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政府官员 >> 浏览文章

评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进城务工者幸福感

发布时间:2013-3-1 1:27:00 来源:腾讯财经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3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农民工生存状况有较大提高,但进入城市的孤独感、疏离感等,正固化其底层身份认同感,导致其社会参与和社会地位的幸福感却明显下降。

近年来大量入城的部分农民工是城市化中的被动选择,这种选择的被动性和城市就业的候鸟性,使其难以与城市社会形成趋势互动的有效交集。

最近,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等反映,中国社保体系的碎片化和双轨制正固化了城市各群体间的身份隔阂。这不仅来自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最高达50倍的养老金待遇差,更重要又更易被忽视的是,目前的社保体系无法适应农民工高流动性的需求,加剧一些农民工在城市的被边缘化。此外,当前用工智能化和投资重工化等,正在或即将收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择业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强化了农民工对其社会底层身份的认同,而且也增加了一些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因此,需要改变目前中国基于户籍身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从制度上加大了农民工参与城市社会交往的渠道,减少其在城市的无力感和失落感。

随着人口城镇化被定义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如何构建一套灵活的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双轨制,已是当务之急。结合农民工的高流动性,我们认为,未来的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应打破以户籍地为载体的公共服务配给模式,实现以居住证号或身份证号为主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把目前多达60项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从户籍中剥离出来,进城农民工只需拿身份证、本地居住证明等,就可到当地政府申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当地政府拿农民工资料向中央申请专项转移支付。

其次,需要改革现行的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多层次社保体系。当前中国的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表面看是个双轨制问题,本质上是基础性社会保障计划的缺位和越位问题。政府应该通过税收等向全民提供的基础性社会保障计划,这方面不应该缺位。同时应该降低用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的财政资源。

当前,要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需拿出部分财政收入和国企上缴红利,以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为基准,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国60岁以上居民提供基础性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满足居民最基本生活需求,并把职保、城居保和农保等实行类似于美国401K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把机关事业单位现员工纳入其中。

同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再财政全额拨付,而改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发放的基础性养老金,一部分则通过全国社保基金发放。改为全国社保基发放而非财政全额拨付,是因为全国社保基金拨付要比财政直接拨付更具激励相容性,即全国社保基金会基于支付的可持续性,会谨慎调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而同时职工养老金则在通胀等下会持续提高,从而逐渐缩小两者的养老金待遇之差。

在人口城镇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下,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以户籍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有效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宿感。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