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危机化解危机
中国社会现在存在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保障严重缺失问题、“三农”问题、教育资金短缺问题、工资水平低下问题、税费过重问题、房地产价格猛涨问题、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大量持有美国债券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贸易壁垒问题、贪污腐败问题、民众上访问题等等。应该承认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其实都是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的。然而,这些问题目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而且有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在加剧。这是为什么?是不是问题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并非如此。笔者认为,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后有着密切关系迄今为止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用孤立的眼光看问题,用孤立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更为确切地说,就是用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危机去处理另外一个危机,则两个危机往往都可以化解,都可以转化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这里笔者仅就中国的相对资金过剩危机与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危机,做一个分析说明。
一个中国特色的金融危机“不差钱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目前中国正处在相对资金过剩的金融危机之中,它具有中国特色,也就是说钱借不出去,而不是借出去的钱太多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如果我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俯瞰,不难发现一个事实近些年来,中国金融资产发展非常惊人,目前总量估计已超过70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总量的 5%到 6%。这当然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它同时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即巨额资金相对过剩,2008年9月温家宝在美国坦承:美国是借钱消费,中国是存钱不消费,两者都有问题。应该看到,虽然已经时隔 4年多,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截至2012年底,中国银行(601988)体系存款余额已超过97万亿元人民币,且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造成这种严重相对资金过剩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二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已经阶段性终结,现在的情况是“百废已兴”,已经出现了缺少安全稳妥的投资方向问题。也就是说,现在中国虽然在一些领域仍旧非常缺乏资金,可在更多的传统领域却已经“超饱和”,根本不需要大规模投资(投资了也赚不了多少钱,甚至于会亏本)。当前一些经济学家所谓的产能过剩,实际上也就是这种“超饱和”的结果。
巨额资金的相对过剩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更导致了社会消费滞后(或者说相对萎缩),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国继续放宽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实际上就是相对资金过剩所造成的;而大量购买美国债券,更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所谓“中国特色的金融危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相对过剩资金还在迅猛增长,迄今看不出有任何放缓的迹象。因此可以预言,中国还会在一些领域继续超饱和投资,还会进一步增持美国债券(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来缓解相对资金过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这将不可避免地会加重危机,使经济出现更严重的失衡,而且还会加深西方对中国的不满,从而导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欧美频繁发起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就是一例。
可是这一危机的化解并非易事,因为在投资方向上,传统产业领域已经基本饱和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或几个传统产业,可以安全稳妥地消耗数十万亿人民币,而经济学家对此也是束手无策,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个巨大的社会保障危机“很差钱危机”正在折磨着中国
而与此同时,因为资金缺乏,当前中国社会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保障没有解决。为什么这些基本的社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答案非常简单:缺钱。笔者估算,相对于目前中国的人口和物价水平而言,中国社会保障所需要的启动资金至少为15万亿元左右,之后每年至少需要投入10万亿元(其中对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就需要至少4万亿元,涵盖全部民众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至少需要3万亿元,住房和基本福利 3万亿元)。可是 2012年年底社保基金总收入已超过 2.8万亿,但资金缺口仍非常巨大。而政府也根本没有财力来满足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中国政府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10万亿元,即使全部投入到社会保障,还有 5万亿元的缺口,何况政府不可能将全部财政收入都用于社会保障。
谁都无法否认,民众储蓄的绝大部分就是“变相的社会保障基金”,它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成反比关系,社会保障体系越是全面,这种“变相的社会保障资金“就会越小,相反亦然。因此中国民众储蓄之所以达到空前水平,社会基本保障缺失是重要原因。正是社会保障的危机催生了中国当前的相对资金过剩危机。
社会保障的问题还引起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因此而产生的,如城乡二元化、“三农”、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环境保障、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的矛盾、医疗市场化与公益化的对立、房地产的泡沫危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乃至于人民币升值、扩大内需等,其根源都在于社会保障。
负负得正:一个危机可以用另一个危机来化解
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前景是悲观的。因为上述两个危机实际上恰恰是可以相互化解的:一方面,相对过剩的资金的数量正好可以满足社会保障的资金需要,为建立全民的全面社会保障奠定必需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巨额资金需求,也为化解相对过剩资金,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因此,中国完全可以用相对过剩资金危机来化解社会保障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传统的模式孤立地处理一个危机根本不可能化解这两个危机,这两个危机也只有互相化解,即用一个危机去化解另外一个危机,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实际上,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中国没有任何途径可以安全稳妥地消化数十万亿相对过剩资金;而除了向金融体系融资之外,中国社会保障也根本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还需指出的是:金融资产与一般的资产不同,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政府所拥有的财产,因此政府不可能简单化地将不是自己的钱用于救济13亿人,但是却完全可以将这些巨额相对过剩资金以社会援助保障的方式“借贷”给13亿人,让他们用这一资金来解决当前的社会保障问题,今后再连同利息一起逐步偿还。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贷款给中国自己的社会保障,比借钱给美国,要安全可靠得多,而且从效果来看,也比借钱给美国要好。因为它还可以化解一系列的社会难题。例如可以使政府节约巨大的开支。现在由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政府不得不对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补助,其中仅仅医疗保障,在过去几年就已经投入上万亿(而这还远远不够);此外政府还必须拿出巨额资金来补贴农民,并投入巨资来解决“三农”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了全民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则政府就不必再如此大量地投入资金来补贴社会保障,因此可以节约极其巨大的开支,这就使得政府可以大幅度减税,其中包括许多变相的税费,例如土地出让金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必定可以立即得到大幅度提高。
贷款给社会保障,可以从根本上拉动内需。因为这实际上也就是贷款给13亿人,它是一种均衡的贷款,因此不会引起经济过热问题;而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所需要的资金量每年都在十几万亿的数量级上,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必将从根本上拉动内需,且这种增长是稳定的、长期的、安全的,不会导致经济过热中国社会经济将因此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同时,由于内需的拉动和相对过剩资金问题的化解,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可得以化解。
此外,教育产业化与公益化的矛盾、医疗市场化与公益化的对立、房地产的泡沫危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也会因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化解。
所以,如果我们综合地来看待整个中国社会的危机,可以发现它们又都是社会发展机遇。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对两个危机以及社会保障改革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激活这一历史转折的必要前提。
标签:用危机化解危机 光伏产业 三农 超饱和 借贷 资金过剩
上一篇:想在市场站稳脚跟要增强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中国梦的十个梦
·酒鬼酒一季度业绩大降九成 称白酒业进入调整期2013.04.08
·解码华谊兄弟票房烦恼与扩张冲动2013.04.08
·证监会万福生科案现场调查基本结束2013.04.08
·长安铃木天语SX4起步易熄火引发集体投诉2013.04.08
·三股东整体转让上广电通讯网络2013.04.08
·绿地能源出让上海夏电贸易控股权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