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重化工业模式“非理性繁荣”终结
中国远洋搁浅在流动性退潮的浅滩,成为A股最大的ST,久经风浪的船老大魏家福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不过,魏船长并不寂寞,他发现还有一大批央企兄弟在裸泳。*ST鞍钢、*ST锌业、*ST韶钢和*ST彩虹等一批央企组成了退市国家队,还有中国铝业、中国中冶、S上石化和振华重工等一批巨亏央企等待被ST,地方国企龙头马钢股份、安阳钢铁、华凌钢铁、山东钢铁和新钢股份等也陷入巨亏泥潭。资本市场罕见地出现一批ST国家队,甚至包括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他们成为退潮后的裸泳者。
ST国家队蒸发万亿级财富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财富蒸发,重创了投资者,几乎动摇了资本市场的根基。中国远洋去年以95亿的亏损荣登A股亏损王,但是,这些亏损与市值蒸发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中国远洋的股价从上市之初最高68.4元跌到3.41元,蒸发市值6629亿元,相当于*ST远洋去年720亿元主营收入的9倍。
另一家央企中国铝业去年巨亏82亿元,股价从上市之初最高60.6元一路下跌到最低4.02元,5年内蒸发财富7638亿元,超过中国远洋1000亿元,成为A股最“坑爹”的上市公司。
整个ST国家队蒸发市值达到几万亿,被投资者骂一骂也是应该的,谁让你要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呢?
不过,魏家福被舆论责难,中国铝业掌门人熊维平似乎躲过去了,仅仅因为去年中国远洋比中国铝业多亏了13亿,是A股亏损之最;其实,这个亏损额度相比动辄上千亿的市值蒸发实在是小菜一碟。所以,魏家福替整个ST国家队掌门人挨了骂。
不过,所有问题都归罪于管理层有失公平,国家队如此大面积亏损和被ST恐怕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于掌门人。说句公道话,中国远洋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家经营非常稳健优秀的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优质蓝筹股;航运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它与中石油、中石化靠垄断地位获取利润还不一样,这是很不容易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行业趋势和经济周期规律的。航运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如果仔细看看这一组名单就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是魏船长的大客户,中国远洋巨亏的重灾区就是干散货运输,就是帮这些大户运矿石和资源之类的东西;如今,产能过剩,这些大户东西卖不出去,陷入巨亏,中国远洋的业绩必然亏损。
投资“大跃进”的经济代价
事情的起因要归于2009年那场宏大的4万亿拯救经济的刺激政策。2007年,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转型,突如其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的计划,经济转型被迫停止。为挽救经济信心,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规模,也许力道刚好,但地方政府超常规搞投资“大跃进”,出现用力过猛,带来地方负债飙升,产能过剩的后遗症。货币政策撤出也比较缓慢,当时,很多专家甚至用烧开水不到沸点就等于前功尽弃的比喻来反对货币政策的退出。
ST国家队里的央企和地方国企龙头曾经都是天之骄子,实力雄厚,他们是各级政府的宠儿,金融机构竞相争抢的贷款优质客户,资本市场追捧的明星,出手阔绰,投资大手笔,有永不衰竭的流动性追随他们的指挥棒。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宽松鼓励了央企和地方国资在顺周期放大财务杠杆疯狂扩张,当逆周期到来,这些名门望族的国家队很快陷入巨亏被ST,甚至面临退市。
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下去,经济很快反弹,航运业出现复苏,2010年,中国远洋扭亏实现了盈利。但这个时候魏家福对经济形势判断出现失误,大量购买纸船等衍生品企图锁定成本,并通过购买和租赁等手段大规模扩大船队,后来,国内宏观调控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现,航运业进入寒冬,中国远洋购买的高价现货和期货船成为一个巨大的成本包袱,加上航运需求锐减,运价暴跌,巨大的反向财务杠杆对中国远洋业绩形成双杀。
中国铝业在2010年也开始了全球大规模的资源并购,当时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资源约束瓶颈逐渐凸显,中国铝业高位出海收购了大量资源。结果,宏观调控和流动性退潮后,全球资源价格暴跌,下有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大规模扩张后,中国铝业陷入了巨亏。
当初搞4万亿刺激政策和地方投资大跃进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我们今天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但谁也没想到如此沉重和惨烈。历史证明这是一场唐吉诃德大战风车,那些被ST的国家队掌门人就是那个抓着自己头发想离开地球的人。
重化工业时代的结束
ST国家队的出现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讨论,像中国远洋、中国铝业这样的央企到底是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是否为股东负责,或者它本质上就是享受政治级别待遇的一个政府机构。
不过,停留在央企性质讨论层面没有任何意义,确实,民营企业效率更高,也许会比较在乎股东回报,会尽量减少损失,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改革;但是,谁也改变不了行业大趋势和经济周期下的命运,即便郭广昌 旗下的民营钢铁公司南钢股份也没有逃脱亏损。
去年,还有很多央企没有亏损,除了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垄断企业外,国有企业也有通过市场竞争经营得比较好的,比如,同样处在竞争性行业中的中粮集团。
中国铝业、中国远洋、鞍钢、马钢、S上石化等一批央企陷入巨亏,标志着以房地产和基建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模式遭遇到了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和环境承载的瓶颈,这一模式经过十年繁荣之后迎来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过去十年,以房地产和基建为代表的创富模式和地方土地财政进入了一个繁荣周期,以金融危机为分界,这种创富模式其实已经终结,4万亿刺激政策又将这一模式延续了5年,但一切终将要结束的。(作者为本报编委)
上一篇:杨国英中信银行“背水一战”能否成功?
下一篇:没有了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逼近6.25 升值压力不减2013.04.15
·拟IPO企业改道 中技桩业借壳ST澄海2013.04.14
·建立良好市场生态才能根治IPO恐惧症2013.04.15
·IPO核查一个投行人的15天2013.04.15
·东易日盛被指对加盟商“过河拆桥” 或增加IPO变数2013.04.15
·新股发行改革或从中介机构突破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