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危机如同狂风骤雨摧毁了旧的金融秩序,危机后的反思也在引导新世界的重建。变革总是与危机接踵而至,我国没有发生危机,但我们同样需要吸取危机教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站在全球历史经验和我国现实需要的高度,对经济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全面要求。与此同时,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更为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开始浮现的金融风险都对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金融和金融监管改革需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金融的新格局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维护金融安全的有机统一。
两年前,我撰写了《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探索》一书,与国内的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背景、重点领域和面临的挑战。两年过去了,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和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了。一方面,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标准的趋势将重塑更为稳健和更高抗风险能力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危机并未根本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既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同时市场约束也与外部监管一起构成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石。
这与1929年的危机形成了鲜明反差,那场危机后出现了广泛的反市场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长期对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划与市场两种不同经济体制和理念的重大分歧。20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的重新泛滥则又走向了另一个过度迷信市场的极端,最终孕育了2008年的全面危机。
因此,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不仅仅是2008年危机的应对,更是对过去百年历史的全面反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危机和应对危机中揭示的普遍规律值得我们更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借鉴。
对于中国而言,危机起源于遥远的太平洋彼岸,但我们却无法置身事外,两次大危机都已经,而且将继续对我国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时过境迁,此一时又不同于彼一时。1929年的中国,对外,经过几百年的闭关锁国,对国际形势与格局演变知之甚少;对内,军阀割据,根本没有有效的国家治理。整个国家如同一艘失去动力的孤舟,只能在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而今天,我们再次面对大洋彼岸传来的金融海啸时,国家的战略定力和应对能力却已远非昔比。虽然危机带来的冲击与动荡仍在继续,但我们已大体能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顺势而行、主动而为,在浩浩荡荡的全球化大势中把握自己的前途与命运。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国内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都给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一名监管者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历史使命。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借鉴危机教训与深化国内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既有利于释放金融活力,又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的有效金融监管之路。这些思索在整理成文后陆续发表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现将其汇集成册付梓出版,以《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探索》呈送给大家。既是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探索》一书的呼应,也算是自己对我国金融监管建设的一些思考吧。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与转轨经济国家,金融监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关键节点,完善金融监管不仅仅是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的必然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才有了第一篇文章《金融监管的再定位》来开宗明义。在随后的几篇文章中,先后在回顾我国资本、拨备、流动性监管标准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的完善方向。从第五篇文章开始,我们进入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下的监管变革讨论,在分析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演变脉络与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分业监管体制、综合并表监管、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四个维度,探讨了金融监管应对混业经营结构化变革的改革完善思路。第九篇文章则着眼于对影子银行这一热点问题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在最后但也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在我国如何加快建立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与退出机制,实现风险隔离基础上的优胜劣汰,在维护金融安全的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解金融体系“死与乱循环”之难题。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几篇自己平时撰写的关于我国监管改革的随笔文章,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书名:《微型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
作者:潘功胜编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书名:《20世纪的中央银行》
作者:约翰·辛格顿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gumin/19404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 医院数据告诉你 二孩全面放开会带来婴儿潮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