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奶企在中国一段不断扩大势力范围的历史
尽管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也爆出了质量丑闻,但这阻挡不了外国乳企进入中国市场的热情。
(图片来源: 网络)消费者信心频繁被本土品牌打击,给外国乳业巨头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牛奶生产国,目前正致力打入中国市场,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牛奶的热切需求。今年前五个月,德国对华出口牛奶3.819万吨,同比增长138%。中国已成为德国在欧洲以外最大的牛奶产品进口国。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中国乳业曾是少有的几个没有受到较大冲击,仍由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但也因为如此,这个行业常常被当成“不与国际接轨”,价高质低的样板而遭遇口诛笔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中国乳业的分水岭,这场乳业浩劫不仅让三鹿乳业轰然倒地,也重创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自2008年后,公众对国产乳制品信任持续走低,洋奶粉随之迅速崛起,国人通过香港以及海外市场代购奶粉甚至成为“中国特色”。
一时间,国内外众多乳业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抢滩中国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有消息称,目前世界排名前20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二线乳业品牌更是纷纷表示进军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的信心。而在行业人士印象中,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即便知名的国外奶粉品牌,也不过三五个。
中投顾问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一年间,洋奶粉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85%,其中以雅培、雀巢、惠氏、多美滋为代表。其他洋品牌也不惜成本,在国内各地开展高端奶粉的推广活动:2009年10月,新西兰培芝公司和瑞士牛奶集团就联手向中国市场推出其第一款婴幼儿高端配方奶粉--百立乐;2010年4月,亨氏全球婴儿食品研发中心推出的第一罐亨氏奶粉在国内超市上架;法国合生元公司于2010年5月15日推出了法国合生元高端婴幼儿及孕产妇配方奶粉。
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国产奶粉还有一定话语权,而这一危机发生后,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从之前的30%左右骤然提升至60%-65%,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洋奶粉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而工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在高端产品市场中,国产品牌份额仅为25%。
正是缘于市场地位的强势,拥有话语权的洋奶粉频频涨价。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以2011年以来为例,洋品牌奶粉一直轮番提价,美素、雅培和惠氏先后直接提价或者通过更换包装的方式提价,涨幅在10%左右;去年4月,已两年未提价的美赞臣也换装提价。此外,雀巢奶粉及谷物产品的价格也上涨10%左右。多美滋也以“优阶”系列更替“金盾”产品的方式平均提价10%。
在终端市场方面,婴幼儿奶粉几乎全部被进口奶粉占领。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前十大品牌中,上榜的国产品牌有五个,分别是伊利、贝因美、圣元、雅士利、飞鹤。尽管国产品牌挤进前十,然而和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这五大洋奶粉动辄五六十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相比,国内奶粉市场仍是洋奶粉的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市场上的洋品牌奶粉零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其实从国外进口的奶粉均价在下滑。与此同时,奶粉进口量却在持续走高。据海关总署不久前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上半年自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37.1万吨,增加了34.3%,占中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其次是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上半年的进口量基本上都在1万吨左右,这些国家合计占中国奶粉进口总量的8%。
现在更为严峻的形势在于,不仅进口奶粉替代了中国奶粉,而且进口原料奶粉开始替代中国原料奶粉。乳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奶源的竞争。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产奶粉,主要有大洋洲、欧洲、印度/中国/俄罗斯、南美(以阿根廷为主)四大产地,从质量区分首选的还是大洋洲和欧洲。新西兰属于大洋洲,俗称澳洲奶源,距离欧洲19000公里。新西兰每年95%以上的奶粉都出口海外,乳制品年出口额均保持在100亿新西兰元以上,也是国内大部分洋奶粉的奶源地。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近90%的牛奶生产量。中国来自新西兰的奶粉中70%以上是由恒天然提供。
欧洲奶源以供给国内消费为主,所以出口量不高。由于经济发达,人力成本高,欧洲奶源的价格也比较高。市面上经常看到的牛栏、合生元、亨氏和最近新上市的素加都是采用了欧洲奶源原罐进口,来自荷兰、法国、丹麦、瑞士等国家,质量上更让消费者认可。以合生元部分产品为例,他们选择了来自法国Laiterie de Montaigu(蒙太古)乳品公司和Isigny(伊思妮)乳业集团做生产商。蒙太古已有76年的历史,是欧洲最顶尖的乳品生产企业;而伊思妮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七项法国乳业第一”。在法国,优质的奶源会受到法国国家原产地名称研究院(INAO)来统一认证、管理,并命名为AOP奶源控制区。这两个企业都位于法国的AOP奶源区。
中国乳业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丑闻未能阻止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消费更多牛奶。2006年以来中国城市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支出已增长40%。有机构预测2010年至2016年中国乳业市场规模将接近翻番。与此同时,中国每年约3500万吨的牛奶产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中国城市地区的年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23公斤,而全球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100公斤。
但消费者信心频繁被本土品牌打击,给外国乳业巨头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正是看准这一巨大潜在市场,外国乳业开始采取各种方法进军中国。
加拿大便呼吁当地奶牛业者进军潜力巨大的中国奶业市场。此前,由于中加之间相距遥远,鲜奶产品竞争力不足,而加拿大缺乏具有国际声誉的乳制品、尤其婴儿奶粉等中国最急需品种的知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加拿大在优化奶牛品种方面优势明显。2012年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的随行人员中就有加拿大牲畜基因学协会会长,其目的正是向中国推销加拿大公牛精液,以改善中国奶牛的基因。
日本最大的乳业公司明治乳业2010年开始计划进军中国牛奶市场。日本《读卖新闻》就报道称,明治乳业计划在中国上海附近建厂,争取在2013年1月开始生产和销售冷藏奶和酸奶。这是日本乳业巨头首次在海外生产需温控管理的牛奶。此外,明治公司旗下一家食品公司计划出资30亿日元在苏州成立一家负责生产业务的全资工厂,工厂占地约3.4万平方米,在2011年已经破土动工。日本的朝日啤酒和伊藤忠商事的合资公司2008年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高端冷藏奶。
从2008年开始,一系列有关受污染的中国国产儿童产品和食品的丑闻,使得西方企业能够抬高配方奶粉和其他产品的价格。很多对国产奶粉心存担忧的中国父母宁愿付出高价,也不愿让他们的孩子冒险。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至今已5年,中国父母对国产婴儿奶粉的信心依旧未恢复。这就意味着,目前经受打压的外国奶粉企业仍有可能恢复旧日的势力范围。
(图片来源: 网络)消费者信心频繁被本土品牌打击,给外国乳业巨头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牛奶生产国,目前正致力打入中国市场,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牛奶的热切需求。今年前五个月,德国对华出口牛奶3.819万吨,同比增长138%。中国已成为德国在欧洲以外最大的牛奶产品进口国。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中国乳业曾是少有的几个没有受到较大冲击,仍由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但也因为如此,这个行业常常被当成“不与国际接轨”,价高质低的样板而遭遇口诛笔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中国乳业的分水岭,这场乳业浩劫不仅让三鹿乳业轰然倒地,也重创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自2008年后,公众对国产乳制品信任持续走低,洋奶粉随之迅速崛起,国人通过香港以及海外市场代购奶粉甚至成为“中国特色”。
一时间,国内外众多乳业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抢滩中国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有消息称,目前世界排名前20的乳业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二线乳业品牌更是纷纷表示进军婴幼儿高端奶粉市场的信心。而在行业人士印象中,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即便知名的国外奶粉品牌,也不过三五个。
中投顾问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一年间,洋奶粉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85%,其中以雅培、雀巢、惠氏、多美滋为代表。其他洋品牌也不惜成本,在国内各地开展高端奶粉的推广活动:2009年10月,新西兰培芝公司和瑞士牛奶集团就联手向中国市场推出其第一款婴幼儿高端配方奶粉--百立乐;2010年4月,亨氏全球婴儿食品研发中心推出的第一罐亨氏奶粉在国内超市上架;法国合生元公司于2010年5月15日推出了法国合生元高端婴幼儿及孕产妇配方奶粉。
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国产奶粉还有一定话语权,而这一危机发生后,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从之前的30%左右骤然提升至60%-65%,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洋奶粉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而工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在高端产品市场中,国产品牌份额仅为25%。
正是缘于市场地位的强势,拥有话语权的洋奶粉频频涨价。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以2011年以来为例,洋品牌奶粉一直轮番提价,美素、雅培和惠氏先后直接提价或者通过更换包装的方式提价,涨幅在10%左右;去年4月,已两年未提价的美赞臣也换装提价。此外,雀巢奶粉及谷物产品的价格也上涨10%左右。多美滋也以“优阶”系列更替“金盾”产品的方式平均提价10%。
在终端市场方面,婴幼儿奶粉几乎全部被进口奶粉占领。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前十大品牌中,上榜的国产品牌有五个,分别是伊利、贝因美、圣元、雅士利、飞鹤。尽管国产品牌挤进前十,然而和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这五大洋奶粉动辄五六十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相比,国内奶粉市场仍是洋奶粉的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市场上的洋品牌奶粉零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其实从国外进口的奶粉均价在下滑。与此同时,奶粉进口量却在持续走高。据海关总署不久前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上半年自新西兰进口的奶粉为37.1万吨,增加了34.3%,占中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3%。其次是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上半年的进口量基本上都在1万吨左右,这些国家合计占中国奶粉进口总量的8%。
现在更为严峻的形势在于,不仅进口奶粉替代了中国奶粉,而且进口原料奶粉开始替代中国原料奶粉。乳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奶源的竞争。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产奶粉,主要有大洋洲、欧洲、印度/中国/俄罗斯、南美(以阿根廷为主)四大产地,从质量区分首选的还是大洋洲和欧洲。新西兰属于大洋洲,俗称澳洲奶源,距离欧洲19000公里。新西兰每年95%以上的奶粉都出口海外,乳制品年出口额均保持在100亿新西兰元以上,也是国内大部分洋奶粉的奶源地。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近90%的牛奶生产量。中国来自新西兰的奶粉中70%以上是由恒天然提供。
欧洲奶源以供给国内消费为主,所以出口量不高。由于经济发达,人力成本高,欧洲奶源的价格也比较高。市面上经常看到的牛栏、合生元、亨氏和最近新上市的素加都是采用了欧洲奶源原罐进口,来自荷兰、法国、丹麦、瑞士等国家,质量上更让消费者认可。以合生元部分产品为例,他们选择了来自法国Laiterie de Montaigu(蒙太古)乳品公司和Isigny(伊思妮)乳业集团做生产商。蒙太古已有76年的历史,是欧洲最顶尖的乳品生产企业;而伊思妮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七项法国乳业第一”。在法国,优质的奶源会受到法国国家原产地名称研究院(INAO)来统一认证、管理,并命名为AOP奶源控制区。这两个企业都位于法国的AOP奶源区。
中国乳业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丑闻未能阻止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消费更多牛奶。2006年以来中国城市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支出已增长40%。有机构预测2010年至2016年中国乳业市场规模将接近翻番。与此同时,中国每年约3500万吨的牛奶产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中国城市地区的年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23公斤,而全球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100公斤。
但消费者信心频繁被本土品牌打击,给外国乳业巨头进军中国提供了机会。正是看准这一巨大潜在市场,外国乳业开始采取各种方法进军中国。
加拿大便呼吁当地奶牛业者进军潜力巨大的中国奶业市场。此前,由于中加之间相距遥远,鲜奶产品竞争力不足,而加拿大缺乏具有国际声誉的乳制品、尤其婴儿奶粉等中国最急需品种的知名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加拿大在优化奶牛品种方面优势明显。2012年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的随行人员中就有加拿大牲畜基因学协会会长,其目的正是向中国推销加拿大公牛精液,以改善中国奶牛的基因。
日本最大的乳业公司明治乳业2010年开始计划进军中国牛奶市场。日本《读卖新闻》就报道称,明治乳业计划在中国上海附近建厂,争取在2013年1月开始生产和销售冷藏奶和酸奶。这是日本乳业巨头首次在海外生产需温控管理的牛奶。此外,明治公司旗下一家食品公司计划出资30亿日元在苏州成立一家负责生产业务的全资工厂,工厂占地约3.4万平方米,在2011年已经破土动工。日本的朝日啤酒和伊藤忠商事的合资公司2008年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高端冷藏奶。
从2008年开始,一系列有关受污染的中国国产儿童产品和食品的丑闻,使得西方企业能够抬高配方奶粉和其他产品的价格。很多对国产奶粉心存担忧的中国父母宁愿付出高价,也不愿让他们的孩子冒险。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至今已5年,中国父母对国产婴儿奶粉的信心依旧未恢复。这就意味着,目前经受打压的外国奶粉企业仍有可能恢复旧日的势力范围。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caijingyaowen/12404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外资奶企在中国一段不断扩大势力范围的历史外资奶企中国扩张史
上一篇:手机淘宝客户端上半年新增用户破亿
下一篇:德国大闸蟹未获准进口存在风险
·下周两市限售股解禁市值降至不足200亿元2013.08.25
·王亚伟再赌乐凯胶片重组2013.08.25
·统一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法规正研究起草2013.08.25
·国务院批准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2013.08.21
·中国8月汇丰制造业PMI预览值50.1 创四个月新高2013.08.22
·8月PMI超预期回升 经济数据集体回暖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