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国际要闻 >> 浏览文章

对英投资井喷 中国驻英商务公参预测四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3-8-10 4:29:00 来源:网络 浏览: 【字体:

  今年9月,中国企业有望在英国宣布达成一项新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项目,这将为近期万达、平安等公司对英投资大单频出的热闹局面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驻英使馆经商参处公使衔参赞周小明不愿就上述未公开项目透露更多信息,仅称投资额将达几亿英镑。

  他在8月8日受访时指出,不算香港李嘉诚长江集团的巨额对英投资,2012年中国企业在英国完成10余项投资并购,总金额8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此前六年中国对英投资额的总和,也相当于我国去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700多亿美元的近八分之一。今年以来,中国在英投资并购项目达到20多亿美元,继续保持着强劲势头。

  “这两年中英经贸往来最大特点,就是中国对英国投资‘井喷’ ,投资量可称史无前例,”他评价称,“随着对英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中英之间的投资格局正在从多年的‘单行线’变成‘双车道’。”

  三大投资新风向

  周小明刚刚去过北海参观中海油在阿伯丁的石油钻井平台。“中国企业在北海投资油田,可能是几年前大家都想不到的,中海油并购的这家企业拥有北海区域最大的油田,日产20万桶。”他说。

  中海油去年底以151亿美元并购了加拿大上市的尼克森(Nexen)石油公司,其中1/3资产位于北海,仅这块资产就相当于50亿美元,不过按国内的统计口径是算做对加拿大投资,并未包括在去年的80多亿美元对英投资额里。

  即便有一些实际是在英国发生的投资并未统计进去,过去两年里,英国也已成为中国企业名副其实的海外投资主要目的地。

  在周小明看来,这一波对英投资流向呈现出几个新特点:

  首先是基础设施投资取得突破。出现了中投投资泰晤士水务、希斯罗机场等大项目。除此之外,中国在主要发达国家里的基础设施投资屈指可数,迄今仅有希腊港口、葡萄牙电网等个别项目。

  能做到这一点,与英国对中资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持开放和欢迎态度是分不开的。两国在2011年10月签署基础设施投资谅解备忘录,英方明确表示欢迎中投等机构在这一领域投资。

  不过,若与李嘉诚近几年在英国公共事业领域的投资相比,中资公司迄今在这一领域还毫无建树。随着去年7月以6.45亿英镑收购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ales&West Utilities(WWU),李嘉诚在英国基建及公用事业领域的大手笔令外界惊叹,甚至有当地媒体夸张地称李要买下整个英国。

  加上2010年斥资58亿英镑买下英国电网以及一年后以24.1亿英镑收购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这三项投资就将近90亿英镑,得到的则是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用水、以及覆盖英国1/4人口的天然气网络。

  周小明对本报表示,并非中资企业不为投资于英国公用事业的稳定收益所动,实际上,这几年一直有国字头的企业在就英国电力、水务等领域的投资机会积极洽谈,但尚无落实的项目。

  除了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也成了新投资热点。以前房地产很少有大的投资,基本属于个人投资范畴,现在动辄就是上亿英镑的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

  第三,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也比较猛。目前上海蓝星、中国南车、重庆机电、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都在英国设立了技术含量较高的研发中心。在英国拥有900多位员工的华为也宣布投资6.5亿英镑扩展在英国的研发中心。

  中资研发中心主要设在伦敦以外城市,通常是由中国企业买下研发能力较强但经营遇到困难的英国制造企业,通过注入资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中国公司本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

  被并购的英国企业要么曾经濒临破产、要么多年经营不景气,中国企业注入资金、又有庞大中国市场做背后支撑,令被收购企业很快旧貌换新颜。周小明去了一些这样的企业做调研,深感他们的员工如今无不对公司未来“雄心勃勃”。

  以MG汽车英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破产后在上汽集团的投资下,位于伯明翰的基地不单恢复生产,还首次推出16年以来的两款新车,既重振了英国百年品牌,也为当地创造了400多个就业岗位。

  “现在英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的态度是很欢迎的,跟以前不一样,”周小明说,“因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未来四大投资焦点

  周小明认为,中国对英投资未来将继续维持迅猛增长势头、且潜力巨大。他建议中国企业首先应该更好地利用英国的创新优势,把英国作为中国重要的技术来源地。英国人口不多,但创新能力非常强,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以牛津和剑桥为中心的研发基地实力雄厚,这方面的合作将大有可为。

  其次,更好地利用英国作为全球金融、保险、船运、期货交易中心以及传媒、咨询和信息中心的地位,把英国作为中国企业走向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跳板。

  中资公司这几年通过在伦敦实施的并购,拿到了非洲的矿产、南美的铀矿、前苏联国家的金矿。“欧债危机为我们赢得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中国企业可以借助英国金融、信息、物流的中心地位以及自由开放的投资经营环境,充分利用英国融资平台和金融工具,把英国作为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北美和非洲市场的跳板。”他说。

  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有不少:中国铝业收购力拓英国公司12%的股份,是我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投资;中国有色集团收购英克瑞索资源公司,获得其在塔吉克斯坦金矿项目29.9%的股份;中广核公司收购英国卡拉哈里公司,获得该公司在澳大利亚及纳米比亚的铀矿资源。

  除了并购,中国企业也可以将这里作为品牌培育基地。英国创意文化产业发达、品牌营销经验丰富,全球知名广告公司中至少有2/3将伦敦作为欧洲总部,品牌扩散效应显著,论媒体综合影响力英国也排在全球第二位。吉利收购锰铜、波司登在伦敦设立旗舰店、上海光明收购维他麦、大连万达收购英国圣汐游艇公司都具有很好的品牌效应。

  与其它欧盟主要国家相比,英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机遇也很多,且对中国企业参与持鼓励态度。周小明建议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和施工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同英方在新能源、高铁、机场建设、污水处理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一批旗舰性的合作项目。

  “中国对英投资现在还有更大的项目,有关企业正积极探讨,从政府方面来说,对这些投资都是支持的。希望对英投资规模上还能做得更大、领域继续拓宽。”他说。

(责任编辑:DF107)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guojiyaowen/12182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