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呼声渐起 银联独大地位受质疑?

发布时间:2013-3-11 4:05: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 “支付公司最在意的不是能否给一个支付清算组织的‘牌照’,而是政府在相关政策方面更加灵活和开放。” ]
  关于推动银行卡清算市场对内开放的呼声渐起。
  近日,两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推动银行卡清算市场对内开放》的提案,建议尽快制定并实施新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制度,包括对民营支付机构的准入,同时完善银行卡清算机构及业务监管制度。该提案的作者是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王娴和前农工党中央秘书长陈建国。
  “对于支付公司来说,最在意的不是能否给一个支付清算组织的‘牌照’或身份,而是在支付清算领域有更为灵活和开放的政策环境,来支持更多未来的创新产品。”一家第三方支付相关负责人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如是说。
  提议向民营开放
  这份提案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并实施新的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制度,新的准入制度不仅是对国有支付机构的准入,也应该是对民营支付机构的准入;二要完善银行卡清算机构及业务监管制度,明确清算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与相关机构的法律关系,健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三则是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我国银行卡清算机构提高效率,鼓励清算机构通过改进服务、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等展开有序竞争。
  目前,中国境内的银行卡清算市场只有中国银联一个经营主体,央行规定所有的银行卡支付跨行清算均需通过银联网络进行。但伴随“居民和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对支付提出了多元化需求,现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创新的需求,也影响支付系统的方式创新和效率提高。”陈建国指出。
  “如果真正要建立一个新的卡组织,我主张对民间资本开放。”陈建国认为,起步阶段应该允许那些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支付机构先开展试点,技术标准由国家制定,对准入的经营范围做出规定,试点可以在央行和银监会等相关监督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下完成。银联的股东已囊括主要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这个试点应该对更广大的民间资本开放。
  陈建国还表示,相对于发达国家的200台/万人的POS机分布密度,我国仅为50台/万人。发达国家超过80%的商户拥有银行卡受理终端,而我国目前仅有不到20%的符合受理条件的商家安装了联网POS受理银行卡交易,大量中小商户、偏远地区的商户不能得到高门槛的银行卡支付服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国内发卡银行达到338家,发行银行卡35.3亿张,联网商户483.3万户,POS机具711.8万台,ATM 41.6万台,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达到43.5%。
  “现有的银联统一清算推出背景是在信息化电子化尚未普及、银行之间也未联通的时代。”上述第三方支付相关负责人则对本报记者说,而现在信息化的程度已经非常之高,网上的支付清算可不经过银联也已客观形成,所以国内清算市场的开放并非不可行。
  线下的“蓝海”
  “对于支付公司而言,最在意的不是能否给一个支付清算组织的‘牌照’或身份,最希望的是政府在相关政策方面更加灵活和开放。”该第三方支付人士继续说道,“很多支付公司都是由互联网支付做起来,最初银联不愿意接入支付公司,所以我们都是自己逐家与银行接洽和对接,目前网上支付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由支付公司完成已经客观形成。”
  他续称:“在银行卡收单方面,支付公司在网络支付方面大多与银行直连,理论上已经具备自行与银行进行清算的条件;但目前规定线下收单只能由银联清算,所以支付公司只能用银联的POS机来开展工作,通过银联来进行清算则增加了成本。”
  据央行去年公布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收单机构为特约商户提供人民币银行卡收单服务,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银行卡清算组织进行”。其中的“合法银行卡清算组织”目前则为银联。
  “减小利润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做大规模来弥补,”这位第三方支付人士说,“最重要的影响是政策不明确对产品创新的束缚。”
  他继续说:“尤其是创新的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领域,目前相关政策尚不清晰,就会牵涉合规等问题。目前政策对这些通过无线方式做线下收单市场的领域并无明确界定,比如用iPad作为终端的支付属于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未来政策将有终端设备的都定义为银行卡收单,必须通过银联转接和清算,则会对支付公司造成困扰。”
  陈建国也指出,开放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有利于支付产品的创新,支撑新的商业模式创新。
  此外,也有支付行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际银行卡清算组织对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虎视眈眈,正在以各种方式渗透进入国内市场,通过国内企业优先放开市场也有利于保护好商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