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长沙银行董事长张智勇用“转型”校准价值罗盘

发布时间:2013-11-1 15:13: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字体:
 本报记者 夏晓柏 

    特约记者 彭立国 长沙报道

    起步于中部一隅的长沙银行,为何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快速实现了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精品银行的“跨越式”发展?首要的秘诀就是转型和创新。

    2004年,长沙市审计局局长张智勇调任长沙银行董事长,受命带领这家当时实力还相对羸弱的城商行转型突围。

    彼时,长沙银行一如其它众多湖南地方金融机构,正置身德隆系、鸿仪系、成功系等资本大鳄历史风险集中爆发的漩涡之中,在张智勇主导下,长沙银行决计壮士断腕,在果断处置历史风险的同时,主动进行战略转型——变“规模速度”发展为“质量效益”发展。

    也正是因为张智勇所带领团队的执着坚持和锐意进取,长沙银行才得以在此后的两次生死考验中成功闯关,从而保住了宝贵的地方金融火种。

    弹指一挥间,九年已过。如今的长沙银行已经扩展到22家分支机构、87个营业网点。总资产1600亿元,存款余额1365亿元,利润24亿元,不良率控制在0.74%以内,资本充足率达到12.67%。综合实力稳居长沙同业前三,并连续五年被银监会评为当前中国银行业最高等级的二类行。

    10月30日,在位于长沙市芙蓉中路的长沙银行总行大厦,掌舵长沙银行战略转型的张智勇面对记者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向记者详解了长沙银行“资本、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及顺势而为的转型创新之路。

    城商行作为改革的产物,其转型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每走一步都须探索,每兴一举皆为草创,唯有以转型创新为指针不断校准价值罗盘,张智勇如是认为。

    转型“顺势而为”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第三方支付爆发式发展,金融脱媒的持续加剧,利率市场化的日益迫近,民营资本持续向银行业渗透,“老银行”将如何应对?

    多数观点认为,相比资本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实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们,更多需要顺应金融变革形势进行转型创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确立内涵型质量增长模式。

    《21世纪》:毋庸讳言,随着金融脱媒的愈演愈烈,传统银行的地位和业务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你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

    张智勇:个人认为,现在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主要来自资本脱媒和技术脱媒两个方面,银行间接融资在市场上相对减少,银行的传统支付中介功能得到削弱,在某些领域,银行似乎变得不再不可或缺。

    当然有挑战并不是坏事,这会倒逼银行转型,传统银行必须更多了解把握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求变。但每家银行的具体情况不同,转型的方向和模式也有差异。

    《21世纪》:具体到长沙银行,你们是如何顺应金融形势的变革进行转型的?

    张智勇:事实上长沙银行不是今年才开始转型的。2005年我们就提出了从“规模速度”发展向“质量效益”发展转型,要求推进“资本、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这个基础,现在我们提出以“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移动互联网金融、政务金融”四大板块业务为着力点深化转型,并将2013年定为“深化转型年”。

    比如互联网金融,我们现在已开始试水,推出了“掌钱”(手机付)业务,“掌钱”不只是像其它银行简单地把所有线下业务全部搬上来;它没有门槛,是一个全开放的平台,可以用任何一家运营商的手机号码,且通过手机号注册登录,极大方便了用户,既是一个互联网金融渠道,又是一个具有社交功能的金融产品,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

    《21世纪》:转型是要有取舍的,有舍才有得,长沙银行转型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诱惑?比如2008年4万亿投资风潮起来时,我们对那些基础设施大项目是怎么处理的?

    张智勇:诱惑肯定是有的,当时也有一些大型“铁公基”项目找我们贷款,承诺前景如何如何好,有的利率开得还比较高。老实说,我当时对那些项目并不看好,一是我们本身资产规模并不大,那些项目虽然短期内收益高,但风险也大,二是我们的转型方向是中小企业,做大项目不符合我们的方向。

    我的原则是,不做超出自身能力而又没有确定性的事,不能为了信贷上规模而去“傍大款”,抢大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初“不盲目跟风”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深耕”中小微客户

    时至今日,中小企业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将目光瞄准中小微企业,将它们作为重点客户加以培植。

    长沙银行亦不例外,目前其在长沙市场中小企业授信占比达40%,还专门成立了小微企业信贷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30日,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累计审批通过1457笔,金额7.25亿元;客户签约并正式放款1433笔,金额7.15亿元。

    《21世纪》:我们从长沙银行2013年半年报看到,小微贷款这一块增速迅猛,截至今年10月,“长湘贷”贷款余额突破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与个人贷款占整体累计发放贷款的68.7%,可否谈谈长沙银行小微贷的具体情况?

    张智勇:发力小微金融其实也是我们顺应金融形势变化的一个转型之举。事实上,一些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其发展潜力并不比一些大客户差,只是很多银行习惯性忽略它们而已,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好公司的。

    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推出了“长湘贷”,重点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长湘贷”无抵押、手续简便、2至5个工作日快速放款、除利息外无其他任何手续费,优势独特。目前“长湘贷”客户已经达到几千家。长沙银行到2013年已设立3家微贷中心,我们希望到2015年设立10家微贷中心。同时,2013年我行微贷规模将突破10亿元,2014年达到50亿,2015年将突破百亿。

    另外,我们正在加快引进新的“信贷工厂”技术,将对100万到2000万区间的小贷真正实现流程化作业、批量化处理。

    《21世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小企业因为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向其放贷的话,可能会收不回贷款,长沙银行小微贷业务占比很大,而且很多是没有抵押物的贷款,你们如何控制风险?

    张智勇:给中小企业贷款确实有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吧。按照大数定律,只要定价合理,且小微贷款达到一定规模,收益就可以有效地覆盖风险。同时,我们引进了德国法兰克福金融学院的微贷技术,我行的小微贷产品都是为中小客户量身定做,不良风险在整体上是可控的,目前我们的微贷业务还没有出现一笔坏账。

    《21世纪》:你前面提到这次深化转型的四个着力点,这是不是未来转型的四个目标?这些目标分别有什么样的内涵?

    张智勇:作为中小银行,既要在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中求得生存,又要不断顺应时势做大做强,如何在两者中取得平衡?这四个转型着力点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答案。

    第一个是小微金融,通过这些年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微贷长行模式,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它培养成一个业务增长极。第二个是移动互联网金融,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掌钱”这样的金融产品,抢占“4G时代”的入口,确立长沙银行在移动金融和电子金融领域发展的新优势。第三是社区金融,未来长沙银行将进一步下沉服务,打造“长沙人家门口的银行”,解决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政务金融上,长沙银行的目标是打造“首席综合金融服务商”,构建与政府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专营支行“搭平台”

    细察长沙银行的转型,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那就是创新,无论是战略架构,还是产品设计,甚或是网点布局,创新都是其灵魂。特别是以行业为类别设立的专营支行,成为长沙银行矢志创新的最好注脚。

    目前长沙银行的专营支行覆盖工程机械、花炮、环保、陶瓷、科技等众多产业领域。这些专营支行通过为特定行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使得这些传统产业插上现代科技和金融创新的双翼,不断做大做强。

    《21世纪》:专营支行是近年行业内比较新的一个名词,长沙银行的专营支行有何特色?其角色定位如何?

    张智勇:专营支行是我行小微贷业务的一个细化举措,具体来讲就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成立特色专营支行,面向行业内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目前已经有23家专营支行,其中包括花炮、环保、科技等5家重点专营支行。

    当然,专营支行不只是一个称谓,除了信贷投放上的特定方向性,专营支行还有属于自己的专属研究团队,比如环保支行,我们有专门的环保行业研究小组,专门负责为环保企业定制金融产品。

    专营支行是开放的服务平台,我们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可以整合行业资源。比如自2011年湖南成立的首家科技支行,长沙银行量身定做了30余种创新产品全面覆盖科技型企业各个阶段,帮助他们与政府(园区)产业基金、担保公司、创投、券商、社会中介机构等多形态金融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资金规模帮助其成长壮大。

    《21世纪》:我们听说长沙银行有专利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等产品,具体都有哪些独到之处或者服务哪种企业?专营支行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成长?

    张智勇:近年来,我行推出了一大批创新产品,构建了多元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例如在省内首创的,将“软实力”转化为“硬通货”的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贷款,还有“租金贷”、“合同能源贷款”、 “林权质押”等等。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大力度,为各类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合适产品。

    事实上,长沙银行的专营支行确实曾经帮助了一系列大企业腾飞。2002年、2003年时,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刚起步时,我行率先推出工程机械设备按揭贷款,使得信用销售模式在湖南率先发力,推动三一、中联的销量逐年猛增、迅速发展壮大,可以说长沙银行为长沙成为工程机械之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21世纪》:我们了解到,由于某些原因,长沙银行曾错过了一段很好的发展时光,如今国家对城商行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长沙银行的远景规划是什么呢?公司上市进度如何?

    张智勇:的确长沙银行曾经错过了美好的三年,但过去的一页已经翻过去,坚定目标向前看才是王道。

    未来几年,长沙银行的目标是着力推进龙头银行、区域银行、特色银行、上市银行“四个银行”建设:保持年均25%左右的增长,三年内完成对省内所有地市的机构布局,以长沙为“大本营”,以湖南为“大后方”,谋局珠三角和北上广深;小微金融未来三年授信规模达到100亿;三年内设立300家社区银行,覆盖长沙80%以上社区。

    至于上市,我们现在的股权结构已比较合理,不会刻意引进战略或者财务投资者,我们准备在2014年报送上市材料,力争在未来两年内实现上市目标。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3791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