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王彬新疆南疆新型农业行路难

发布时间:2013-1-16 6:41:32 来源:不详 【字体:

雪菊和巴旦木的故事都昭示了南疆发展的一大困境:政府试图积极发展大规模的新型农业,却总是困难重重。

王彬 第十二段

谈及新疆,尤其是南疆,很多人都喜欢用“西域文明”、“丝绸之路”、“民族风情”来形容,透着点浪漫,透着点刺激,像是在谈南美丛林中的玛雅古国。

去年9月中旬,我同报社的摄影记者两人踏上南疆土地,用了17天时间,穿越南疆三地州6座城市,行程逾万公里,跟当地农民、打工者、援疆干部、学者、疆二代、记者、维族老乡聊天请教,倾听他们的故事,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传说。

雪菊和巴旦木的故事

在莎车遇到阿布来提时,他们一家五口正在自家果园里采摘刚刚成熟的巴旦木。据当地农业部门的陪同人员介绍,巴旦木是一种产自当地的杏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现在作为经济作物,成为当地政府力推的林果业品种。

阿布来提家里总共有10口人,2000年开始栽种巴旦木,8亩地种了112棵,这两年结果率提高,再加上市场价格也平稳,大概30元/公斤,一年算下来能有1.2万元左右的收入。

“家里还种了麦子、苞米,都赚不到钱。”阿布来提说,巴旦木的收入就成为他们全家一年的总收入。当地政府看到巴旦木能够给农民增收,开始制定大规模的种植计划,打算在三年内建设100万亩的巴旦木生产基地,“十二五”末使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来自以巴旦木为主的林果业。不过,在问及巴旦木下一步的深加工问题时,当地农业部门的陪同人员开始语焉不详,反复强调“巴旦木营养价值很高,应该能卖得出去”。

之所以会关注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是因为这一路上都听到有关雪菊的故事。近两年,由于南疆各地政府大规模种植,原来售价颇高的新疆高原雪菊,今年收购价格一路跌到谷底。按照制作工艺,采摘5斤湿雪菊可以晒1斤干雪菊,但干雪菊的售价已跌破采摘成本。大片雪菊盛开在路边农田里,却无人采摘。

“去年红枣,今年雪菊,大批农民倒下了,一下子好几年缓不过来劲,再种什么都没有信心了。”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说。在他看来,雪菊和巴旦木的故事都昭示了南疆发展的一大困境:政府试图积极发展大规模的新型农业,却总是困难重重。

/

求解农业困局

有研究新疆的学者下过这样的论断:新疆尤其南疆问题实质是农村问题。此行一路从南疆走下来,深深认同上面的判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喀什、和田和克州三地州人均GDP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31%,喀什人均收入3270元,和田2667元,克州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元,三地州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到全区低收入贫困人口的84%以上。

此外,全疆人均占有耕地2.8亩,但南疆人均仅占有1.78亩,是全疆平均数的60%左右。新疆有200多万富余劳动力,又大部分集中在南疆地区。像阿布来提一家,10口人仅有8亩地,想靠种地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几无可能。

其实,当地政府也试图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土地流转,如果按照现有的人均土地规模,规模农业无从谈起。

但土地流转,在当地做起来非常困难。“土地流转在我们这里不太可能,一户农民家的孩子那么多,怎么土地流转?”莎车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晓莉说。她判断,在南疆土地流转到大户手里边至少十年内都做不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将维持现在的小农+公司的农业发展形式。

和田洛浦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副主任买吐送称,当地之所以选在沙漠里建10万亩生态示范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没有成规模的土地可供开垦。

如何打破人多地少的困境?南疆各地政府的办法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每年南疆都选派年轻的维族农民到内地沿海地区打工,自治区也组织经济发达的北疆企业到南疆定点招工,2011年就提供了1.3万多个岗位。

此外,地方政府还力图提升当地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含量,以尽快形成产业化。接受采访的南疆多位农口人士均认为,受制于种植技术不过关,南疆的农产品品质均不够高,品类多且杂,商品性不够,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用对口援疆省市资金技术,迅速提升本地农业科技水平,成为南疆很多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如上海援建的莎车县农业技术示范园和北京援建的和田洛浦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在南疆如果不解决农村的问题,发展就是空话。”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所长潘志平说。

相关图片信息
今日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