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天敌”岂能成为同谋

发布时间:2013-2-20 8:52:2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山东潍坊环保部门近日给相关企业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应对媒体的接待准备。所谓“防火防盗防记者”,潍坊环保部门的做法,让人慨叹。

关于潍坊一些企业通过高压井向地下偷偷排污的传言,至今尚未得到证实。潍坊环保部门表态逐一排查,山东省环保厅也组成调查组暗访此事。这些应对举措合乎逻辑,也是必要的。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环保部门居然还有通知企业应对媒体的“职能”!

环保部门本是公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而非部分企业(包括一些污染企业)的保护伞,这不该存有疑问。可是,越来越多的案例、现象在说明,一些环保部门及有关官员将自身利益与污染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扭曲的利益关系。

前不久本报曾进行深度报道的南通市环保局窝案,正是这种扭曲关系的反映。一个地方的环保系统,没有尽职守护一方土地环境生态,环保防线甚至一度趋于崩溃。南通当地一些环保官员和污染企业合力“勾兑”,导致多人锒铛入狱。

环保官员与污染企业“合污”,背后自然是利益的驱动。这种“合污”显然危害甚大。中国的环保压力日趋沉重,其中以水和大气的污染最为严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之下,环保官员与污染企业的利益捆绑更让人揪心。

“天敌”成为同谋,大抵有两种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包括污染企业)存在暧昧的利益关系,甚或有关爱情结,环保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受到上级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二是一些环保官员将手中权力视为寻租工具,不当的政商关系也存在于环保领域。污染问题越严重,权力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大,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生态中,政企关系仍然显得复杂而纠结。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往往更多是看到企业的贡献,而对其他一些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于宽容,极端时候甚至会包庇纵容。体现在环保方面,特别是对于一些纳税大户、强势企业,地方政府更显“宽容”。

2010年夏天,福建上杭出过一个动静很大的污染事件。当地名企紫金矿业出现污染事故,造成汀江被污,民众财产损失甚为严重。事实证明,当地政府对这家纳税大户网开一面,监管不足甚至缺失。环保部门的失职,自然也是跟地方主政者对待强势企业的态度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重要性的增强,环保部门机构有升格,权力有扩张。遗憾的是,一些环保官员没有用好权力,反而将权力资本化,用于寻租。在权力软约束是一个大环境的情况下,一些环保官员在权力面前的堕落其实也不足为奇。他们求的是个人利益,却将公共利益抛在脑后——这不只是无良,严重者也是在违法犯罪。环保部门日渐成为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即是证明。

环保者与污染者的利益捆绑,终究是一种畸形的关系。要打破这种利益的捆绑,首先需要一些地方官员从严重污染的形势中猛醒过来,放弃有毒的GDP。带血的GDP也好,有毒的GDP也罢,最终没有实际意义。主事者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鉴于以污染换发展的情形颇为普遍,对为官者的倒逼,不能只靠道德规劝,亦须借助制度的压力。

同时,环境信息公开须更为到位,针对环保官员权力的监督也不能继续虚置。环保信息公开工作事关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轻忽不得。改变环保信息公开有名无实的状况,让更多的监督力量参与进来。多一份监督,就会少一份利益的“勾兑”。当然,环保部门向企业报信“防记者”的事实说明,环保信息的公开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未来各种形式的博弈或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