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打假涉案80亿 公司打假“别动队”解密
提升市场份额几乎是所有企业梦想的目标,但是“树大招风”,市场份额高的企业也面临着被仿冒的几率更大的风险,打假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的企业无法绕开的话题。
“汽车零配件、食品、日用品、钢材等,只要是市场认可度高的,无论品牌大小都可能受到假货的深度困扰。”每年都要接几十单企业委托打假生意的深圳市王海企业顾问有限公司创建人王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后期,中国内地已经超过香港、台湾等地区成为东亚最大的制假、售假的源头之一。
“假冒商品不仅抢走了本应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而且质量低劣的假冒商品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和商誉。”知识产权律师张敏认为,由于现在造假手段多种多样,假货交易十分隐蔽而技术性鉴别的要求又越来越高,一些国际大品牌公司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假冒产品的挑战。
谁来打假
因此,一些企业主动建立一整套打假体系、打假网络、打假情报系统。“企业主动出击去打假的,一般是发现假货对市场销售和份额产生影响,或者有来自销售代理商的压力,因为假货冲击而影响到销售任务的完成。”王海说。
他介绍说,大的企业都有专人负责产品的打假工作,有的会有一个内部小团队,特别是外资企业,对此重视度更高。
但是“内部团队一方面人手有限,且被辨识出的可能性更高”,王海说所以除了内部人员和团队,一些公司还会找外部第三方的调查打假公司,这些公司会配备一批社会知名打假专家和较先进的调查取证设备,以假货窝点侦察和市场调查为主,而权利人企业内部打假团队会协调政府工商等部门协同执法。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注册的商业打假调查公司约3700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
“通常是经销商举报以为是‘窜货’,企业深入调查发现是假货,或者是企业自己在巡查中发现,然后委托调查公司更深入调查。”王海告诉记者,在行业内,“打假”业务有一套基本的作业流程,首先深入调查产品的生产地、销售流程及销售渠道、产量及仓库等假货信息和造假企业相关责任人、企业内部规划、主要技术人员等侵权人的有关情况,市场营销状况等市场动态,并进行全方位各种取证活动,然后及时通知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打假,在获得证据后可以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应的诉讼。
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的打假公司也良莠不齐,比如一些企业是按照假货产品的数量来支付酬劳,而这些假货被收缴后通常由相关部门销毁,一些打假公司可能串通相关部门将假冒产品10万瓶改为50万瓶,获得更多收入。
这也是最多时曾有五六家本土打假公司为其服务的宝洁后来更信任美国以至全球最大的金融及CEO安保公司平克顿这样的外资打假团队的原因之一。2000年后,宝洁大部分打假业务由平克顿独家代理。
企业对打假活动投入不菲。王海透露,一般在行业排到前5名左右的内资企业,如复印纸类企业,每年打假的费用约为200万~300万人民币,药企的投入会更高,通常会达到300万~500万;而一些排名靠前的酒厂在打假方面的预算投入则可能达到上千万。
不过王海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企业会在打假方面有些顾虑,因为卖假货者可能是厂家认识的个别代理商或者是前代理商,另一方面,也会担心消费者误认为该品牌的假货多而失去信任,“所以有时打假还需做好保密工作。”
假货像“小强”
“打假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制假者往往非常市场化地把握需求。”联合利华的一位内部高层对记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由于跨国公司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发展,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假货很多,打假任务非常艰苦。现在随着现代通路的发展,联合利华的产品也随着超市下到低线城市,这些超市一般都是和联合利华全面合作的,假货基本没有机会。
“但这并不是说假货就减少了”,他表示,而是形势不断变化了,比如假货会进入到日化专销店或者批发市场,还有一些假货出口到海外。据他透露,联合利华每年的打假费用也有上千万。
在他看来,假货就像“拍不死的小强(指蟑螂)”,由于国内法律规定制假金额有一定的限额才判刑,但往往有的制假者并不会有很多存货,所以制假企业的效益与违法成本相比会大很多,有的时候制假企业的机器被封存了,过了一段时间还会继续生产。
“某些制假基地往往涉及到多个相关品牌,比如某制假牙膏灌装工厂可能将同样的原材料灌装到高露洁、洁诺等不同品牌的容器中。”一位业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因此,不少市场上的同行“冤家对头”们开始寻求成立“打假统一战线”,特别是深受假货困扰的知名跨国公司。
2000年3月,由宝洁公司牵头发起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 (QBPC)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个可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打假组织,第一批成员公司为耐克、联合利华、强生等在中国的28家世界最着名的跨国企业,截止到2011年8月30日,已经有198家跨国公司加入了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
参与这个打假联盟的企业除了每年交1万~2.5万美元不等的会费以外,平均每家公司还要花四五百万元人民币用以“民间打假”。
来自国家商务部的信息显示,2012年,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取得显着成果,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27.4万件,涉案金额79.9亿元,捣毁窝点1.5万个。
标签:知识产权
上一篇:价格战烧至机票 淘宝称去哪儿网向代理商发“封杀令”
下一篇:私家侦探扮大牌打假“神秘顾客”
·保监会首次发布核心价值理念 “项氏监管”思路渐明2013.03.22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2013.03.22
·2月险资投资增455亿或因加大信托配置2013.03.22
·地产调控趋紧 天津个别银行支行停发开发贷2013.03.22
·阜特科技3年1个亿 一家创业“黑马”企业的崛起历程2013.03.22
·拜耳“中国式奇迹”背后学术推广式营销恐抬高药价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