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坏新闻”的人性意义呢?

发布时间:2013-7-13 5:58:00 来源:证券时报 【字体:
  一架飞机在降落的最后一刻失事,悲剧夺去了两个如花生命。这个悲剧,从机体触地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了要被无休止地消费。
  首先扑上来的是新闻媒体,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的数据,国内媒体关于坠毁飞机所属的韩亚航空公司的报道文章和网络转载,在悲剧发生后的一周内,多达45万篇次,而前一周,这个数字仅为15。另据百度统计的数字,这家航空公司过去一周的用户关注度暴涨1502%。在中国社会化媒体上,“波音777空难”持续一周牢据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的榜首,并且派生出如“机师系实习生”、“空难女孩遭碾压”、“花谢旧金山”,甚至“空难如何自救”等多个话题。即便是“四川暴雨”、“都江堰泥石流”等等大灾大害,都只能屈居其下。
  新闻界有一个看来冷酷却是实情的说法:“坏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扑向坠机事件是其生存本能,亦是天职所在,本无可厚非。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新闻人在立场、语言和时机的把握上,却出现了诸多不可原谅的偏差。而这一偏差,从事件一开始,便一路伴随着众人的议论持续至今。
  “为什么中国乘客赴美爱借道韩国”,是第一个被媒体观察者们提出来的“坏新闻”。失事的韩国航班上,近半是中国人,媒体们从这个角度提出疑问,本来并不坏。坏就坏在他们的文章中提供的证据,却脱离了新闻“真实、严谨”的要求——被用于比较的,是韩亚航空最便宜的航班与中国国航最贵的航班。尽管中国乘客赴美选择航班时,更乐于选择借道他国确有价格因素,但媒体们极端的做法,怪不得人们质疑“夸大事实,挑拨公众情绪”。事实上,这一“坏新闻”的来源,是鱼龙混杂的微博,媒体们以此为线索,却未尽应尽的调查,一味追求收视率、点击率,追求眼球效应。
  最让人叹息心痛的“坏新闻”,恐怕要数一系列对遇难者的报道。随着时间推进,坠机事件中的两位遇难者成为了舆论关注的中心,她们的姓名、她们的年龄、她们的家庭、她们此行的目的、她们生前的点滴,甚至她们的微博、空间都逐一被“发掘”出来。当人们在她们微博之下留下无数蜡烛的时候,她们的父母却在媒体的长枪短炮下得悉女儿的死讯,甚至崩溃大哭亦遭微博直播。而面对媒体文章中出现的“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这样的语句,人们将怒火烧向文章的作者,对作者进行网络人肉与侮辱谩骂,似乎也情有可原。
  “新闻伦理”、“二次伤害”,几乎每一次灾难和死亡之后,人们都会将这两个话题翻出来热议一阵,汶川地震之后如是,“723动车事故”之后如是,数月前的雅安地震亦如是,直到这次航班失事。事实上对于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报道底线,媒体精英们都没有更多的异议,艰难之处,在于在实际操作中的把握,在于能否控制内心对于新闻的冲动和渴望。
  “我们凭什么决定报道内容?凭我们是媒体精英。”这是前段时间引起挺大反响的一部美国电视剧《新闻编辑室》中,那个固执的主播所说的一句话。在电视的人物性格设定中,这是一位既有狂热的新闻理想又有近乎偏执的新闻伦理观的媒体人,在他的新闻逻辑中,媒体人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能依照消费者的口味来调整新闻,却也不能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
  他说:“新闻只有沾染了人性才有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11357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