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网购化妆品假货超两成 美妆电商遭遇信任危机

发布时间:2014-3-20 15:45:00 来源:通信信息报 浏览: 【字体:

    假货充斥着美妆电商行业。中国首个《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表示,中国互联网上销售的化妆品,有超过两成为假货。这个比例让不少网购美妆的消费者大失所望,“假货”两字几乎几乎掩盖了电商为用户带来的实惠,要脱掉“售假”这顶帽子,美妆电商务必摆脱以低价竞争为核心的怪圈,将竞争回归到商业本质,做好产品和服务,除此之外,消费者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也亟待跟进,尽快树立行业规则。

  美妆电商假货难断

  近年来,化妆品网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2013年网购化妆品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化妆品交易额达773.8亿元,网购占比25.46%,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再加之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对化妆品品类越发重视,乐蜂、聚美等垂直电商的崛起,化妆品网购市场增速更加明显。

  但另一组数据却不得不让人为网购化妆品捏把汗,根据近日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权威机构联合国内外100多家化妆品企业推出的《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上的据显示,根据100多个著名化妆品商公布的供应在中国互联网销售的总数量与实际销售数量相比,网络销售的化妆品有两成为假冒产品。换言之,消费者在网上每购买10瓶化妆品,就有两瓶是假货,这个比例让不少网购美妆的消费者大失所望。

  根据《中国化妆品安全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年度消费者主动获取化妆品信息为日均500万次,其中真品、正品是用户关注的热点,每10个消费者中就有9人对于化妆品真假问题产生质疑。不少消费者表明,自己是贪图网购价格低,才会购买到假货。

  实际上,为了获取用户的信任,美妆电商们不断通过展示授权书、降低退换货门槛的方式证明自己。但一些大牌化妆品厂商却试图撇开与部分电商的授权关系,同时也不乏网购消费者遇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供货商与销售商口径不一,货源遭质疑,消费者声讨“假货”,正是电商化妆品商家所遭遇的困境。

  低价竞争成罪魁祸首

  “假货”两字几乎将电商为用户带来的实惠全部抹杀。经统计,网购化妆品导致过敏性皮炎,已成为化妆品伤害的头号杀手。去年一年,每3个因为化妆品伤害导致病发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激素过敏性皮炎。

  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靠低价竞争赢取客户确实是当下美妆电商所陷入的怪圈,薄利多销的方式使得部分电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质与量之间选择了量。

  “正是因为我们不能像线下渠道一样让用户试用,我们不能不用低价的方式来竞争,否则美妆电商能有什么出路呢?”聚美优品副总裁刘惠璞曾这样解释为何电商销售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

  确实,网购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能亲身体验产品的性质、功能等,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网购价格比传统百货商场实惠。长此以往,消费者与电商之间已经相互培养出价格优惠的买售习惯,而这恰恰与化妆品商场的定位相悖。对大牌化妆品厂商而言,品牌形象和价格管控历来是最为关心的问题,虽希望增加销量,但担心价格太低、品牌形象受影响,因而对电商的态度也较谨慎。

  从行业性质上讲,化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更多时候卖的是品牌溢价,正是为防止低价倾销的冲击,源头生产商对产品的去向和售价都有严格掌控。再加之各大品牌如欧莱雅、宝洁、等都在传统领域有自己的连锁平台,而电商通过低折扣走量往往会对传统市场造成冲击,对品牌既得利益造成影响,一些大品牌就会谨慎选择给电商供货。因此,电商在货源缺乏时只能选择二手渠道获取,而这一环节很可能就是“两成假货”的来历。

  另一种情况是,商家在面对激烈竞争时为了能大打价格战,不择手段,使用隐蔽的掺假手段摊低成本。据央视新闻报道,有些网站售卖的化妆品,外包装和瓶体均为正品,内含液体却比正品化妆品稀薄,颜色和气味不符,甚至还出现过产品包装与内容不符的情况,如用旧包装盒包装新产品等。

  此外,化妆品造假成本低,也让一些不法商家蠢蠢欲动。而近年来,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假冒伪劣化妆品的案件层出不穷。据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存在成规模的假冒化妆品生产基地,原本通过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往三四线城市,随着国家打击力度的增强,这些造假产能的销售渠道逐渐向线上转移,而转移成本最低的网上通路。

  行业乱象亟待重拳整治

  网购出假货早已成为化妆品行业的顽疾,要想整治好这一硬伤,离不开多方合力。

  对于美妆电商而言,要想脱掉“售假”这顶帽子,取信于消费者,就必把今后竞争的焦点放在到产品、渠道和服务。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者对价格战的“免疫力”增强,“依靠价格战实现销售”的野蛮生长时代即将过去,电商的竞争终会回归到商业的本质。

  缺乏监管、没有有效的评估体制是我国化妆品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对于电商销售而言,电商立法进度缓慢造成缺乏监管,行业标准缺失的局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就网上商品零售门类实行准入制度,明确电商、货源方要对商家行为所造成的恶果负有责任,将触犯法律的标准放低。唯有如此,才能让网上化妆品造假售假问题不至于落入无人负责的地步,打破为造假售假提供条件的局面。

  除此之外,消费者也需提升自我消费理念,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太便宜的商品时要多留心,再三自问是否值得下手;同时也应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学会看化妆品的编号和批次,确保正规渠道购买。

  ■本报记者 张建霞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6153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