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财富暴增引发“公共贫困”
当已经进入了一个产品过剩的时期,如果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充分的进行私人财富的疯狂生产,而忽略公共产品的创造那就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小孩难入幼儿园等社会问题,这几年在中国有集中爆发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其实就从来没有逃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制度经济学中,这属于私人财富暴增导致的“公共贫困”问题,新制度经济学早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虽然舆论界一直讳谈民众收入的提高,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确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然而在历史的大多数时间内,人们一直都在与“冰冷、饥饿和疾病”做斗争,人类几乎在所有历史时期都显得非常贫困。
而所谓的富裕生活,仅仅在近百年才慢慢显露于我们这个世界,何况贫困远也没有彻底离开所有人。这些微的富裕,与人类生存的整个时期来比较,似乎显得是那么无足轻重。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从贫困的角度来安排和思考我们的生活。而现在必须从富裕的角度进行思考了。
当已经进入了一个产品过剩的时期,如果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充分的进行私人财富的疯狂生产,而忽略公共产品的创造那就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汽车在增加,但公路的增加却是缓慢的,垃圾越来越多,清洁工却增加缓慢,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障防范社会风险的机制却不健全。
新制度经济学将这种矛盾总结为:“私人富足和公共污秽”。这正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当人们注重私人富裕的同时,却忽视了公共富裕,GDP告诉增长、私人财富剧烈膨胀的年代,教育、环境、交通等公共福利被关注的程度却越来越少。
现代人类远没有从公共服务的应用中获得愉快,甚至所提供的服务远没有使我们免于烦恼。“我们拥有昂贵的电视机,但学校却破败不堪;我们拥有清洁的私人住房,但街道却肮脏混论。”
精力集中于汽车,却忽略了学校和公园,对私人货物毫不吝啬,而对公共货物的生产却极度克制,这不是通情达理的做法。
丰裕社会私人物品的富裕与公共物品的贫乏不仅形成了惊人的对照,而且私人货物的富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公共贫乏的来源。
最鲜明的就是私人汽车的增加,就必然要求道路投资的增加,而后者的增加是缓慢的,所以变得越来越拥挤,结果是每年都有惊人的车祸或交通堵塞。
在食品领域也是这样,人们获得的食物越来越多,那么他们抛弃的食品包装盒就越来越多,但没有相应的公共卫生投资,结果就是不断加深的污秽,财富越大,污垢越厚,这就是我们的时代趋势。
城市化了,出生城市小孩越来越多,公共幼儿园却跟不上。更多的私人财物生产出来或拥有的时候,欺诈的机会也越大,财产更需要保护,如果法律体系跟不上的话,财富的增加就会导致犯罪的增加。
除了这些物质的缺乏外,机制的缺乏也是严重的,如竞争的加剧,就需要社会安全机制的健全,因为在竞争社会中,是没有安全的,个别劳动者或经营者的好运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遭到突然的衰落,这表面是因为懒惰或无能的使他失去顾客和职位,但是最能干的人,也会遇到消费者嗜好的突然改变,这与他们自身是否无能没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预见也是不可避免的。失业成为现代人命运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可以让你干一辈子。
私人生产导致公共服务需求自动的增加,如果后者跟不上就将成为社会紊乱的一大来源。由于没有很好的扩充公共生产,我们失去了本该享有的机会,我们必须在贫乏的世界和丰裕的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必须通过有效的政府手段使人们尽量避免个人的过度奢侈消费,而在外部公共环境上增加合理开支,让社会财富的产生从私人生产向公共生产转移,这样人民的生活就会更有意义。并且这是长一段时期内的主导任务。
而这就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必须在民众中树立“公共产品”的概念。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财富拥有公共产品生产,因为除了邮政等少数几个例外,大部分公共服务是不适合收费的,他们是公共产品,必须给一切人使用,这些必须用税收支付,虽然增税一直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但却是不得不做出的一个决定。社会越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就越多,这是无法逃避的选择。
另外政府也要转变观念,政府既然选择了让民众生存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那就必须建立竞争风险的防范机制,首先是为所有公民提供一个相同的竞争起点,比如让大家都免费接受相同的公共教育,其实是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另外为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公民提高新的机会,比如廉价或是免费再就业培训等。这些都是政府的任务。
以上是学界研究的成果,而除此之外的做法或是与之相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标签:私人财富暴增引发“公共贫困” 公共产品 公共教育 增税 公共福利 公共物品
上一篇:当欧元不是欧元时
下一篇:刹“三公消费”与扩内需不矛盾
·三论货币之谜2013.03.30
·加快债市发展 服务经济转型2013.03.30
·牛刀伯南克的等待2013.03.30
·广东发展中了美国耶鲁金融病毒2013.03.30
·为什么你吃猪排不会问你几分熟?转2013.03.30
·李克强治‘房’比温家宝略高一筹201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