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黄锴“开拓者”杨国平

发布时间:2013-12-2 14:47: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文/黄锴

    杨国平似乎天生就不安于现状。早在1988年,时任强生公司党委书记的他便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令人羡慕的职位,从零开始筹建大众出租汽车公司。彼时,上海的出租车行业秩序混乱,杨国平深知其中的风险,但他依然决心孤注一掷。

    事实上,他并不打算为自己留后路。“如果做不好,我不要领导给我安排任何工作。我自己去开出租车,做一个优秀的司机。”杨国平当时说道。

    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成立之初,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没有资金,没有场地,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这种情况下,杨国平问银行借了200万元,徒手起家。

    为了让公司与同行形成差异化,他在大众成立之初便提出了32字的服务标准:“扬手即停,上车问路;电脑计费,合理公道;电话预约,约时不误;车辆整洁,礼貌待客。”在20多年前,这32字的服务方针极大地改善了出租车行业乱收费、服务差的风气,受到了乘客的热烈欢迎。

    成立几年后,大众的出租车业务渐渐步入正轨,但资金的压力却并未减缓。据悉,当时大众所有的出租车都用于银行的抵押贷款,这意味着,一旦公司无法按时还上银行贷款,公司的出租车就会被扣押,这对于大众无疑是致命的软肋。那个阶段,面对高额的贷款和利息,杨国平不得不每天计算着各项成本支出。

    在他看来,1992年开始推行的股份制改革,对大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机。大众交通借此成为国内第一批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渠道也大大助推了公司下一步的扩张。

    尽管大众出租在不长的时间内便确立了行业内的标杆地位,但杨国平并不满足于此。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众要干一年,想五年,规划十年。”在大众上市后,杨国平逐渐意识到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局限,对市场灵敏度极高的他,开始思索起集团的多元化布局。具体说来,杨国平希望通过实业与金融结合的方式,使大众交通由一家劳动、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转向具有较高品牌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企业。

    1991年12月,杨国平创立了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包括燃气、污水处理和市政建设等公用事业。1992年,杨国平带领大众交通进军房地产业;1994年,大众交通进入金融业。到了1997年,大众交通又参与发起设立了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进入保健食品行业。目前,大众集团除了拥有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拥有两外两家上市公司,即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截至今年上半年,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177亿元人民币。

    就大众交通而言,公司也已从单一的出租车业务实现转型,形成了交通运输业、金融投资与房地产“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这样的布局,使大众交通在经历了数次宏观经济危机之后,仍然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4455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