲常伦理、等级制度也曾是约束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儒家文化没有上升为“儒教”已经基本是一种学界共识,但是这种文化仍是很多中国人内心非常相信的东西,如果从约束个人的结果来看,说它是一种信仰也不为过。

  历史地看,中国人的信仰常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或是功利性,人们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信仰,而特定群体也常因为特定的目的而选择信仰。如果说中国人的信仰是“文化信仰”,那么应该是笼统地指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那部分。

  在中国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时候,“文化信仰”也正面临很大的挑战,以往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一些道德与信仰逐渐滑坡与式微,而新的却未及时形成。所以,很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正是源于此。无疑,好的“文化信仰”需要被强调与重建,以及在公共外交中用来向外国人解释中国。重建之路是什么呢?软性的文化信仰需要与完善的好的制度与法律相辅相成,后者不彰则前者难以发挥作用。最终,重建的结果应该是社会中的各路人马都回到常识,有一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