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跨洋购房为教育,懵懂投资多风险

发布时间:2013-3-2 8:31:32 来源:不详 【字体: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

美国国家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购房者在全美房地产市场的总投入为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邻邦加拿大的购买量。美国传统基金会整理出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遍布六大洲35个国家。其中,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在去年8月明确了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后,也售出了逾六百套房产予中国买家。某媒体在援引这些数据时,不失幽默地点评道“如果南极有房子出售,中国人也一定会是最积极的买家”。

对于一直关注国际楼市的读者而言,这些恐怕都不是新闻。但有趣的是,尽管炒卖房地产是一项很纯粹的金融投机行为,部分买家却一直希望兼顾家庭的移民乃至教育需要。《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了一个中国购房者的故事。这位购房者急于买入一套纽约的高档公寓,原因是女儿要上纽约的名牌大学,但当被问及女儿多大时,答案居然是“2岁”.

站在投资的角度看,投资“学区房”的这种“兼顾”并不理性,因为投资的成败取决于买入位与卖出位的价差或者资产的回报率等指标,一旦要兼顾家庭的教育需要,则会出现投资目的重叠甚至不同目的间冲突的问题。在上述的例子中,这种不理性更表现在为一个还没上小学的孩子思考读大学的选择之上。然而,站在社会地位代际转移的角度看,这种“投资”又似乎很“理性”。父母可以把财产转交给子女,但无法把自己的社会地位,例如专业知识、关系网络乃至官阶权位,直接交给下一代。可以做的只能是通过教育,让子女拥有一个较容易获得这些社会地位的平台。随着中国高教扩招造成的“学历贬值”,在一些富豪眼中,哪怕是“北约”和“华约”名单上的高校他们都不屑一顾,必须上欧美顶级名校。这些父母从幼儿园就开始为下一代做准备,“学区房”于是成为他们给子女做的教育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否理性,这些行为都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一部分富人用“买砖头”给传统教育投了否决票。对于绝大部分连国内的房子都买不起的中国打工一族,和他们那些必须接受中国教育的下一代,这不但让人沮丧,更使人忧虑将来社会阶层间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不过,世间万物总会否极泰来,毋须过于悲观。更何况,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提早太多做的计划往往在时代变迁下都会显得很无力。笔者身边就不乏当年拼死拼活要拿城镇户口,现在又惦记着村红分的朋友。回想当年的不顾一切,是否觉得天意弄人?

笔者最近在和一个法国学者交流中,讨论到欧洲的高失业率问题。一位朋友提到他的孩子正在法国读书,担心毕业后连实习的机会都找不到。这位法国学者很诚恳地说,应该尝试找找法国的地产经纪公司。似乎连这位左派学者也感受到了中国买家的气势,但她认为很多中国买家并不了解法国市场,甚至连基本法文都不会,因此地产经纪应该会很希望聘用中国留学生。

只是,笔者难以不用较为挑剔的眼光看待“同胞中介”。本来有个同文同种的中国人来牵线搭桥是件好事,但近年来这类“买办”的名声毁誉参半,一些通过中介申请学校或者安排到国外整容的事例,似乎说明越是有“同胞”充当中介并参与的交易“水”越深,越要提防。比如说投资学区房,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怎样划分教育学区的,这些资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公开资料,应该可以在网上查找得到。此外,某个地区可能有些世界知名的中学,比如英国就有很多这类“公学”。但是,这些“公学”其实全部是私立学校,不但不需要考虑学区问题,而且还都是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毋须考虑校外住宿。

在不熟悉海外市场的情况下贸然投资,除了国际楼价波动之外,还受到很多国家具体政策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风险其实很高。诚然,风险的高低总是相对而言,如果明知风险高仍要继续,这些拼命出走的投资究竟最不看好什么,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