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改革攻坚尤其需要正派作风

发布时间:2013-3-20 12:31:35 来源:东方早报 【字体:

  3月19日,中纪委通报了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强调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综合运用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手段,不仅要严肃追究直接人员的责任,而且要依据规定对有关领导进行问责。同时对于滥用公款消费行为,经济上予以退赔。

  之前,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不得用公款相互宴请、互请旅游、相互提供方便、搞“小圈子”成立同学会等组织。

  这是中央推进八项规定落实的最新举措,再次彰示了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坚定决心。

  作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无声的导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伊始便推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是看到了作风问题的重要性,看到了当前改进作风的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推进攻坚期、深水区改革。攻坚改革不仅要触动灵魂,而且要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难度不言而喻。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一支清正廉洁、奋发有为、想干事而不是想享福的干部队伍。假如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像中纪委通报所及的那些官员这样,不要说推进攻坚改革,恐怕让他们维持一方的基本稳定都很成问题。

  实际上,改革者尤其需要作风正派,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所以遭到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王安石用人不当。他按照党同伐异的原则组建的变法主事集体良莠不齐,其中一些节操有亏的重要成员利用变法之机上下其手,谋求私利,引发了其他正直的朝廷重臣的反感,致变法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最终失败。

  但是显然,当前仍有不少负有推进改革重任的领导还没有做好准备。不仅这些被中纪委通报的官员,人民日报近日刊发的两篇分别题为“转作风咋能另搞一套”和“联系群众别‘纸来纸去’”的人民来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视中央有关规定如无物,在转变作风上搞弄虚作假的官员还大有人在。

  所以,从推进攻坚改革的目的出发,当前确有必要下更大的力气对官员队伍的作风予以整顿。不仅对顶风作案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不折不扣的严厉惩罚震慑官员,而且要有切实有效的机制,保证只要有人敢于违反规定,就能够及时发现并准确加以惩处。

  这就要加强对官员的全方位监督,特别是要畅通渠道,让公众和媒体等外部力量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因为异体监督才是最有效的监督。所谓渠道,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要扩大政府信息公开,保证公众和媒体仅根据公开的政府信息就可准确监督官员的行为;二是要允许和鼓励公众和媒体通过各种合法渠道举报揭露官员的违规行为,执法执纪部门应及时对公众和媒体的举报加以核实查处。

  当然,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并不意味着对官员队伍一味深督厚责和严刑峻法。改革攻坚是场硬仗,主其事的官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必须冒一定的政治风险,甚至生命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仅靠督责,很难充分激发他们的改革积极性,因此必须在严格督责的前提下,从制度上保证给予真诚的改革者必要的激励。当然这种激励肯定主要是精神上的和历史价值上的。

  与督责一样,这种激励也需要充分的信息公开。只有充分的信息公开,公众才能准确了解当政官员是否是真诚善意的改革者,了解其为改革付出的辛劳和代价,了解其取得的改革实效,并进而给善意真诚的改革者以充分的支持和积极的评价,给虚情假意的“改革者”以揭露和抨击,对刻意阻挠破坏改革的人给予有力迎击。

  政治路线和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改革攻坚必须选好干部,选择干部必须以德为先,考察干部品德最好最直接的切入点是看他的作风。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干部作风就是抓改革攻坚,希望所有有意于推进改革的人都能牢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