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逐利降本 低质原材料系汽车致癌元凶

发布时间:2013-4-11 10:06: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体:
  本报记者 张怡 
  日前,有媒体曝光汽车内部空气质量存问题,以及多款车内饰含有致癌物,涉事厂家否认。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被点名的车企有限,但车内空气污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系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选用低质低价原材料所致,而无标准、无监管、无权威检测机构,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问题普遍存在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表示,汽车内饰导致的车内空气污染是普遍现象,污染来源主要来自原材料,而汽车制造商对原材料的选择与成本有很大关系。北京理工大学一位教授表示,车内空气污染几乎所有的汽车产品都存在,并不局限于被点名的品牌。而据报道,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汽车内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
  据了解,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集中于座椅、坐垫、方向盘、篷顶等处所用的胶水、塑料配件、纺织品等内饰产品。对于此前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在海外市场销售的汽车产品中不存在污染物超标的问题,业内认为系原材料品质不同所致。业内人士表示,国外汽车制造商在生产内饰件时非常讲究原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胶的质量,而在我国生产时,存在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较差材料的现象,导致污染问题远比国外严重。
  对于这种危及消费者健康的现象,苏晖表示,“实际上,汽车内部存在与房子装修一样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对车用原材料和车内空气质量方面没有标准和监控。
  国家质检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共收到9640例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涉及146个汽车制造商(含轮胎制造商)、632个车型。消费者投诉信息中,比较典型的问题除了变速器、安全气囊、轮胎、发动机等重要部件外,车内异味紧随其后。
  监管法规缺失
  实际上,标准、法规和权威监测机构的缺失,使得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形同虚设,检测成为完全依赖企业自律的行为。
  早在2004年我国就曾经发生两起由车内空气质量引发的案件,促使当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现为环保部)组织并启动车内空气污染物测量方法的制定工作。2007年4月,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就其征求意见,2008年3月1日开始实施《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
  不过,截至目前,我国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监控的文件也仅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和《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这些文件均不是强制性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不能使消费者用来维权。”苏晖表示。
  再加上权威监测机构的缺失,使得消费者维权无依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致电一家室内环境质量监测机构,该机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有针对个人的车内空气质量监测服务,但是出具的报告不加盖“CMA”章,因此不可以用作维权。该人员表示,几乎所有检测机构都对汽车检测报告如此处理,目前车内空气质量的测量并没有国家依据可循,也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公司做车内空气质量测量是按照室内空气质量的测量方式去做。
  事件发生后,上海通用发表声明,对监测机构的资质和被检产品均提出质疑。此外,还有多家车企也纷纷表示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苏晖表示:“法规和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出事后多方‘扯皮’,检测结果无人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