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发布时间:2013-3-6 16:51:05 来源:21世纪网 【字体:

  【21独家研究】中国的“人口红利”——凭借获取似乎永无止境的低成本劳动力供应所实现的竞争优势——是中国过去三十年中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据瑞银证券估算,过去30年间人口红利为年均9%的人均实际GDP增速贡献了0.8个百分点。

  关于人口红利,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统一定义,我们大致可以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人口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能抚养的15岁以下及65岁以上的人口)两个方面来衡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人口模型分析发现,劳动人口将在2014年见顶,达到9.96亿。而人口学家易富贤研究认为,中国15~64岁总劳动力在2013年见顶(9.98亿)。

  易富贤认为2012年中国总抚养比就已经开始止跌攀升。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则显示,中国总抚养比在未来几年到达谷底的37%之后将持续上行至本世纪中叶。

  这意味着中国享受了3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终结。表观来看,中国劳动力呈现两个趋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中国人口正迅速老龄化。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中国能否守住“世界工厂”地位,保持高位贸易顺差?

  劳动力负增长加速低端制造业外迁或死亡

  如上述,劳动人口将在2014年前后开始负增长,那么主要雇佣年轻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无疑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劳动力供给减弱的影响。

  更细分地看,15-29岁年轻劳动力同样进入下降通道意味着将来一个时期劳动人口萎缩的趋势已经不可逆。从绝对数来说,在1990年左右,15-29岁年轻劳动力的总量达到峰值开始下降(虽然2004年左右这一年龄的人口又开始回升,但是幅度有限),预计年轻劳动力将会在2011-2012年再次见顶。其中15-24岁低龄劳动力人口增速变化更是剧烈。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低端出口加工业、低端服务业、建筑业等低端制造业过去20年一直是年轻劳动力最大的雇佣行业。

  21财经情报研究员认为,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工资成本的上升,将逐渐失去竞争力,促使生产率有上调空间的制造企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否则就地死亡或者外迁。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不过,(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情报客户端,免费试阅http://www.21cbh.com/apps/

  制造业升级对冲数量工资限制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必然带来工资的上涨。国际比较来看,日本1970年左右劳动人口占比结束上升期走平,叠加1970-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使日本劳动者工资快速上涨,涨幅远远超过机械产品价格涨幅,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61年的46.5%提升到1980年的67.8%。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一路上行。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那么,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成本一定是制造业的死敌吗?

  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用机械代替人工的需求将会被激发出来。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极大的拉动对“机械替代”的需求。虽然我国的机器人(300024)密度逐年增加,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事实上,这种迹象已经在中国大陆初露端倪。包括富士康郑州、富士康深圳在内的多个厂区至少在今年3月份之前不可能再招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年前宣布了在中国内地工厂配置机械臂的计划,此举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解决劳工冲突。据悉富士康的机器人项目已经在晋城下线。可以认为,富士康暂停招聘新员工是在人工与智能化生产线重新分配上做充足的准备。

  郭台铭曾表示,希望到2012年底装配30万台械臂,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但在6月的股东大会上,他推后了这一目标的时间期限,称希望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21财经情报研究员认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情报客户端,免费试阅http://www.21cbh.com/apps/

  教育结构失衡对制造业的影响还有时日

  就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讲的“旧的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而廉价劳力时代结束,正是技工时代的开始,由此继续发展,可以通向高级技工时代、专业人才时代”。

  现实的问题是,教育失衡问题导致的劳动力供求错配。从2004年开始出现的用工荒反映的就是低端劳动力存在短缺,而中高端劳动力总体看是供过于求。

  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01-2011年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及职高技校类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间出现岗位多而就职人员不足的现象,如2011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为1.12:1,高中文化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为1.14:1,职高技校文化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为1.36:1。而大专以上学历者在用工上的供求关系,则从10年前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过于求,2011年大专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为0.9:1,而大学生比例为0.85:1,明显是供大于求。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技工是制造业的人才基础,而我国的高级技工特别是年轻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与世界工厂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老一代高级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很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并已实际上威胁到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未来。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青年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价值观扭曲,技术人才日益短缺,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例更是越来越小,很多地区青年高级技师的数量竟为零。

  来自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协会及多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多,与现有技工供给不足矛盾开始显现,10.97%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技能素质水平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深圳市人社局每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中也显示技工类人员“一将难求”。这与25.38%的受访者反映“没技术”是找工作的最大困惑相对应。

  21财经情报研究员认为,职业教育的调整需要时间,技工生产有其周期性,教育失衡对制造业的影响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21财经情报:务农人员急剧减少或已影响粮食安全 

21财经情报  2013-03-0609:10:47

21独家研究】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劳动力减少的恐慌瞬间蔓延,但公众多关心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却鲜少关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持续向第三产业转移,虽然科技发展能替代部分人工,但是目前国内农机化率不高,农村耕地已大量荒废,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需引起警惕。

务农人员急剧减少

据媒体报道,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在解读“一号文件”时提出,重庆将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将颁发《重庆市新型农民职业证书》之类的凭证。

此言一出,即引起市场哗然,讽刺、嘲笑、质疑纷至沓来,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到“80后”“90后”成为劳动力主力军的时候,有多少人还会种田种地?

根据人社部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如图)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

在1996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末,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为56085.58万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员为42441.19万人,占75.67%。

而在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发现,全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

同时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发布的人口流动报告,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

此外,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目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注重体面就业发展机会。其中占据主体的新生代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城市就业形势不好,他们也不大可能返乡务农。

农机化率仍然不高

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急剧减少,已经导致大量农地的荒芜;另一方面,有助于提供农业生产效率的农机推广及普及率进展缓慢。

进入“十五”以来,中央财政连年大幅增加投入,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15亿元,资金翻了近7番,地方各级政府也持续投入补贴资金。

然而,虽以发展10个年头,但是农业机械化率仍然不高。

2012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5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在三大主粮中,仅小麦的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机播率和玉米机收率还比较低。据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数据,2012年,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约为30%,玉米机收水平约为40%。

但与我国一样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和韩国,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显著偏低(日本和韩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基本达到100%)。

而经济作物的就更低了。据国泰君安研报指出,以油料和花生为例,油菜、花生、棉花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收率分别只有23.83%、36.34%、47.83%,其中机收率分别只有6.97%、18.05%、1.78%,棉花机收环节尤其薄弱。

纵观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花了21-30年不等。虽然我国农机推广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保守估计仍需十年左右的时间。

就目前而言,人工依然是粮食生产成本构成大头。如下图的玉米成本构成。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图:玉米生产成本构成来源:中投证券)

而且,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美国、加拿大不同的是,我国耕地少而散,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农田的流转和集约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等对农机的推广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此外,还有像对农业人口福利补贴较多,补贴农村基层行政效率(补贴时间不及时)、补贴行政费用高(在所有费用中占比50%)、弄虚作假骗补、补贴人群数量较大等实际困难。

虽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对冲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影响,但是在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农村耕地大量荒废,已然影响到粮食安全。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或终结保险业暴利

21财经情报 2013-03-0609:09:49

【21独家研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口红利的消退,或成为终结保险行业暴利的最后一棵稻草。

21财经情报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负增长、保险行业长期被人诟病的低赔付率扭转,以及低廉的人工成本产生提高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保险行业的暴利被终结将是大概率事件。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一切都将面临终结。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2011 年减少了345 万。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暗含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也难以置身事外。

人口红利刺激保险业收入激增难再续

人口红利的消散,对于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从行业的整体情况上看,十年期间(2002-2012),我国总体人口数量总体规模的扩张、投保人数的增加,是形成保险行业大规模收入的前提。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12年期间,我国的人口数量由12.84亿增长至13.54亿,而在此过程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投保人数的不断增多,保险行业的原保费收入也从3052.13亿迅速增长至15487.92亿元,保费收入剧增超500%。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保监会)

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保险公司净利润的迅速增长。

以上市的四家保险公司为例,年报统计显示,2003年-2011年期间,中国人寿的净利润从2003年上市时的2.65亿元攀升至2011年的184.91亿元,增长69.77倍;中国平安,则由21.31攀升至225.82亿元;中国太保从2004年亏损11.05亿,增长至83.98亿,扭亏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规模净利润增长;即便是2008年刚刚上市的新华保险的净利润,也从6.51亿增至28亿,增幅超300%。

其中,选取上市时间最长、公司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中国平安为例,通过回归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与人口规模的扩张之间,也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也超过了0.65。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张与保险公司净利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也就注定了人口增长拐点的到来,将终止保险公司高额的净利润增长模式。

当前,我国一边是老龄人口的迅速攀升,一边是日渐下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调整的前提下,人口增长的拐点或已提前到来。

近日,社科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也就是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人增加到2.21亿人。而从2020年起,我国老龄人口将以年均620万人的速度增长,直到2050年突破4亿人。

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妨碍人口增长的恶果开始显现。以1978年作为基期,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在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的27年之中,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仅有4年录得环比正增长,其余23年之中,中国的计划生育的自然增长率环比均出现了负增长,如下表所示。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到2030年将到达14.6亿的顶峰。人口老龄化的数量不断加大、人口增长率的不断下滑,以及人口顶峰的到来,将直接导致人口红利的迅速消退。在此过程中,保险行业现有高收入、高盈利增长模式衰退在所难免。

行业政策拐点浮现保险业暴利难继

另一个方面,从保险行业本身来看,21财经情报认为,保险行业赔付率的政策拐点,已经在2010年出现(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情报客户端,免费试阅http://www.21cbh.com/apps/)。

不仅仅是财险的情况如此,人身险(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险)的情况也不例外。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02年-2010年期间,排除掉2008年的特殊情况之外,整体趋势上,人身保险的赔付率也是在呈现震荡走低的态势,而这一势头也在2010年随着上述政策的出炉得到扭转,如下图所示。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到2030年将到达14.6亿的顶峰。人口老龄化的数量不断加大、人口增长率的不断下滑,以及人口顶峰的到来,将直接导致人口红利的迅速消退。在此过程中,保险行业现有高收入、高盈利增长模式衰退在所难免。

行业政策拐点浮现保险业暴利难继

另一个方面,从保险行业本身来看,21财经情报认为,保险行业赔付率的政策拐点,已经在2010年出现(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情报客户端,免费试阅http://www.21cbh.com/apps/)。

不仅仅是财险的情况如此,人身险(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险)的情况也不例外。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02年-2010年期间,排除掉2008年的特殊情况之外,整体趋势上,人身保险的赔付率也是在呈现震荡走低的态势,而这一势头也在2010年随着上述政策的出炉得到扭转,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2010年2月25日,保监会发布了《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成为首部设定全国人身险服务统一标准的部门规章,从而结束了人身险赔付率持续下滑的态势。

赔付率的上升,将意味着保险行业的支出,将会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而增长,从而进一步降低保险行业的盈利能力。

营销人员成本骤增进一步加大保险业成本

除了上述提及的因素之外,今年1月15日,保监会最新发布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规定,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报名参加资格考试,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此前出台的保险行业营销体制改革遥相呼应。

2012年10月8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进营销员体制改革,其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改革当前为业内所诟病的保险营销代理制度。

上述政策的出台,在抬高了保险行业准入门槛、规范该行业的执业规范的同时,也将会进一步抬高保险行业的人力成本。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35.7万人,而该渠道对保费的贡献每年最高达六成以上。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口红利的日渐消散,还是行业政策面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亦或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人海战术来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都已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

然而,有“危”必有“机”,新型城镇化的启动为保险行业开启了新的机遇,有关于城镇化对保险行业所产生的影响,21财经情报将进一步跟进分析。

21财经情报:人口结构失衡:老幼医疗双丰收

21财经情报 2013-03-0609:10:57

【21独家研究】一年一度的两会再次召开,放开二胎的呼声再次高涨。放开二胎的提案不断源自计划生育政策下过低的生育率,尽管来自官方数据认为人口生育率仍然有1.8,但是多位专家研究指出只有1.3-1.6,远低于正常2.1更替水平。

而据统计局1月公布的 2012 年国民经济数据,伴随着生育率的降低。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等,而这将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医药行业而言,集挑战与机遇于一身的最重要的人口发展趋势就是老龄化。去年 60 岁及以上人口 19390 万人,占总人口的 14.3%,比上年末提高 0.59 个百分点,而 2011 年的比例提高只有 0.47 个百分点,而根据人口计生委的估计,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每年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期间的每年增长800万,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 16.7%。

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 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处于快速老龄化的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12.37%。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老龄化将带来庞大的医疗需求。

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医疗支出占比越来越高。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13.41%升至2010年的17.89%。

而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009年做出的预测,即使在乐观情景下,由于医保支出的快速增长,美国财政仍很可能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境况。根据测算,在中期(2009-2035),医疗支出贡献了8成的财政支出增长;而在长期(2009-2060),贡献率更是高达9成。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邦预算中有1/3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从个体角度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渐上升,55 岁以上人群的医疗保健支出比例达到11%,而 55 岁以下人群的支出比例仅为 3.8%。下图显示了不同年龄段美国人医疗支出情况。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美国医疗支出的快速上涨正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而这主要因为战后一代婴儿潮逐步迈入老年,以及医学发展实使得人口寿命预期的延长。目前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7%。2030年之后,75岁以上的老龄人将占老龄人的一半以上。

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大大高于中年人和青年人,个中原因再简单不过——老年人多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疗程长、预后差、费用大。卫生部的数据显示,45岁以上人口的两周患病率快速提高,45-54 岁、55-64 岁以及 65 岁以上人群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 227.2‰、322.7‰和 465.9‰。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在老年病中,心脑血管疾病位居所有大类疾病中首位,因而老年人用量最大的主要是调脂、降压、保护心脏和改善冠脉微循环等心脑血管类药物。

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合计导致死亡占比高达41%,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疾病。 与老龄化同步的是,进入21世纪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加速上升,2008 年城市患病率高达15%,农村患病率近6%,而 2003 年城市和农村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分别为10%和3%。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肌病、肺心病、瓣膜疾病这几大类。下文将选择主要病种简要分类概述。

一.常用的高血压药物有(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情报客户端,免费试阅http://www.21cbh.com/apps/)。

另外一方面,针对过低生育率的情况,在一定年限内有望逐步放开生育二胎政策,而这将再次拉新生儿及儿童医疗需求。

根据卫生部数据,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 133%,就诊率高达 200%,随着年龄的增大 5-14 岁儿童的患病率就下降到 72%了。而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未来数年我国儿童药销售额还将继续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 将达到 668.93 亿元。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儿童患病主要是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院,在儿童患者群体中,约有 86%的儿童所患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的市场销售额将分别达到34.53亿元和59.06亿元。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此外,从大健康的角度看,随着收入水平上升,保健品的消费也有望增加。儿童保健品市场占据了保健品市场1/4的份额,而我国的保健品市场自2006年以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2009年销售额达到134亿美元,近四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76%,已跃升至全球第二位。

21财经情报:人口老龄化下的文化红利

21财经情报 2013-03-0609:24:37

【21独家研究】用工荒的到来反映出,我国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退,一种观点认为,“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21财经情报研究员认为,对于文化行业,这并不是坏事。

未来十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将要经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1)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将在2015年左右见顶;(2)15-29岁的年轻劳动力将会在2011-12年再次见顶。在更遥远的未来三十年间,总人口绝对数将在2030年左右见顶。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于此同时,消费也将升级,而文化行业将在此过程中受益。

人口结构变化迫使居民工资水平提高

过去20年,“人口红利”为GDP的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但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已经不可行,中国经济面临转型。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劳动力人口见顶回落: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人口模型分析发现,全部劳动人口(15-64岁)将在2014年见顶,达到9.96亿,15-29岁的年轻劳动力将会在2011-2012年再次见顶。在更遥远的未来三十年间,总人口绝对数将在2030年左右见顶。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从增量上来说,变化要更加剧烈──未来十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将会显著下滑。未来十年间将有1.79亿人步入劳动年龄,这一数字要低于过去十年间(2001-2010)的2.27亿人、前一个十年间(1991-2000)的1.98亿人。另一方面,未来十年间陆续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约为1.6亿人,这一数字要显著高于过去十年间(2001-2010)的1.14亿人、前一个十年间(1991-2000)的0.98亿人。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十年间的净增量将由过去十年间(2001-2010)的8200万人、前一个十年间(1991-2000)的9000万人大幅下降至2300万人左右;年平均增速也从过去十年间的0.9%左右大幅回落至0.3%。

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人口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推升劳动成本,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必然带来工资的上涨。

国际比较来看,日本1970年左右劳动人口占比结束上升期走平,叠加1970-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使日本劳动者工资快速上涨,涨幅远远超过机械产品价格涨幅,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61年的46.5%提升到1980年的67.8%。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一路上行。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被淘汰,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产业转型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

收入水平提高—提高文化需求

文化需求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才可能创造出的有效需求,因此其市场需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消费支出受可支配收入决定,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的绝对数量也越高。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文化产品的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对其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递增的。

根据国际经验,一般来说,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人们消费需求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加快。人均5000-10000美元以后,精神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2855计算,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也就是说,从收入水平来看,精神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文化行业有望迎来井喷。

以影视行业为例,随着人均GDP提高,电影票房收入也相应提高。

消费结构改变

未来十年,中国消费人口将面临剧烈变化,主要变化是最后一波的20-29岁人口高峰17和老龄化加速18。二十多岁人群的消费(如文教娱乐,婚恋服务)和老年人的消费将比较突出。

最后一波20-29 岁结婚年龄段的人数将在2013 年达到顶点,随后逐步下降,这次婚恋高峰总人数比上次(90 年代初)下降不少,随后出生的婴儿数量已经较难形成显著的“婴儿潮”,使得中国家庭消费重心从婴儿逐步转向老人。

21财经情报人口红利消退对低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

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预测,继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预计未来20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13.7%上升到2053年的34.8%,将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过去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快的人口政策调整,显得日益迫切。

对于文化行业的深远影响在于,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针对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针对青少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面临的竞争将加剧。

随着收入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甄别以及要求也将提高,未来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