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微信崛起的幕后

发布时间:2013-4-11 16:32:00 来源:经理人 【字体:
  企鹅帝国又一个创新神话
  用一个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手机上免费“发短信、通话和视频”,微信并非是首发者,但它仅用2年,不但击败所有的对手,而且凭借3亿移动用户规模,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
  微信为什么能一夜崛起?作为幕后公司—腾讯,为什么能再次爆发神一样的创新力?原因在于,腾讯有一个令对手羡慕的中国顶级程序员张小龙。正是他,在马化腾的资源配合下,对既有的移动通讯产品理念进行颠覆,并且注入“摇一摇”、“对讲机”等独家小发明,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社交方式。另外,在导入腾讯内部各种资源的同时,微信还聪明地将拥有5亿用户平台的新浪微博,作为自己产品的演讲舞台,从而将在线社交用户,迅速转化成自己的移动用户。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沈伟民
  专家支持:邱道勇 汪轩然 王康 杨笑希 李可人
  资源合作/腾讯科技 CIC 知识管理与创新中心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
  微信,如何一夜崛起?
  只见腾讯创新,不见腾讯如何创新?微信一夜崛起,其实也超越了马化腾的意料,这个由一名内部顶级程序员发起的创新项目,在腾讯严密的体系内,居然自建独立组织,绕过KPI考核,并在多次试错中,终于发现“做产品,少就是多”这样听起来极其简单的理念,但它成功就是合理的,因为它符合用户的体验需求。
  ■ 文 / 沈伟民 邱道勇 *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正在为短信收入下降寻找原因。这块“蛋糕”本是中国移动最甜蜜的利润来源,如今却被人“暗中窃取”。根据2012年财报,中国移动短信的收入为464.62亿元,低于2010年的468.89亿元。是谁“窃取”了4.27亿?
  确切地说,没有人“窃取”,只是一些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新势力,让中国移动4.27亿的短信收费,成了公众的免费午餐。试问,如果你一年发1800条短信,按照中国移动每条1毛钱的收费标准,你一年就要付给中国移动180元,而如果你在手机中下载一个类似腾讯微信那样的免费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通讯,以下均为简称)软件,你还会给中国移动做贡献吗?
  微信正在向权威发起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自由选择。也许你会说,这个世界是荒谬的,我们已经沦落到靠电脑、手机,以及所谓的IM软件,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但存在总有合理的一面。请记住,不是微信选择了我们,而是我们不用微信,也会选择一种IM方式,只是,微信让很多人相信:你不用它,就像当初不用微博一样,你会OUT!
  大明星成龙也成了微信控
  看看你周围的人吧,他们也许不知道微信和腾讯有什么关系,反正,突然有一天,朋友说,“你加我的微信吧。”就这样,微信被一个个私人圈子快速利用开来,甚至,连徐静蕾和成龙也深陷其中。
  相比徐静蕾,成龙在微信上更为活跃。《经理人》通过微信上的“公众平台”,和成龙对接之后,居然得到了成龙响应,且从此保持了常态化沟通。成龙和《经理人》在微信上,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北京雾霾,时而也会推荐几部电影。看来,成龙对这种私人化的沟通方式,很在意,也很愿意。
  至少在1年之前,成龙还是一个反“泛社交化”的人,他甚至因为和儿子房祖名聚餐时,看见房祖名埋头玩微博,气愤地抓起房祖名的手机扔向窗外,而现在,他不仅自己玩起了微博,更成了“微信控”。
  但别误会,微信不会因为徐静蕾和成龙,像新浪微博那样成了精英者的地盘,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极具平民特点的IM。
  杭州的哥蒋烨发现,微信还能改变他的生意。蒋烨利用微信“附近交友”的功能,建起了一个移动“朋友群”,他本来的想法是,便于和的哥们随时沟通,但他却发现大家用了这个移动群后,还可共同调度车辆。于是,蒋烨和20多位的哥索性组建了“杭州出租车预约微信车队”。现在,车队已拥有100辆车,每位的哥都有自己的编号。“我微信号码簿里的乘客数量,已从当时的几十人,扩展到了500多人,大家都成了朋友,我生意来不及做,就在微信里转给其他兄弟。”蒋烨告诉《经理人》。
  很难置信,腾讯仅用了2年时间,就将微信做到了3亿用户量。在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给《经理人》提供的一份《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行业发展报告》中,显示了关于微信的两个关键数据:在所有社交类IM,从零积累到1亿用户的速度比对中,微信仅比自家的腾讯微博多用5个月,以15个月的速度和苹果的iMessage一起,排名行业第二,而在移动IM规模上,则排名全球第一。
  有人说,腾讯在互联网里“魔挡杀魔、佛挡杀佛”的战略基因,移植到了移动互联时代。其实,连马化腾自己也没有想到,微信居然比手机QQ更受大众欢迎,甚至还打败了多数移动IM对手。
  意外嗅到的商机
  微信,为何一夜成名?按照李开复的说法,正是有了张小龙这样的顶级人才,才让腾讯有了微信。张小龙是谁?
  根据公开资料,张小龙早年在IT圈内的名气,不亚于求伯君、王志东、鲍岳桥等人,而奠定张小龙江湖地位的,是凭他一己之力研发的Foxmail邮箱。张小龙一直希望能将Foxmail打造成一个人人愿意使用的邮件工具,但苦于团队建设和后期开发的资金问题,于是在2004年委身于一家叫“博大”的公司。一年之后,“博大”却因投资股东资金链断裂,被迫清盘。
  而此时的腾讯,正面临创业7年来首次组织变革。由于信奉彼得·德鲁克的“联邦分权制”理论能刺激各基层组织创新,当时仅有2000多名员工的腾讯,竟然诞生了高达30个组织部门。马化腾原本希望各部门进行创新竞争与交流的环境,并没有产生,相反,各部门却各自为政,彼此争抢项目,造成内耗。马化腾被迫进行组织变革,最后将30个组织合并成“大部制”:包括无线、互联网、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等四大业务系统,以及企业发展、职能线、服务线和安全架构线等四大支持系统。同时,马化腾还祭出了KPI和末位5%的淘汰制大棒。
  这轮组织变革,尽管让腾讯打破原有的组织惯性,但也形成了内伤,尤其是,QQ研发部门的很多员工,因无法接受这种激进式的变革,跳槽到了当时的对手微软MSN。QQ研发环节因此出现了危机。
  听说“博大”要卖出的消息后,马化腾几乎没有纠缠于并购价格的谈判,就拿出4000万,将“博大”和张小龙的Foxmail团队全部收归囊中。马化腾当时的说法是,“看中Foxmail的技术和客户”。
  张小龙加盟腾讯后,马化腾得到了两个回报:在QQ上,首次植入邮箱模块,使得QQ增加了对用户的黏性,同时,构成对微软MSN的挑战,以至7年后,逼得MSN走投无路;Foxmail成为在中国能与微软Outlook对抗的唯一邮箱软件。
  不过,此后的6年中,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却扮演着一个沉默的人。据一位接近张小龙的腾讯员工说,“Allen(张小龙英文名)是个安静的人,上班除了在电脑前工作,很少听到他讲话,与我们交流最多的是书。”张小龙阅读的这些书是什么?比如《失控》(凯文·凯利著)、《创意学》(陈放著)、《两性的战争》(奥利维雅·贾德森著)、《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著)等。《经理人》查阅了这几本书,试图从中找到张小龙此后对微信的创新动机,最后定格在《失控》这本书上。
  《失控》是美国人凯文·凯利写的一本“预言式”的书,记述了作者对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的概念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书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也许有一个关键的物种缺失了,但是一旦这个物种被重新引进,它就有可能恢复整个生态圈的秩序。”
  张小龙表示,当他在2010年初第一次看到Kik这种移动IM工具的时候,眼睛一亮,“在当今失控的移动互联应用竞争的生态中,改变秩序的‘物种’终于出现了。”
  Kik是加拿大公司Kik interactive在2009年研究出的一种新的移动IM方式,它的特点是提供免费收发短信服务,跨运营商、跨平台的社交服务;功能是,通过读取用户手机的通讯录,移植、重建了用户关系。但Kik很不幸,它遭到生产黑莓手机的RIM公司的狙击,RIM公司发现,在黑莓平台软件商店里的Kik,和自己推出的一款内置集成IM软件BBM(Black Berry Messenger)相比,能跨平台运行,而BBM只能在黑莓手机用户里使用。为了保护自己利益,RIM公司不仅将Kik踢出自己的应用平台,且以侵犯专利为由,起诉Kik interactive公司。
  得知消息后,张小龙马上意识到一个天大的机会正在诞生:假如,腾讯借用Kik理念,趁Kik陷入专利纠纷的停顿时期,用最快的速度推出同样的IM,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移动IM领域将快速抢位。
  在试错中野蛮生长
  2010年10月,和张小龙久未谋面的马化腾,收到了张小龙的一封电子邮件。大意是,类似于海外Kik那样的免费移动IM,即将在移动互联时代中崛起,建议腾讯顺应形势,并马上启动一个全新的移动IM的项目。不过,张小龙在信中提示,万一项目启动和成功,最大风险是对QQ造成冲击。
  马化腾陷入了纠结:一方面,腾讯已有了类似的战略思考,但一直没有定下实施计划;另一方面,马化腾无法判断腾讯的“Kik”一旦试验成功,是否一定会影响发家根基QQ?不过,马化腾清楚的是,张小龙提到在移动互联的入口竞争中,腾讯现在的手机QQ,只是把QQ移到了手机上,和PC模式没有区别。最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马化腾决定启动项目,取名为微信,同时给了张小龙两张通行证:第一张是,1亿项目研发资金;第二张是,可对现有QQ资源进行嫁接。但是,马化腾并没有给张小龙一个研发组织,而是告诉张小龙,“人,你自己选,组队之后,可以不用像其他部门一样执行KPI考核。”
  以创新漏斗理论,微信是否最终脱颖而出,马化腾心里没有底,但前期暂不动用公司更多的力量,而让一个貌似游离在管理系统之外的小团队,进行自由创新,马化腾想小赌一次。
  接下来,张小龙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自己的团队。人,既不能调取无线部门的人,也不能从QQ部门中借取。因为经过2005年组织变革后,各部门要为KPI而战,每个部门门庭森严。张小龙唯一的办法,是从自己权力范围的邮箱部门抽调人手,第一批人包括张小龙在内只有13人,这些人被分成3个小组,在iPhone、Android和Symbian三个手机系统上进行开发。张小龙设定的目标是2个月做出来。
  《经理人》追踪到张小龙在这段研发期间,留在微博上的一句话:“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当时的时间是2010年11月19日。显然,在微信问世前,张小龙对产品的雏形已有了基本定义:能发短信、能通话、能视频,并一律免费。
  一切似乎正朝正确的方向走。张小龙以为,他带领团队拼了2个月,在2011年1月推出的微信1.0,会很快受用户的青睐,但市场却反应冷淡。与此同时,米聊、神聊、口信、有你等竞争性移动IM产品,已站队列阵。
  张小龙研究后发现,无论是微信1.0,还是对手,都是对Kik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简单复制,彼此没有差异。张小龙决定,在连续推出的微信1.1和1.2版上,不仅增加图片分享,而且增加更多的应用插件,比如与微博私信互通、增加好友备注和支持通讯录搜索等,但市场反应依然不佳。张小龙反问自己:“为什么推出那么多好用的插件,用户依然没有呈现爆发性增长?”张小龙在内部组织了一次大讨论,由于这13人全部来自邮箱系统,话题很快就导向了他们过去在邮箱产品上的成功经验。最后讨论出了一个核心:在众多可选择的应用软件中,客户的第一选择常常是更简洁的“傻瓜软件”,而不是操作起来复杂难懂的产品。
  “做产品,少就是多。我们希望产品简单,把一些本质东西做出来之后,其余看用户的想象力。去掉某些功能,反而会让用户产生更多想象空间。”经过前三轮试错后,张小龙在当年4月重新推出了微信1.3版,该版将所有功能插件全部移入“设置”一栏,界面上只保留最简洁的消息栏。没有想到,1.3版推出后,当月的微信注册用户,居然瞬间攀至500万大关。随后,张小龙乘胜追击,又接连发布了3个版本,在出现对视频信息的支持,以及“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的2.5版本之后,微信用户已达1500万。
  然而,真正引爆微信的是当年国庆节发布的3.0版本,这一版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打破了过去停留在熟人之间社交与沟通的藩篱,将人与人的沟通导向更广阔的陌生世界。也就是说,微信从此不再是单纯的即时IM,而是一个面向全社交类应用的移动产品。
  对于听起来像子弹上膛的“摇一摇”功能,《经理人》问询了腾讯公关经理刘思杉,她明确表示,这个技术完全是张小龙独家研发的。据说,该创新源于张小龙一次开车时的灵感:张小龙开车途中,在打开车载收音机后,突然听到一段美妙的歌曲,但却无从知道这首歌的来源,于是,张小龙突发奇想,如果能用手机对着这首歌“摇一摇”,记录甚至下载到这首歌曲就好了。
  从微信3.0版本之后,所有意图在移动IM分羹的对手,只能眼看微信独骑远去。从2012年3月达到1亿用户之后,微信开始了几何式的规模倍增:用了6个月达到2亿,再用3个月达到3亿。奇虎360董事长周鸿不得不这样表示:“50个360的产品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微信,腾讯已经拿到了移动互联的‘船票’。”
  3亿用户来源的奥秘
  尽管,微信在张小龙的手上不断通过试错,和用户体验无缝接轨,但用神一样的速度实现3亿用户积累,一定和QQ资源有关。
  “微信跟QQ的关系非常密切。微信初始的关系是QQ导过去的,目前绝大部分的微信登录还是用QQ号和密码。”按照马化腾的表述,微信是站在QQ的肩膀上争取用户的,一个简单做法就是,凡是QQ的用户,都首先知道微信,然后在开通微信时,将自己的QQ信息和微信实现捆绑。按照QQ的7亿用户量推演,至少有1/3的QQ用户被直接导入微信。
  但,多数人忽视了微信另一个用户来源渠道—微博。是腾讯自家的微博口径吗?不,恰恰相反,是腾讯的对手:新浪微博。
  张小龙拿到的1亿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微信研发,没有一分钱投向外部宣传。对此,《经理人》在与腾讯一名员工的沟通中得到了证实,她告诉《经理人》,“微信一直没有在外面投过广告,完全靠口碑积累起来。”但《经理人》发现她只说出事实的一半,微信的3亿用户中,至少一部分资源取自新浪微博。对此,《经理人》做了实证调查:
  在3月11日16:20至16:30分,《经理人》分别从新浪和腾讯的微博上,输入“微信”字样,结果是,在新浪微博上出现2.68亿条信息,同样在腾讯微博上,反映的数据是0.49亿条,就是说,腾讯在新浪微博上传播的微信信息,是自己平台上的5.5倍。除此,微信还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多个“大户”来猎取对方的粉丝:比如,“创意微信营销”有69万粉丝、“我们都爱玩微信”有30万粉丝、“腾讯微信团队V”有3万粉丝、“深圳微信”有9万粉丝等等。可见,通过高端用户集中度更高的新浪微博平台,腾讯正源源不断地将对方用户移花接木到了微信。
  《经理人》还发现,很多新浪的“微博控”甚至在新浪微博上直接公布自己的微信号。比如,拥有1.5万粉丝的“i.wshang天下网商”许维、拥有3.5万粉丝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魏武挥等。推演一下,当他们5万粉丝中的一半,希望从一个公开的沟通平台,切换到微信一对一的平台上进行沟通,那么,这些粉丝就将成为微信的用户。
  这或许并非张小龙的主意,但在如今开放的社交媒体中,谁在乎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营销是对还是错,反正重要的是争取用户才是硬道理。
  微信崛起后,尽管获得了外部高度认同,也获得了马化腾的重视,但是却面临着来自腾讯内部的巨大压力:第一,理应在公司体系中承担更多使命,但来自腾讯内部关于左手QQ和右手微信的争议,成为最大的内耗隐患;第二,能否从免费应用,转变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应用产品,且实现盈利?
  * 邱道勇系网络新经济研究者,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微信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
  附文:
  六问张小龙:关于微信的崛起
  问:微信为何一夜崛起?
  张小龙:微信每一个新版本都符合了移动互联的发展趋势,快速感受用户需求,快速满足需求,减少周期性。以“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为例,它的诞生源于人们真实需求的存在、接受度的变化,以及微信对这种需求的敏锐捕捉。
  问:如何让微信团队成员长期保持创新性?
  张小龙:做产品比做管理更让我有兴趣,我们是用雕琢艺术品的心态来做产品,这不同于工业生产,追求完美的心态是保持创新的重要因素。另外,微信目前的人数也不过200人,属于比较小的团队,小团队相较于大团队来说更灵活。
  问:公司对微信现在有什么新的要求?
  张小龙:公司最开始就比较关注,就像Pony(马化腾英文名),微信的名字都是他取的,他也经常参与我们的版本功能的讨论。公司对微信的把控非常好,给了微信非常好的自我尝试的空间,让它自由生长。
  问:微信如何才能商业化成功?
  张小龙:外界对微信商业化有一些过度解读,对于微信自身来说,我们希望它是一个长期的,能有至少十年以上影响力的平台级产品。我们不急于盈利和变现。我们期待一个更成熟的微信。即使未来考虑商业化,用户体验永远是放在第一位考虑。
  问:微信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如何?
  张小龙:最开始的时候,微信没考虑过海外计划,是随着产品的发展,我们才放眼海外。但是我们针对全球的用户只推出了唯一一个版本,我们希望微信是一款超越文化之上的产品。具体的差别也只是语言上的不同,和一些几乎可以忽略的本地化区别,而这些差别,都是因为考虑到当地政策等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而做的微调。
  问:中国互联网产品如何才能像“工业制造”一样,产生国际影响力?
  张小龙:确实不容易,移动互联网是一个重新开始、重新洗牌的机会。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时机和保持创新。而创新不是单纯地照搬PC时代的内容,移动互联网有自己的特征。
  你未曾留意的微信7个趣味玩法
  1. 聚会群加:参加聚会,很多陌生朋友和你交换名片实在麻烦。只需大家摇动手机,现场凡是微信在线的人,会即刻出现在好友列表里。
  2. 找人拼伞:下班时下起瓢泼大雨,又借不到伞。打开微信,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撒大网群发信息,寻找可以拼伞的对象。
  3. 语音祝福:逢年过节不能忘记给长辈送祝福,群发短信稍显没有诚意,一一发送又太麻烦。使用发送语音功能,说出来的祝福更加真挚。
  4. 旅途解闷:出差,身处一辆长途列车上百无聊赖。可以打开微信,使用“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找出同一列车上开着微信的人,用微信打个招呼,聊得来的话,还可以见面。
  5. 亲人面聊:想和好久不见的父母视频聊天,可是年迈的双亲使用电脑有困难。使用微信视频传输功能,可以轻松将父母的画面传给自己,且操作简单。
  6. 领导查勤:同事去哪里了?打开“查看附近的人”可确定他是否在公司,老板用它查勤最方便了。
  7. 手机防盗:警察找回被盗手机后,通过微信上存储的账号,加入机主微信,与机主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