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我国应实行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

发布时间:2013-7-17 10:5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


  未来我国出口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是从现在开始大力推进出口结构升级战略,着手培育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在未来5—10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将呈现较强的竞争力,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提高,但贸易摩擦也会相应增加。

  另一种可能局面是没有及时推进出口结构升级,当未来某个时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可能出现出口主导产业的断档,对于中国这种严重依赖资源能源进口的国家而言,如果不能持续地实现出口产业的顺利升级,就可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隆国强,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兼任办公厅主任,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在对外贸易、跨国投资、经济合作、特殊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完成多项重大政策研究报告;研究领域还包括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粮食经济、汽车工业等。多次参加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研讨会议,2007年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集体),多次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全国外经贸优秀成果奖等。

  本报记者 吕红星

  十八大报告指出,未来要形成以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这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出口模式的挑战,是对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价值制造业为出口导向模式的变革。当前,影响我国比较优势的因素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国出口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出口升级战略?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

  主动构建有利于出口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隆国强: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在此过程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从开放初期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变成主要出口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劲,近年来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也逐渐赢得了国际竞争力,如移动通信设备、电力成套设备等。

  必须看到,支撑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劳动力供给从以往的近乎无限供给,变成了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普通工人供给出现了“招工难”和工资快速上涨现象。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展望未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普工工资将加速上升,这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一些新的优势正在显现,如规模迅速扩张、需求结构快速升级的国内市场、丰裕的资金、教育程度大幅提高的人力资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日见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等。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国需要从以往的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出口战略转向动态比较优势出口战略,主动构建有利于出口结构升级的环境条件,增强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我国特有的“三元结构”不可持续

  中国经济时报:刚才您谈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那么您认为近10年来,影响我国比较优势的因素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隆国强:我认为,近10年来,影响我国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2004年以后,出口部门普工工资成本一直以2位数速度上涨,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抵消工资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中国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出现了下降。

  第二,我国将进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阶段。一是经济发展会自然提高劳动力成本,城市高房价等因素提高了生活成本从而推高劳动力成本。二是中国已经跨过刘易斯拐点,高等教育扩招等因素加剧了普工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劳动力成本将随需求扩张而加速上涨。三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将进一步大幅抬升劳动力成本。以往我国实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而非城市化政策,人为压低了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成本,这种政策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农业与工业工资水平的巨大差距和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市场结构,未来这两个条件都将发生变化。这一政策带来了我国特有的“三元结构”,即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城乡二元结构再加上中国特有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不可持续,随着大量农民工市民化,普工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成本将大幅抬升。四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升值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劳动力在国际上的相对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比较优势升级的因素正在显现。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过去5年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明显削弱,但一些新的领域,如交通、电信、产业配套等的成本优势逐步提升,且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服务等质量优势明显改善。与其他经济体,尤其是与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投资环境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优势。未来,更多的企业将把中国定位为重要的市场和研发基地。这种变化有利于推动我国比较优势从低成本的劳动密集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升级。

  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知道,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3套马车中占有重要一极,您认为当前我国出口面临哪些挑战?

  隆国强: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都比较缓慢,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以低成本取胜的出口战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经贸环境。我国出口具体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环境日趋严峻。自1995年以来,我国就是全球被反倾销案例数量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从以发达国家为主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我国不仅与美国、欧盟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与大量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严重的贸易失衡,一些国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迅速提升,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发达国家看到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担心中国挑战现有的全球规则,“中国威胁论”迅速扩散,导致中国外贸环境日益严峻。

  第二,我国劳动密集产品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学习东亚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成功经验,开始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展开竞争,一些国家正在蚕食我国的市场份额。例如,耐克运动鞋曾经主要是由中国代工出口,目前,中国的份额已经下降到不足一半。从数据分析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级产品、资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经明显恶化,低技术制成品的竞争优势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相对减弱,中技术制成品竞争优势明显增加。

  第三,出口结构升级可能遭遇发达国家的打压。目前为止,我国尽管与美欧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我国与发达经济体总体上是互补性的分工关系,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升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预测指出,中国可能在1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保持世界超级霸权是美国的核心战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日本的强劲追赶,美国不遗余力地打压日本,日美贸易战给日本带来了严峻挑战。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陷入停顿长达20年。面对中国的追赶,美国可能在贸易保护、市场开放、汇率、知识产权、劳动与环境标准等多个领域发难,遏制我国出口结构升级。

  未来仍将是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刚才我们谈了挑战,那您认为我国出口面临什么样的机遇?

  隆国强:我国出口面临三大机遇:

  第一,“引进来”加速技术进步的机遇。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市场前景更加诱人,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对华战略,向中国加速转移先进制造活动、区域总部、研发和生产性服务活动,全球人才也出现了向我国加速流动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美国等发达国家放松高技术进口管制,制成品价格回落,我国进口先进技术机会更多,成本更低。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引进来”的质量与水平,加速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机遇。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企业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压力,经济复苏迟缓,企业市场价值低估。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充裕,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我国企业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并购,获取境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这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第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新兴市场出口的机遇。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投资品技术水平还会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但价格更低,性价比具有优势,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尽管未来全球增长低迷,但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对中国生产的投资品产生强劲需求,如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

  如果说过去30年我国是出口战略得益于 “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十东亚技术十欧美市场需求”,未来我国出口结构升级将得益于“中国劳动力质量十全球技术+自主创新+新兴市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未来将是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战略机遇期。

  要预测到未来两种局面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预测一下未来我国出口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隆国强:我认为,我国正在进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时期,基于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出口优势正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日益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配套产业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等综合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尚可维持数年。

  未来我国出口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是从现在开始大力推进出口结构升级战略,着手培育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在未来5~10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将呈现较强的竞争力,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提高,但贸易摩擦也会相应增加。

  另一种可能局面是没有及时推进出口结构升级,当未来某个时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可能出现出口主导产业的断档,对于中国这种严重依赖资源能源进口的国家而言,如果不能持续地实现出口产业的顺利升级,就可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全力打造出口升级战略

  中国经济时报:为实施出口结构升级战略,您认为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隆国强:第一,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国的理念。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痛定思痛,开始实行“再制造业化”战略。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更是在全球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必须在全社会重新树立高度重视实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思想意识。二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三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探索多种多样的有利于促进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新机制,如新技术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板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产业技术联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

  第二,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实行开放发展战略。对幼稚产业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后起国家的产业升级,但过度或过长时间的保护不仅令企业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形成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我国必须调整目前对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有序降低贸易保护,打破垄断,大力鼓励平等竞争,关键是要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

  第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下,中小企业是出口主体。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大企业是主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分摊研发成本和品牌成本,赢得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一方面大力改革国有大型企业,增强其创新动力,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要改革行业准入制度,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扶持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四,提升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革教育体制,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技术工人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育一大批技能型的产业工人。加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投入,力争尽早突破技术瓶颈。

  第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以成套设备为重点,加大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综合利用外交、援外、贸易信贷、工程承包等多种手段,加大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促进力度,大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并逐渐向发达市场渗透。

  第六,以加工贸易上游料件的进口替代为突破口。加工贸易上游料件大部分是资本技术密集的中间产品,从加工贸易料件进口替代入手,可以充分利用发挥下游加工环节在华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本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借船出海”。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11487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