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勿以城镇化之名搞投资大跃进

发布时间:2013-1-28 8:51:54 来源:不详 【字体:

尽管中央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但一些地方仍坚守“唯增长论”。部分地市乃至县市一级政府仍在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试图依靠大量投资拉动GDP增长,而这种投资冲动又往往打着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旗号。

近期,武汉、哈尔滨等许多城市纷纷将2013年GDP增长目标框定在12%左右,远高于全国经济增速7.5%的目标。投资仍被倚重,多个城市的预期完成投资总额甚至超过GDP总量的一半。比如,东北城市长春就在今年列出了4000亿元的投资大单,长春的投资率达到80%。

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投资率过高,如果再次启动投资刺激政策,虽然可以拉动钢铁、水泥等行业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并非真正的市场需求,过剩产能与超前投资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分析人士认为,应警惕投资过热风险。从一些地方“两会”传递出的信息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开始抬头。按照以往经验,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

在地方政府期盼高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列入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更是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简单地理解为更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

人们担心,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城镇化的大旗下,正摩拳擦掌地准备启动新一轮投资的大干快上。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启动“跑部进京”,希望通过跑项目、争路条、批资金,让地方经济快速实现腾飞目标。

无疑,这种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与高风险相伴,“投资-债务-信贷”正形成一个相互加强的风险循环。一旦产能扩张建立在信用扩张基础上,生产过剩危机必然会引起金融风险。

近些年的投资增长,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信贷。一方面,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巨额流动性,进一步强化通货膨胀和房地产的价格泡沫风险。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的大量出现与野蛮生长,又埋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风险隐患。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当下,改变高投资依赖刻不容缓。其中,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发挥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作用,让市场投资者来对项目的含金量和前景“投票”;应更多引入民间资金,减少政府主导和国有资本的参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项目管理水平、公司治理能力和科技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