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国际要闻 >> 浏览文章

新总理首次出访阻击贸易保护主义

发布时间:2013-6-3 11:39:00 来源:网络 【字体:

  新总理外交范式

  李克强不断地重复用三句话宣示了一个主题:中国强大的现实和未来是什么?

  新总理李克强是一位有独特外交范式的新式中国领导人。

  中国外交新的大布局,是国内外媒体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访所呈现的特点的集中观察。而与此同样受到舆论关注的,是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届领导人出访时所体现的鲜明个性。

  “个性化的瞬间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说话的风格,展露的思想,展现的自信,都体现了一些新的姿态和风格,带有本人的一些魅力。”多名有多年外交经验的资深外交官说,“这非常重要,展现出中国外交全新的气象。”

  多名外交专家分析认为,纵观李克强总理此次亚欧之行,总的直观感受是:宣讲政策高屋建瓴,阐述观点深入浅出,行文演讲文采飞扬,与各界互动幽默机智、妙语连珠,充分展现了大国总理风范。

  正如香港天地之窗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2月出版的《李克强的外交风采》一书的后记中所言,李克强的外交实践创立了“三部曲式的范式”:

  一是阐明中华理念。在不同文明的交融激荡中,发出中国之声、正义之声、中道之声、理性之声,校正失衡的星球,让公义、和平、双赢、共生成为共识。二是推进务实合作。所到之处,既言大义,也言实利。既有鲜花掌声礼炮,也有盆满钵满。国际舞台上耸起的是一个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中国。三是彰显个人风格。在国际舞台上,自然呈现出“大国首脑之雍容大度睿智务实”。

  在就任总理之后,李克强启动外交开局之旅,这让人们对“李克强外交范式”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观察窗口。

  连续发文

  热心时事的各国人士注意到,中国新总理李克强此次首访的一大特点是,每到一地前,先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5月20日,在印度《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发表《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5月23日,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发表《为什么选择瑞士》;

  5月23日,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些文章都各有特点,既以理服人,也以情动人;既亲和易懂,也柔中带刚;既文采飞扬,也深入浅出;既有宏观政策宣示,也有微小数据陈情。

  外交部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负责此次李克强总理德国署名文章翻译工作的陈明明介绍说,文章的格式要根据当地民众的阅读习惯来定。比如,这次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因为德国人的思维非常严谨,喜欢简明扼要,所以文章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作,德国民众读起来比较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篇署名文章,是从大局层层推进直抵核心的:中德为什么能越走越近?中德合作能继续有所超越么?中德之间出现不一致怎么办?中德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总理署名文章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访问前,外交部负责相关国家外交的司完成初稿后,交由总理的写作班子修改,最后由总理亲自修改。

  陈明明说,“李克强总理的署名文章用词生动易读,与当地民众的语言习惯很贴近。”

  这些介绍中国立场的署名文章与所访问的国家紧密相连,信息量大,被广泛传播。比如《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一文,在印度就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印度教徒报》网站就在醒目位置以“历史注定我们终将走在一起”为题,用英文全文转载了李克强的文章。

  作为一种公共外交形式,发表署名文章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所采用。它们的功用在于通过当地主流媒体直接传达领导人的思想和态度,消除当地民众的误解,平衡思考,凝聚共识。

  这并不是李克强第一次在所访国家的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2011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的欧洲之行,就曾在西班牙、德国、英国的报纸上连发3篇署名文章。

  人们也注意到,这次李克强访问四国,在巴基斯坦没有发表署名文章,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巴是患难与共的“全天候朋友”,是“铁哥们”,朋友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克强在巴基斯坦采取了接受媒体联合采访的形式传播了中国立场和主张。

  中华理念

  文章只是形式,重要的是内容,以及背后的中华理念。

  仔细对比李克强此次出访全部署名文章、访问和所作的演讲,李克强不断地重复用三句话宣示了一个主题:中国强大的现实和未来是什么?

  第一,在印度、瑞士、德国的3篇署名文章和在巴基斯坦的联合采访,以及各国的演讲中,李克强在每个国家都说过以下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强不必霸”。

  比如,在发表于德国的署名文章中,李克强说道:

  “中国今天经济总量大了,但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真正了解中国的人都不难看到这一点。即使将来中国真的强大了,我们也绝不恃强凌弱,因为中国人在近代曾深受战乱之苦,不愿看到悲剧在其他国家身上重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包含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始终如一的信条。”

  显然,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角色的世界定位宣示,中国在向世界展示和平的追求。

  第二,在四个国家,李克强也都重复强调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阐述基本相同。

  比如,在《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中,李克强说道:

  “中国是成长中的大国,也是追求和平的大国。中国人最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看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与过去相比,中国发展进步了,但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将来强大了,中国也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覆辙。因为我们曾深受欺凌和战乱之苦,推己及人,不能让悲剧重演。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任重道远。要治理好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首先要面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好民生等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中国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希望国家稳定、兴盛。办好这些事情、实现中国现代化殊为不易,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与邻国和睦相处,在世界上交众多朋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理念和行动。”

  这是对和平发展、“国强不必霸”的进一步解释。

  作为总理,李克强强调了中国所面临的局限性和发展的不平衡。而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则藉此宣示:首要关注的是中国人民的民生,是中国人民的幸福,“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对这三句话的强调,既从中国数千年人文传统出发,亦关照到当下中国发展中困难依然诸多的现实,而归根到底则是在《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和接受巴基斯坦媒体联合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

  “我们愿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也希望世界以平和心态看待中国。”

  李克强也突出强调了他对国与国关系的基本主张:“在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是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弱肉强食不是相处之道,合作共赢才能带来美好生活。”“国家间分歧和摩擦在所难免,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纠缠炒作还是相互尊重、协商妥处,是考验一个国家心胸和气量的标尺。”

  一名网友点评李克强《为什么选择瑞士》时说:“铿锵有力,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指点江山。李总理这篇文章,应该说很好地体现了大国总理的气魄和风范。”

  而另一名网友则从该篇文章中“要把合作成果落到实处,最终还是要靠两国企业、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注意到:“总理把企业、民间放在了政府前面。”这与其在印度所说“最大的主角是企业”的观点相互呼应,印证了外界对其“市场派”的评价。

  阻击贸易保护主义

  李克强踏上欧洲大地,他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直率、鲜明而有力的抨击,让许多人感到惊讶。

  在5月24日,李克强在瑞士经济金融界人士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时说:

  “中国对欧盟发起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高度重视。这两类产品和设备案对中国相关产业、企业和就业将造成损害,同时也会损害欧洲用户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损人不利己,更会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有市场,我们表示坚决反对。”

  李克强实际也是在彰显自己的主张---开放。他在瑞士和德国的对外发言中多次强调“释放改革红利”,为世界经济打造驱动力,“开放也是改革”。

  李克强所代表的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坚决地执行开放大略,那么同时主张其他国家开放,实现贸易自由化,就理所当然了。这一点上,决不能模棱两可。

  5月26日,李克强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后,共同会见了记者。除了宣示中德共识之外,他又一次强调:“我们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坚定维护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默克尔也表示,德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欧中关于光伏等产业的分歧,认为欧盟对有关产品征收永久性关税无济于事,应采取措施予以避免。希望各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深入交流,消除隔阂,迅速解决。

  5月26日李克强应邀同默克尔在德总理府共进早餐,就中欧经贸存在的问题,中欧关系、当前欧债形势以及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

  李克强继续就前述“双反”调查阐述和表明中方立场。默克尔表示,德国理解并重视中方有关关切,愿意采取坚决措施反对欧盟对华无线通信设备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当日上午,德国政府向欧盟表明,德国反对对中国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实施“双反”调查。李克强在随后的中德工商界午餐会演讲中对此表示赞许,并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克服困难、实现复苏的良药。”

  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欧洲两国向全世界发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与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显示中国将继续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把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作为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二是通过表明反对欧盟对中国光伏、无线通信设备等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的立场,再次重申了中国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坚定维护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开放也是改革

  世界各国都在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点滴动向中,发现和捕捉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欧洲,李克强给了人们希求的答案: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今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是要靠改革”;

  “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的重要经验。”

  在《为什么选择瑞士》中,李克强表示:对外,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特别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

  开放,被国际舆论视为李克强在欧洲发出的“强有力信号”。

  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5月23日报道说,中国总理李克强宣布了一项宏大计划。“他说,已经筹备妥当的中瑞自贸协定将树立一个好的标杆并发出中国将继续对外开放的强有力信号。”

  在李克强总理访问瑞士半个月前,国航开通了北京至日内瓦的直航航线,注解了中瑞间日益热络的人员往来。

  5月24日,李克强代表中国与瑞士签署了结束中瑞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双方自2010年启动的自贸区谈判基本尘埃落定。

  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协定,不仅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而且包涵了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等新时期的新议题。双方同意给予对方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并推进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

  正如李克强所说:“中瑞建设自贸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中瑞两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大陆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区,是中国同世界经济20强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目前,中国正在与29个国家和地区推进16个自贸区的建设。其中,已经签署并实施10个自贸协定,正在商建的自贸区有6个。对于中国而言,中瑞自贸区更是对其他国家的示范,有助于推进与其他国家自贸协定谈判。

  中国机遇的“数字信誉”

  几乎在四个国家的多个场合,李克强都强调了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以及互信互利共赢的前景。

  李克强使用的不是空洞的文字描述,而是一组组给人以信心的“数字语言”。

  在《为什么选择瑞士》一文中,李克强以几个具体事例阐述了中国发展的机遇:2012年中国的GDP按可比价算是2000年的3.2倍,翻了一番还多;到2020年通过努力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需年均增长7%左右。今后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

  李克强的数字语言,自然会引起西方受众的思考。因为,经由英国《经济学人》推出的“克强指数”,是西方尤其是工商界并不陌生的用以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之一,并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认可。

  《经济学人》认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评论者说,就真实性而言,“克强指数”的三项指标(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项项涉及真金白银,几乎不存在作假可能。

  有着 “数字信誉”的李克强继续用数据说话。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他列举数据来回答“中德合作能继续有所超越吗”:中国有13亿多人口,正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这些都能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

  数据的力量在于无需多言。

  “中印都是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大国,两国人口加起来超过25亿,占全球近40%,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新兴市场。”在《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一文中,李克强亦是通过数据对比来告知印度受众,“去年双边贸易额不到700亿美元,这与两国优势和地位并不相称,也说明拓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如何提升双方经贸合作是我们必须认真破解的共同课题。”

  国外媒体注意到,中方承诺帮助印度减少贸易逆差,并推动全球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向每年1000亿美元迈进,得到印度政府和民间的积极回应。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中印签署了多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以推动印度的出口,其中包括水牛肉、渔业和制药方面的三项谅解备忘录。

  “所有这些行业对印度的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的这些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印度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表示。

  舆论也注意到,中德已成为这种互利共赢的典范。

  据德国联邦统计部统计,2012年中德贸易总额为1439亿欧元,互为主要贸易伙伴。

  而且,中德贸易互补。中国对德国的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为主,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以技术密集型的投资品为主。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容恺桦说,就中国而言,德国是“欧洲之门”;而反过来,中国越来越成为德国的“亚洲之门”。

  中国已成为德国越来越重要的投资来源地。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统计,2012年,中国共在德国投资98个项目,项目数量在各国对德投资中排名第三。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对德国直接投资达6.2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2%。

  从Made in China 到 Made for China。中国市场的活力以及内需激发后的广阔未来,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高度关注所在。

  维护战后和平秩序

  有一个旗帜鲜明的“强力信号”,是针对日本的,也是面向全世界的。

  5月26日,李克强参观了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并冒着小雨发表讲话。他说,波茨坦会议旧址对世界和中国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在这里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向法西斯势力升起正义的旗帜。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法西斯势力发出了最后通牒。人们不会忘记,正是在向日本法西斯发出最后通牒20天后,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李克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我要特别强调,《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这是用几千万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也是二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证。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应该维护战后和平秩序,不允许破坏、否认这一战后的胜利果实。”“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任何否认或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

  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发表宣言,明确“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第六条规定:“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

  同一天安倍政府的言行也颇可作为注脚:5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与缅甸总统吴登盛会面,免除2000亿日元债务,并向缅甸提供910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此前,自5月24日起访问缅甸的安倍晋三抽出时间参拜“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日军墓”。

  李克强“强有力的信号”很快被日本人接收到。“虽然没有点名,但中国总理显然是在谴责宣称‘侵略需要重新定义’的安倍晋三首相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的国会议员们。”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说,访问德国的中国总理特意到波茨坦强调“维护战后秩序”,明显是在历史及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批判。日本《读卖新闻》还说,李克强的演说意在强调钓鱼岛主权应属于中国。日本共同社则将此举解读为,通过把钓鱼岛所有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向国际舆论表达诉求,以加强对日本的压力。

  奥地利《蒂罗尔日报》5月26日将李克强发言解读为“中国总理坚决要求日本归还群岛”。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说,北京的领导人借访问波茨坦,向二战失败国日本追要岛屿。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回应时顽固表示,日本决不能接受。

  随后,陪同李克强总理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柏林迅即作出回应:日本应该重新学习当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如果日方这个表态的报道不是很确切的话,我们要求日本方面尽快加以澄清和更正。如果这个报道所谓日方的表态是确实的,我们只能说这个表态缺乏常识、不可理喻。我们敦促这些人老老实实地再去做一次学生,重新看一遍《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要再说这种缺乏常识的话”。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guojiyaowen/9872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