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经济和政策指标需有新认知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2013年7.5%的经济增长指导性目标,而有24个省的增长指标在10%以上。这使今年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不正常的预期差异。如果不正视这种差异,会像往常一样造成很多困惑。看来,各级政府还需在将承担的更艰巨发展目标上达成发展思路上的共识。
左晓蕾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当年几大经济指标和政策指标总是一如既往地被高度关注。今年因为政府换届,经济指标如何制定就更惹眼。温总理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2013年7.5%的经济增长水平的指导性目标,而有24个省设置的增长指标在10%以上。这使今年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不正常的预期差异。如果不正视这种增长率预期的差异,会像往常一样造成很多困惑。
细看《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实际上为这些理解指标以及相关预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笔者认为,对于7.5%引导性增长与24个省市拟定的10%以上的增长指标在什么意义上是一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的通胀目标与增长目标等问题,需要更务实地讨论并达成共识。假如继续惯性地呈现引导性指标与各地指标两层皮的状态,继续停留在危机思维下对财政、货币和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完全可能人为制造短期高增长形势,但无疑会加剧结构性失衡,这对解决深层次的矛盾是很不利的。我们期待各方面能尽力尊重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使转型和改革真正成为增长的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对7.5%增长目标作了两点解释。第一点,国际经济危机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要对2013年国际贸易市场的恢复有过高期待,不要过高预期国际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点,强调国内要素价格特别是劳动力价格变化,以及环境能源约束带来潜在增长率变化的经济规律。因而,7.5%的增长指标设定顺应了经济规律,同时也是在引导不追求过高经济增长的更务实的增长理念。
笔者因此希望各地方领导人,改一改历来凡遇到政府换届的年份总要尽力拉动GDP增长的老思路,不妨比照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做法,同样对各地高增长指标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和说明。比如,增长动力来自哪些领域、比较优势何在、增长的质量与效率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如果地方政府的高增长确是在新的经济结构下的增长,是粗放式增长方式得到显著改善的增长,是在充分发挥了各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那应该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增长,当然与温总理报告引导的增长理念是一致的。如果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比7.5%更高的增长率,那自然是非常可喜,非常值得鼓励的。不然的话,若只是简单地延续高投入产出比的投资为主的拉动模式,罔顾环境和能耗指标,继续释放过剩产能的增长,则增长水平越高,累积的结构性问题就越大,最终将错过难得的战略转型发展机遇,更还可能埋下经济危机的风险。
温总理的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新的解读。2013年的财政政策仍然有赤字,甚至较去年增长4000亿,达到1.2万亿。在更高的赤字下,仍然推动进一步减税和扩大增值税试点,保持了财政政策的“积极”特征。但是《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指出,在政府投资的减少的同时,与“硬”支出还在增加。这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不是那种应对危机的、以政府投资为特征的“积极”,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比如财政预算继续增加在民生、社保、医保、教育方面的支出,这在让百姓分享增长好处的同时,也为最终促成增长方式向消费为主转型的经济结构打下基础,这是财政的“硬支出”,而不是软指标。不过,财政减少直接投资,但还需明确有关新兴产业研发和技术改革的支出也应成为财政支出的重点,这一点,对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至关重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继续“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和扩大增值税,“积极”支持对于贡献中国经济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就业创造。财政还将“积极”支持环保和农业发展。再清楚不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积极”推动可持续增长,而不仅是短期的过高增长。
如果各地方财政预算采取与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一致的思路,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挤出效应,更多推动民间投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会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将更快实现“积极”的转变。如果《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诠释能得到全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能引导相关体制的改革进而释放增长的红利,那2013年的增长指标就会被更有质量地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阐述也明显脱离了危机思路。依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性目标,2013年7.5%至8%的GDP增长,3.5%的通胀,则GDP平减指数可粗略估计为4%,那全年13%的M2的增长基本与2013年最高12%的名义GDP增长匹配,货币政策的“稳健”特征突出。而且央行表示今年要把控制通胀放在重要地位。2月超过6000亿的外汇占款显示资本流入在加速。国际油价已开始在100美元上下波动化,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已经显现。在购进价格对PPI的传导下,PPI转负为正指日可待。如果美国没有提前撤除量化宽松政策,今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重现2010和2011年的故事。央行有必要在资本流入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与保持经济增长的正常的货币需求的节奏上着力调整,使货币政策“稳健”地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护航。
依靠货币发行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显然对控制通胀不利。为此,各地的经济运行一定要关注宏观政策的整体目标。各地经济指标的实现应更多引导民间资金的投资而不是靠卖地或银行信贷,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民间资金选择投资的效率会更高。以这样的投资和资源配置,才有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之下的双重目标。
看来,各级政府还需在将承担的更艰巨发展目标上达成发展思路上的共识。(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上一篇:控制欲望 资源无限
下一篇:再不能以供求原理调控房价
·做空极端错误,大盘不具备下跌基础0307周四2013.03.07
·传言直线打击大盘,创业版股夺路而逃。2013.03.07
·红色周五将再次确立上行方向2013.03.07
·短线震荡节奏最重要!2013.03.07
·搞不懂机构大动作会要散户的命2013.03.07
·许君浩调整之后把握低吸机会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