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用工荒常态化将催热机器工人产业

发布时间:2013-3-7 11:08: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本报记者 王静宇

    一边是招不到工人,一边是不使用工人而使用机器工人,今年的用工市场显得有点混乱。
    针对今年年初的用工荒,世界首富、美国公司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日前曾高调表示,机器人技术的成熟使得更多劳动力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机器人或将成为后移动时代,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事。
    随之而来的议论声不断:机器人来了、传统用工大户缺工现象缓解了;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等等,曾经在2003年前后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十年喧嚣之后似乎悄然迎来拐点。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衰减,已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行动起来。而由于性价比临近拐点,工业机器人接受度渐增,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市场。
    机器工人的应用
    3月1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北京的用工市场,了解机器工人在北京用工市场的使用情况。在北五环上地一家自助烤肉店里,记者见到了该饭店后厨正在使用的一台切肉机,这台机器有条不紊地“咔嚓”“咔嚓”重复着切肉的动作。
    得知记者的采访来意,这家店的负责人胡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这是我们店去年冬天买的一款全自动切肉机,主要功能是机切羊肉片、五花肉片等比较薄的肉片,可供烧烤、火锅涮肉等食用。”
    在胡经理的安排下,一位厨师现场操作起了使用程序,只见他把一大块洗干净的羊肉平放到了这个机器下刀的部位,在机器的操作下,前边是机械刀切肉,后面一个模仿人工似的把肉往前面机械刀前挪动,节奏不快不慢。
    胡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这台机器工人帮了他们的大忙了,“我们的服务员只需肉切好之后往顾客餐桌上送就行了,省去了我们人工的码肉、切肉什么的,使用起来很方便。”
    当本报记者问及使用成本以及和人工操作相比较起来的差别时,胡经理说,“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2000元工资来计算的话,这台机器可以省去我们2个员工的工资,也就是每个月可省去4000元,一年也就是5万元左右,扣除这台机器的投入成本和维护费用之外,一年可为我们节约不到1万元的工资支出,最主要的是我们不用老是为了招聘厨师而心烦了。”
    同样如此,本报记者电话联系河南一家以水饺、速冻包子为主要产业的食品企业时,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在使用机械化操作了,包括打肉、调馅、制作面皮等等,现有的工人主要是手工包制为成品即可。”
    “如果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们会全部换成机器工人操作,从和面、调馅到成品一条龙的制作,我们的工人只是使用机器人和负责查看、维修保养,但是这样还要取决于我们生意的好坏,手里有了资金才能那么做。”上述负责人说。
    在河南商丘的一家小型农机械具的电焊生产车间,机械与机械摩擦迸发出来的火花四溅,两台崭新的机械人此时工作正酣。
    “一个机械人顶二三个焊工,现在很多工厂都这样,尽量少用人工,多用机械操作,这样不仅省时省力,最起码不用经常担心焊工们的安全了。”负责人王华(化名)告诉记者。
    王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焊工的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费,再加上失业养老等各种保险,差不多一个月要3500元左右,一年就是4万多元。而我的一台机械人是属于一次性购买投入。”
    王华说,按照现在厂里的效益,两台机械人的成本要三年之内能收回,再算上保养维护费、电费、折旧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年一台机器要2万元左右,“从长远来看,还是用机器人干活划算。”
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用工成本上升,一些大企业掀起使用工业机器人的风潮。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比亚迪公司耗资数亿元引进了13台ABB喷涂机器人,可全自动完成整个车身的油漆喷涂工作,油漆膜厚误差控制在2微米以内,涂料的用量可减少30%左右。
    富士康、华为、中兴通讯、广州光宝也在使用工业机器人。
    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水平的基准之一是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即每一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的多功能机器人数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的这一数字是21台,国际平均水平是55台,其中美国是135,德国是251,日本是339,韩国是347。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曾就发达国家就业形势做出判断,随着技术对产业影响的不断深入,机器替代人工、技术失谐、永久性失业群体高发、虚拟岗位增设、无业人才储备增加等现象将成为就业市场的常态。
    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劳动力成本上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都使中国制造业自动化需求日益扩大,中国正成为全球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中国近两年市场增速非常快,从总量上看,2010年中国的装机量仅有 52290台,2011年上升到74317台。据预测,201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面对此趋势,国家已推出相应的发展政策。2012年,我国科技部印发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同时,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制造业在数量上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于升级改造提高科技含量。目前生活类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