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闯黄灯的产业经济学
“新交规对闯黄灯处罚很严,司机普遍感觉不适应,一些路口绿灯刚熄灭红灯就亮了,黄灯几乎没有间隔,司机根本没法儿反应,这种灯迟早得换,估计乐坏了卖信号灯的老板。”日前,北京出租车司机陈师傅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1月1日起新交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关“闯黄灯扣6分”的规定引发很多争议。尽管公安部交管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闯黄灯行为暂不予以处罚,但新规则还是为一些企业带来了商机。
哪些企业从中受益
从目前的情况看,智能信号灯生产销售企业、监控探头经销商被认为是“闯黄灯”新规实施的最大受益者,而间接受益者还包括与智能交通系统软件开发、行车记录仪销售、自带固定测速功能导航仪销售等有关的企业。
据悉,目前国内致力于高速行驶中车辆识别产品研制和生产的公司主要有川大智胜、上海高德威和昆明利普机器视觉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这些企业从信息采集入手,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识别器(硬件)和识别系统(软件)以及后台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并对交通状况进行实时数据分析。而可以遇见的是,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的进一步提升,这些企业未来将后劲十足。
一位办理汽车保险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闯黄灯”引发汽车追尾后如何认定保险理赔将成为一个争议焦点,保险公司也要有应对准备,或许将来会出现一个与“闯黄灯”有关的新险种。
本土智能交通系统将高速增长
近十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12年保有量超过2.4亿辆,随之而来对交通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在公安局交通管控中心工作的人士在其微博中指出,许多城市的交通智能管理和控制系统基本上是进口德国和日本的,似乎国内生产的类似系统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相差较远。而《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曾经参与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研究的宋恩著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自主开发的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但是中国国内特殊的交通状况限制了他们的应用,主要在一些中小城市得到应用。中国交通具有混合交通的特点,这和国外的交通流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国内,许多国外成熟的信号系统并不实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交通信号灯控制规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在车辆自动识别产品中,国外产品相对国内产品并无明显技术优势,且由于价格昂贵以及软件不适应中国的交通环境,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份额日渐减小。大部分国内厂商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收费站、停车场等低速行驶中车辆的车牌识别。
需要政府全力推动
近些年来,节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绿色照明工程曾经是“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而交通信号灯由发光二极管(LED)替代白炽灯,节电90%,早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人口密集,机动车数量巨大,道路改造和新建无法满足需求,交通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呈现,国外的经验无法照搬,进口产品不符合中国国情,这就对中国智能交通控制行业及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企业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一家专业从事交通信号灯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销售人员,两位销售人员对未来的市场走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一位销售人员认为,严惩“闯黄灯”行为近期不会对信号灯销售产生什么影响,因为涉及公共建设方面的投入都是政府花钱,短期内政府应该没有这方面的准备,也就不会马上显现商机;而另一位销售人员却认为,十八大后,民生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涉及成千上万驾驶员的利益问题政府不能不管,所以,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的步伐将加快,相关企业将迎来机遇。
记者了解到,带有倒计时或倒计提示功能的交通灯系统,需要有智能信号机的支持,没有配备智能信号机的路口,改造成本一般在3万元左右,而新安装的智能信号灯投入更大,如果没有政府的巨额投入是很难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