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荒背后养殖户加快退出 奶源紧缺奶价持续上涨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悠闲的奶牛。游兵摄(人民图片)
“奶荒”背后让谁慌?
奶源紧缺,奶价持续13月上涨,从一头牛到一袋奶,产业链各环节都感到重重压力
消费者之忧:
奶价节节攀高,会不会有人动歪脑筋,导致新的质量问题
“前阵子买不着,现在终于有了,一袋奶竟然涨了1毛5。”10月15日,市民黄女士在北京朝阳区慈云寺家乐福店发现,她家常喝的伊利奶,一箱(25袋)贵了将近4元钱。
记者在牛奶销售区看到,冷柜里的低温奶只有三元一家,挤到一个小角里,大部分地方被各类酸奶占据,在冷柜外的常温奶、牛奶礼盒堆得满满当当。“这比前段好多了,至少下班来能买到奶,就是经济型品种少点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全国生鲜乳价格连续13个月上涨,今年的奶荒是历年之最。”业内人士表示,原奶产量减少,不少城市奶制品一度断货。
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8月以来奶价涨速明显加快,与年初相比,10月9日袋装牛奶价格整体上涨9.1%。而北京地区的涨幅最大,达25.4%。
“主要原因是奶牛存栏量下降,今夏异常高温又导致牛奶产量下降,再加上新西兰奶源进口受限,短时间多种因素集中,奶荒难以避免。”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分析。
居家过日子的黄女士对价格敏感:“给孩子喝的高端奶比进口的还贵,奶价是不是涨过头了?”
在外企工作的赵杰最担心牛奶质量:“奶价高,奶源紧,会不会有人动起歪脑筋?”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牛奶质量安全事件一直不断,这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心理阴影。
事实上,近期奶源持续紧缺,有的乳企不得不调整产品配方,以复原乳代替生牛乳“救急”。“奶荒”会不会影响市场秩序,考验着有关部门的市场监管能力。
养殖户之困:
散户卖奶不如卖肉,加速退出;大户有规模优势,但发展遇瓶颈
奶牛养殖成本快速上涨,比较收益下滑,这几年散户正加快退出。
今年50岁的王战伟,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河镇碾格图村人。回忆起1982年刚养牛时,一缕幸福的笑容在脸上闪过,“那时候,两头奶牛足够养活一家人。”他感叹道,现在成本涨得太快,散户的牛奶每斤只能卖1.5元,去掉成本,每产1斤奶,奶农要赔上3毛钱。
成本倒挂,让奶牛成了散户口中“吃钱的牲畜”!不少奶农告诉记者:“现在肉牛行情看好,奶牛都当肉牛卖了。”什兰岱村,曾经是奶牛养殖村,以前有200多头成母牛,现在只剩下40多头了,因为日产奶量达不到企业收购的下限,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命运。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的一项调研也印证,7—8月份对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调查显示,奶牛存栏数量同比降幅10%—20%。
当前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为37%,这也意味着仍有超过六成的奶源由散户提供。伴随着散户加速退出,谁来填补这一空缺?
同样是从80年代起养牛的张宝银,有着与王战伟不同的经历。从最初30多头奶牛到502头,他承包的北京昌平兴发旧县奶牛场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面对成本上涨,张宝银有着散户比不了的优势:专业兽医、机械化挤奶、吃进口苜蓿……“舍得喂才能出好奶,一头成母牛每天伙食费要50多块钱,”他说,奶牛平均日单产30公斤,每公斤奶收购价5.1元,摊薄成本,收入可观。
看到市场空缺,张宝银有心扩大规模,但现实难题让他却步:一是土地,“现在牛场规模已达到载畜极限,周边没有新地了。”二是青贮料,现在牛场一年要2500多吨,本地资源捉襟见肘。
“用地紧张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工作站苏雅说,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奶牛存栏数居全区第二位,但因用地缺已出现养殖头数减少情况。
在北京昌平区三石奶牛场何永利看来,资金是最大瓶颈。“如果不是缺钱,我5年规模能翻两番,养到1000头牛。”还有扶持政策问题,“这两年小母牛补贴政策为何没了”,也让何永利摸不着头脑。
“市场刚需增长较快,而规模养殖发展慢于散户退出速度,奶源困局短期难以缓解,我们已进入高价奶时代。”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淑琴说。
乳企之难:
成本居高、恶性抢奶埋隐患,“无牛式”发展现弊端
奶荒让乳企日子也不好过。
一些品牌纷纷提价、调结构:优先生产“高端”产品,压缩“中低端”产品。“低端奶利润仅2%—3%,而高端奶产品有20%—30%,企业肯定得图效益嘛。”一位乳企市场部人士说,这也是一种无奈选择,毕竟要让出不少市场。
而占北京液态奶市场半壁江山的三元仍在坚守。“我们每天原奶缺口有200多吨,但还是要保障经济装的供应,坚持不涨价。”吕淑琴说,一是出于国企的社会责任,二是考虑市场份额,一旦丢了很难再夺回来。“现在原奶价格同比增长了50%,要靠千方百计节本来消化。”她说。
更大的压力是来势凶猛的奶源抢夺战。作为三元14年的合同户,何永利的牛场已经来过好几拨业务员,其中不乏一些乳业巨头。“价儿一个比一个高,有的1公斤多给你5毛钱。”何永利说,经过三聚氰胺事件,他觉得诚信最重要。“有的企业旺季加价抢奶,淡季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咱跟着折腾不起。”
吕淑琴最担心的是,恶性竞争抬高了奶价,可能催生不法牟利。有的企业是否会放宽质量标准,让不合格的奶流入市场,这些都有前车之鉴。“每一次质量事件受伤的都是整个行业。”
恶性抢奶的背后,暴露出乳品企业发展模式的弊端。专家估算,在养殖、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中,奶牛养殖资金投入占六成,而其利润收益仅占两成。养殖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一些乳品企业渐渐远离了奶牛,“无牛式”发展,竟能快速抢占市场。而一些自建牧场的企业,却走得步履蹒跚。游戏规则失当,产业利益机制失衡,导致国内奶源建设整体落后于市场发展。
未来乳品企业的竞争,关键在对优质奶源的控制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品企业纷纷加大投入用于奶源升级和牧场建设,其中不乏兴建“万头牧场”的,有关人士担忧,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从“无牛式”发展到“万头牧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有多大资源做多大市场,和质量相匹配的速度,才是最适合乳品企业的速度。”吕淑琴说。
产业之策:
解奶源之困,不能盲目追求牧场规模,要发展“一体化奶业”
“奶业的基础在奶源,推动奶业转型,首先要从奶源建设抓起。”王济民说。奶牛养殖周期长,从孕育到产奶需要两年半时间,科学合理规划奶源布局,适度规模发展,是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是必然选择,虽然看上去有些残酷,但散户终将被淘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成福表示。大户何永利也认为,单产、奶标、质量安全,每一个指标都是散户难以越过的门槛。“拿单产说,一头牛年产奶低于6吨,肯定赚不到钱。”
针对目前一些企业兴建“万头牧场”现象,王济民认为,奶源建设不能盲目贪大。“万头牧场”带来的技术难题很多,比如饲料、土地等经营成本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中国,最适宜走家庭牧场路线。”他说。
呼和浩特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认为,规模化养殖要因地制宜,一是鼓励奶农建设家庭牧场,规模控制在百头左右。二是吸引民间资本进行规模经营,规模控制在千头左右。三是支持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四是推广奶联社模式,吸纳奶农合作生产、奶牛入社、保本分红。
不少专家建议,当前应对“奶荒”,要加强奶源检测和监管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安全。
王济民说,从长远来看,应着眼于发展“一体化奶业”。构建“种养一体化”、“养加一体化”模式,鼓励乳企自建奶源基地、养殖企业自建乳品加工厂,改变长期“重生产、轻奶源”的产业发展失衡局面。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3511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奶荒背后养殖户加快退出 奶源紧缺奶价持续上涨奶业养殖业
上一篇:银行拟提高深圳二套房贷首付至七成
下一篇:合约机三宗罪 苹果联通相互推诿
·大盘不跌破2154点就不会深度回撤2013.10.20
·多重技术共振夯实2150点强支撑2013.10.21
·2200点失守不足惧三因素力挺短线反弹2013.10.21
·李克强表态改革决心 A股反弹根基不动摇2013.10.21
·龙头回落后 下阶段热点在哪里?2013.10.21
·多重技术共振 夯实2150点强支撑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