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1.2万亿赤字规模背后

发布时间:2013-3-6 8:31:2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提出建议。

  按照总理报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元,比去年预算增加3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代地方发债3500亿,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

  当日下午,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就报告中拟定的数据予以解读。

  赤字规模:考虑地方债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今年财政拟安排赤字1.2万元,赤字率2%左右,怎么看这个赤字水平?

  裴长洪:目标还是合适的,主要是因为有地方债务,所以我们不敢太放,其实可以再高。

  一般国际上评价财政风险,讲赤字率不超过3%,国债余额占GDP不超过6%。

  但这个指标很难讲,因为这都是教科书上的,会过时。你看美国的赤字率、债务率都很高,也没出什么事情。但它形成美元霸权。欧洲不说希腊那些国家,比较发达的国家,债务率、赤字率也还是比较高的。

  《21世纪》:今年的财政赤字中,包括代发地方债3500亿,比去年多了1000亿,现在地方债风险大家也很关心,如何看待这种政策安排?

  裴长洪:这个准确讲叫中央代行地方发债,就是说发债是中央发,但是要地方还,等于中央把发债的规模控制起来,如果就是这点债务,其实规模并不大。

  那么哪一块大呢?地方政府有融资平台,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比如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从银行把钱借出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保障房建设等。投资项目有些是能够回收的,它有经营性收入,比如说高速公路,它可以收费;有些是不可能有回收的,完全福利的,那么它实际上要转化为政府的债务,这类债务规模要远远高于中央代行地方发债规模,这种隐性债务每年的数量都是有变化的,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看不出来,只有专项的审计报告才有。

  《21世纪》:中央财政超收时,会把部分资金安排到下年度使用,也称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我们注意到,去年中央把1000亿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划拨到支出中了。

  裴长洪:现在仍然有部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这就看财政上如何操作,但总的来讲,几千亿左右的赤字总的来讲是很谨慎的。

  《21世纪》:对于今年赤字增加的一个原因,报告中强调,结构性减税可能会有些滞后性,这个对财政收入今年或者未来会有些什么影响?

  裴长洪:财政收入总的来说现在压力比较大,不单是结构性减税,主要还是收入来源,比如企业去年的经营状况和效益不太好,主要是这个原因。

  《21世纪》:今年财政赤字比去年预算增加了4000亿,在调低M2增速到13%的同时,增加了赤字,中间的逻辑是怎样的?

  裴长洪:多4000亿的话就可以理解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定在13%,跟适当扩大融资规模这个说法有矛盾。

  广义货币M2增速13%,当时在中国社科院征求意见的时候,我提出13%不是高低的问题,而且跟自己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中央经济工作已经提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去年的社会融资规模是15.76万亿,新增信贷8.2万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没有讲M2是多少,去年的没最后落实下来是13.9%,跟去年最后达到14%是接近的,这样的增速是需要15.76万亿来保证的,现在讲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比去年15.76万亿要多,与13%的增速就发生了矛盾,至少在写法上是有矛盾的,可能有通胀方面的考虑。

  《21世纪》: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怎么看货币政策?

  裴长洪:货币政策我们总的来讲会保持基本稳定,因为包括汇率在内,升高、降低都对宏观经济、金融体系是有破坏性的。它一般保持稳定,当然另外还取决于外部市场的供求情况,去年,我们基本项目是逆差,过去都叫双顺差,现在是经常项目是顺差,资本项目是逆差,尽管美元略有些强势,但我们升值的动力没那么强。

  外贸:低迷但增长

  《21世纪》:报告中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1%下降到2.6%。

  裴长洪:经常项目科目很多,主要是三项,一个是商品货物贸易,一个是服务贸易,还有一个是转移。

  转移就是境内外商直接投资,它的利润是会出去的,另外也有些海外的收益,比如说的海外企业,把利润寄回来。

  这一两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小了以后,升值预期变小,部分资本觉得现在在中国资产是人民币不合算,要换成美元,要出去。

  2012年我们顺差是2300亿左右,服务贸易逆差一年也就200亿,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要出去,就要扣减经常项目的顺差,那么你存下来的外汇相应就少,所以它占比相应就会下降。

  过去并不是贸易顺差大,而是这一部分的利润不走,甚至海外还要通过各种办法把美元拿进来,通过结汇换成人民币,通过经常项目流进来,所以显示出经常项目顺差很大。

  《21世纪》:这些对未来整个外贸会有什么影响?

  裴长洪:主要对汇率会有影响,对外贸影响是间接的说,比如说汇率升值了就会对外贸有影响。从2005年汇改开始,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百分之二十几,目前的这个水平,再大幅上升也不太可能,

  《21世纪》:发改委《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今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目标是力争增长8%,比去年的10%又调低了两个

  点,怎么看这个目标?

  裴长洪:外贸是商务部门的工作,它会为自己的工作制定一个目标,但没上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了商品进出口增长速度是10%,后来没有实现,今年干脆就不讲了。

  《21世纪》:您觉得今年进出口的形式怎么样?

  裴长洪:从今年1月份情况看还不错,按道理来讲今年要比去年略好。

  去年进出口贸易速度降下来有一个因素,进口按价值量算下降不多,是因为国际市场包括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很低。过去买1吨石油花100万美元,现在花80万美元就够了,同样买1吨在价值量上就少了20万,所以它增长速度下降,但贸易顺差反而多了,去年是这样一个情况。

  从今年的情况看,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大涨的迹象,特别是美元汇率再稍微走强的话呢,可能大宗商品价格还要跌,不会有大幅度的跳动。

  但有些商品价格可能出现翘尾巴,比如说粮食价格,在个别品种出现波动。但总体来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暴涨。去年国际市场粮食上涨是因为旱灾,俄罗斯、美国都减产,但下降幅度也不大。

  所以今年从外部环境来看,没有更多更坏的消息。低迷但增长,大好不可能,全球经济增长百分之二点几甚至百分之三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增长: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

  裴长洪:7.5%应该说还是合适的,因为最终实现会高于它。

  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讲过,我们怎么定经济指标,既要积极,同时又要留有余地。当然从经济学原理解释,就是指标,报告有一句话,要注意经济增长与潜在经济增长相协调。什么叫潜在经济增长呢?就是这个经济增长有它自身的规律,事实上能增长多少这是一个数字,那么通过调控过后,你压抑它可能低于这个数,你刺激它就可能高于这个数。

  报告里定的7.5%左右,应该是又能体现积极又留有余地,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稳健的货币政策,最终的结果可能高于7.5%。

  《21世纪》:去年的目标定的也是7.5%,今年和去年相比,我们面对的经济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裴长洪:从外部来讲,会略好于去年,至少没有更坏的消息。除了美国,自动减赤这个方案被强制要推,大概一年要减赤850亿,但是两党还在谈,除了这个因素以外,没有比这个更坏的消息。

  从我们国内来看,现在物价上涨水平还比较低,政府制定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空间还比较大。

  《21世纪》:你觉得今年拉动经济的动力应该是什么?

  裴长洪:目前来看的话消费很稳定,跨越式增长也不可能,但是也不会降下来,进出口情况会略好一些,所以变得很重要就是调控投资了。

  投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关键部分,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政府希望觉得经济增长应该比7.5%略高一点,投资强度就大一些,调控的手段凶一点;如果觉得7.5%就可以了,那就投资、信贷管的严一点,这主要看政府如何掌握,从经济社会全局来考虑,把握多少比较好。

  但现在我们主要问题是潜在增长率是趋向下降,所以只强调需求是不够的,从经济学角度讲,需求创造供给,现在全部讲需求管理,现在还很少看供给方面应该做什么,因为供给方面贡献是一个较慢的变量,它不会立竿见影,不如管理需求比较快,尤其是投资需求很快,供给它会比较慢。

  但从中长期来看,供给更重要。怎么提高资本效率,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劳动参与率,这些问题它是更核心的问题,包括怎么加快技术创新这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