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单兵作战 到底能走多远?
证券时报记者 陈春雨 付建利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下,自媒体正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的破碎瓷盘,在这个自媒体里,有人出了名,有人赚了钱,当自媒体的先驱者们依靠这一最新传播工具捞到名又捞到利之后,那些勇敢的后来者们,真的可以“如法炮制”吗?
到底什么是自媒体?
“最早的自媒体应该是书籍”,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总监刘彧开玩笑地说,在4大发明还没有产生的年代,古人讲其思想刻在竹简上,进行传播。
今时今日,虽然自媒体的本质概念没有发生变化,即以个人传播为主,但其传播方式已经日新月异,从2003年的博客,到2010年兴起的微博,再到2012年出现微信,在这些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的生产方式不同。自媒体发布内容之前,自媒体经营者会通过采访等形式来获得信息,但这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采访,而是通过博主、自媒体经营者个人的行业经验、以及圈子人脉获得信息。在内容发布周期上,基本上无规律可循,不像传统媒体按照日、周、月等间隔周期性发布,自媒体发布信息更加随机和及时。自媒体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查”环节,内容直接到达读者。与传统媒体强调报道平衡相比,自媒体更强调个人观点,可以是自媒体人的一段感悟,也可以是闲聊过程中获得的一个信息。
玩博客的人很多,发微信的人也不少,他们都是“自媒体人”吗?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创业家》杂志前主编申音不这样看。他认为,只有证明了自己具有自商业能力的自媒体,才是真正的自媒体。而实现商业能力的人有三种:第一是有种,第二是有趣,第三是有料。有种就是指“有个性、有主张、有自己的性格、有特质”。只有当有种的时候,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有趣是指表达的内容是否有趣味性,风格是否锐利,幽默感是抵御这个世界最好的武器。而有料是指需要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申音认为,今天,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够持续地创造有价值的内容,这样的人是非常少见的,而同时能够具备有种、有趣和有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原云科技博客发起人程苓峰的划分则更为清晰,他认为只有单个的个体作为创造内容的主体、并且独立获得用户的才能叫自媒体,所以从36KR、到蛮子文摘、韩寒的一个、虎嗅、钛媒体只能算是新媒体,但不是自媒体。他们抓住互联网取代纸媒、电视作为信息渠道的机会,抛弃老渠道,自己成为新渠道。但本质上,他们都是10来个人的团队,跟报纸、杂志一样的集体决策和运营,韩寒和蛮子只是个主编或者投资人。团队作战还是个人单挑,程苓峰认为,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创意是不会被阉割的,但一个组织的运作就必然以创意被阉割为代价。是单挑还是群殴,这是两套玩法,两套规则。世界是公平的,自由和创意,协同和规模,不能兼得。
由于其特性,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缺乏公信力。当自媒体通过广告的模式创造盈利时,可能会有损用户体验,而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采编团队,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求证、求实,尤其是涉及政府行为时,自媒体的单枪作战更难以与传统媒体匹配,无审核制度也会对其真实性造成影响。
人人都能变现影响力?
微博风行时,有人说: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就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就是一家省级卫视;超过1亿个,那你就是CCTV。还有人说,当你的微信粉丝超过10万人时,你的观点就是党报的头条新闻。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博客造就了徐静蕾和韩寒,微博助推了李开复和薛蛮子,微信造就了罗振宇和程苓峰。可是,以影响力而言,有哪一位自媒体的弄潮儿比得上政策制定者一句话的影响力?
在这个影响力就是商业利益的时代,自媒体的影响力真的那么容易变现吗?程苓峰说:“为什么人人都在写微博,获得注意力,制造影响力?因为注意力和影响力可变现,可以变现成‘任何东西’。”事实上,程苓峰3个月赚20万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有评论认为,程苓峰可能只是特例,自媒体盈利很难,未来很可能成为泡沫。深圳一家风投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自媒体能够盈利的少之又少,程苓峰靠自媒体能够盈利,一是因为他有广泛的人脉基础,二是因为他在互联网行业浸淫多年,对行业非常了解,对行业的各种产品也非常敏感。此外,他在微信这一自媒体上开了风气之先,抢了头彩。而对于大多数自媒体的人士来说,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投放、收费阅读、公关费用和线下活动。
以广告投放来说,自媒体要吸引商家的广告投放,首先必须要有对粉丝来说具备思想冲击力的内容,而无论是个人自媒体还是小团体自媒体,都很难做到给用户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而且,自媒体的营销基本靠口耳相传,很难把影响力做得很大。到底哪些用户真正看完了自媒体每天推出的内容?传播效果如何?现在无法经过数据统计分析。
从付费阅读来说,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习惯了免费阅读的用户,除非你有超越别人的观点和硬新闻分享,否则用户有什么理由给你付费?显然自媒体很难做到这一点。此外,自媒体要获取公关费用,就必须给企业上软文,但这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不好的阅读体验,对自媒体的公信力也是极大的打击。线下活动来说,比如圈内人士交流、中介服务、休闲活动等等,这些线下活动除非做得很有特色,否则以自媒体的力量,用户本来工作就很忙碌,凭什么付费参加你的线下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媒体专家魏武挥认为,即使是像程苓峰这样的自媒体中的佼佼者,其手上的13个广告也更多是基于其个人在行业多年积累的“变现”和先发效应,并没有普适性。本质上“微信公众账号就是当年的博客、App就是当年的电子杂志”——曾被外界寄予很高的商业价值期待,但最后都趋于没落。
知名自媒体人“鬼脚七”写过一篇博文,叫做《自媒体,你能走多远》,这篇文章激发了人们对自媒体成长模式的深切忧虑。对于那些“单兵作战”的自媒体来说,我们不禁要再问一句:自媒体,你到底能走多远?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下,自媒体正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的破碎瓷盘,在这个自媒体里,有人出了名,有人赚了钱,当自媒体的先驱者们依靠这一最新传播工具捞到名又捞到利之后,那些勇敢的后来者们,真的可以“如法炮制”吗?
到底什么是自媒体?
“最早的自媒体应该是书籍”,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总监刘彧开玩笑地说,在4大发明还没有产生的年代,古人讲其思想刻在竹简上,进行传播。
今时今日,虽然自媒体的本质概念没有发生变化,即以个人传播为主,但其传播方式已经日新月异,从2003年的博客,到2010年兴起的微博,再到2012年出现微信,在这些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的生产方式不同。自媒体发布内容之前,自媒体经营者会通过采访等形式来获得信息,但这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采访,而是通过博主、自媒体经营者个人的行业经验、以及圈子人脉获得信息。在内容发布周期上,基本上无规律可循,不像传统媒体按照日、周、月等间隔周期性发布,自媒体发布信息更加随机和及时。自媒体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查”环节,内容直接到达读者。与传统媒体强调报道平衡相比,自媒体更强调个人观点,可以是自媒体人的一段感悟,也可以是闲聊过程中获得的一个信息。
玩博客的人很多,发微信的人也不少,他们都是“自媒体人”吗?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创业家》杂志前主编申音不这样看。他认为,只有证明了自己具有自商业能力的自媒体,才是真正的自媒体。而实现商业能力的人有三种:第一是有种,第二是有趣,第三是有料。有种就是指“有个性、有主张、有自己的性格、有特质”。只有当有种的时候,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有趣是指表达的内容是否有趣味性,风格是否锐利,幽默感是抵御这个世界最好的武器。而有料是指需要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申音认为,今天,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够持续地创造有价值的内容,这样的人是非常少见的,而同时能够具备有种、有趣和有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原云科技博客发起人程苓峰的划分则更为清晰,他认为只有单个的个体作为创造内容的主体、并且独立获得用户的才能叫自媒体,所以从36KR、到蛮子文摘、韩寒的一个、虎嗅、钛媒体只能算是新媒体,但不是自媒体。他们抓住互联网取代纸媒、电视作为信息渠道的机会,抛弃老渠道,自己成为新渠道。但本质上,他们都是10来个人的团队,跟报纸、杂志一样的集体决策和运营,韩寒和蛮子只是个主编或者投资人。团队作战还是个人单挑,程苓峰认为,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创意是不会被阉割的,但一个组织的运作就必然以创意被阉割为代价。是单挑还是群殴,这是两套玩法,两套规则。世界是公平的,自由和创意,协同和规模,不能兼得。
由于其特性,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缺乏公信力。当自媒体通过广告的模式创造盈利时,可能会有损用户体验,而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采编团队,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求证、求实,尤其是涉及政府行为时,自媒体的单枪作战更难以与传统媒体匹配,无审核制度也会对其真实性造成影响。
人人都能变现影响力?
微博风行时,有人说: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就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就是一家省级卫视;超过1亿个,那你就是CCTV。还有人说,当你的微信粉丝超过10万人时,你的观点就是党报的头条新闻。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博客造就了徐静蕾和韩寒,微博助推了李开复和薛蛮子,微信造就了罗振宇和程苓峰。可是,以影响力而言,有哪一位自媒体的弄潮儿比得上政策制定者一句话的影响力?
在这个影响力就是商业利益的时代,自媒体的影响力真的那么容易变现吗?程苓峰说:“为什么人人都在写微博,获得注意力,制造影响力?因为注意力和影响力可变现,可以变现成‘任何东西’。”事实上,程苓峰3个月赚20万也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有评论认为,程苓峰可能只是特例,自媒体盈利很难,未来很可能成为泡沫。深圳一家风投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自媒体能够盈利的少之又少,程苓峰靠自媒体能够盈利,一是因为他有广泛的人脉基础,二是因为他在互联网行业浸淫多年,对行业非常了解,对行业的各种产品也非常敏感。此外,他在微信这一自媒体上开了风气之先,抢了头彩。而对于大多数自媒体的人士来说,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投放、收费阅读、公关费用和线下活动。
以广告投放来说,自媒体要吸引商家的广告投放,首先必须要有对粉丝来说具备思想冲击力的内容,而无论是个人自媒体还是小团体自媒体,都很难做到给用户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而且,自媒体的营销基本靠口耳相传,很难把影响力做得很大。到底哪些用户真正看完了自媒体每天推出的内容?传播效果如何?现在无法经过数据统计分析。
从付费阅读来说,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习惯了免费阅读的用户,除非你有超越别人的观点和硬新闻分享,否则用户有什么理由给你付费?显然自媒体很难做到这一点。此外,自媒体要获取公关费用,就必须给企业上软文,但这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不好的阅读体验,对自媒体的公信力也是极大的打击。线下活动来说,比如圈内人士交流、中介服务、休闲活动等等,这些线下活动除非做得很有特色,否则以自媒体的力量,用户本来工作就很忙碌,凭什么付费参加你的线下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媒体专家魏武挥认为,即使是像程苓峰这样的自媒体中的佼佼者,其手上的13个广告也更多是基于其个人在行业多年积累的“变现”和先发效应,并没有普适性。本质上“微信公众账号就是当年的博客、App就是当年的电子杂志”——曾被外界寄予很高的商业价值期待,但最后都趋于没落。
知名自媒体人“鬼脚七”写过一篇博文,叫做《自媒体,你能走多远》,这篇文章激发了人们对自媒体成长模式的深切忧虑。对于那些“单兵作战”的自媒体来说,我们不禁要再问一句:自媒体,你到底能走多远?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11130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耐克中国让他们动起来
下一篇:窥探自媒体人的新生活
·逾170亿元抄底2000点 上海九百等4股成“吸金王”2013.07.08
·上蹿下跳玩心跳 上半年四大妖股解密2013.07.08
·又到A股“中考”交卷时 10公司业绩快报抢先登场2013.07.08
·中报季节排雷抛弃这些股票吧2013.07.08
·私募季军吴险峰半年收益40.40% 重仓是常态2013.07.08
·私募大佬精选时机 大跌之后火速入场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