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图片大小 function resizepic(thispic) { if (thispic.width > 560) thispic.width = 560; } //无级缩放图片大小 function bbimg(o) { var zoom = parseInt(o.style.zoom, 10) || 100; zoom += event.wheelDelta / 12; if (zoom > 0) o.style.zoom = zoom + '%'; return false; }
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政府官员 >> 浏览文章

李嘉诚撤资意欲何在?

发布时间:2015-1-21 14:10:00 来源:腾讯财经 浏览:次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 / 3600000);

过去两年,李嘉诚先生频频出手套现中港资产,大动作连连。2013年,分拆香港电灯上市套现390亿港元;2014年,和黄向淡马锡出售屈臣氏24.95%权益,套现440亿港元;2013年,出售上海和广州两地物业套现超过100亿港元。2013、2014两年,李嘉诚套现总值超800亿人民币,撤资举动愈发明显。

与之相反,过去三年,李嘉诚向负债累累的欧洲进行了价值180亿美元的新投资。其中,仅去年一年,和记黄埔谈成、或已经完成的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五项。近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长实)、和记黄埔(和黄)两大上市企业宣布业务合并、重组方案,两个集团的资产将分拆为两个,两家新公司分别取名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长和”)与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简称“长地”),后者将负责两家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前者将负责房地产板块外的其他业务,公司的注册地也移到了开曼群岛。

这样一个消息无疑于一颗重磅炸弹,给香港乃至全球商界产生巨大震撼。不少人将李嘉诚自2013年以来的行为,定性为看空内地和香港的撤资行为,媒体也在发问,李嘉诚究竟是下一盘什么棋呢?

综合各家媒体的意见,有的认为,李嘉诚是为了避税,绕开监管;有的认为,李氏绕道欧洲,伺机重返大陆;有的认为,李嘉诚的商业帝国转向扩张国际版图;而有些则认为他是为了规避风险,暂避风头;还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李氏家族的继承问题做准备。

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摸爬滚打20多年的老兵,我觉得不必过多地从政治角度,对李嘉诚先生的行为过度解析,更不要上纲上线,谩骂其“不爱国”、“不爱港”。我更愿意从“在商言商”的角度做深入分析,站在一个企业人的位置上看看能否从李嘉诚先生那里学到一些什么。

我个人以为,李嘉诚先生的行为绝不是一时一刻的冲动,而且,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决策,应该是一个团队在研判各种情势并深思熟虑之后的集体决策。其背后理由与逻辑应该包括:

一、资本逐利,全球布局

我本人早在多个场合讲过,经受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打击后,欧洲、澳洲等地的资产大大缩水,是企业展开并购的大好时机。李嘉诚先生更是早就意识到了这个机会,并抓紧时间,进行产业布局。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之中,李嘉诚秉承的,始终是“在商言商、低买高卖”的商业逻辑。

资本的逐利性质,是李嘉诚转移战场,套利中港、“抄底”欧洲、澳洲的重要考量。因此,2010年、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700亿港元与3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2012年7月,又耗资235亿港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在内地投资回报率下滑,暂时没有投资新亮点的情况下,转向国际平台,加深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无疑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举措。就像李嘉诚先生自己一直在强调的“我要对我的股东们负责”。

我认为,此次长和系的资本重组是为了在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谋求更高的利益而进行的一次商业投资转向。

二、激流勇退,风险防范

李嘉诚先生是一个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及其应对之策的伟大商人。

李嘉诚曾说:“《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这套传统的中国思想在商业社会中也非常实用,故此十多年前当地产很蓬勃时,我已决定集团应强力加速多元化发展,所以,远与泡沫爆发前,我们地产投资所占比重已较为减少。”李嘉诚还说:“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没有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行业夕阳西下的趋势明显。在市场与政策前景不甚明确的环境下,及时套利,规避风险,稳健投资,可能是李嘉诚的一项应时之举。此外,自2013年以来,长和系在香港遭遇多次工人罢工与抗议,究其原因,与“仇富心理”和长和系在香港的垄断地位不无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避其锋芒,转而寻求海外投资机会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业务整合 各有关注

企业发展不能死水一潭,必须因时制宜,适时调整。在过去的20年间,在多元化的思路下,长和系也一直在剥离其盈利黯淡的业务,吸纳富于前景的产业,而欧洲,一直是其布局的重点。复苏中的欧洲相对安全的投资环境与可期的公共事业投资回报,自然是其投资的重要选择。

因此,近年来李嘉诚频繁投资于欧洲,其主要投资领域又集中在基建、电信、零售行业,其中,英国是“主战场”。根据和记黄埔2014年的中期报告,2014年前6个月其欧洲业务营业利润118.97亿港元,占该公司总利润的37%,其中,英国占比27%。而中国区业务的营业利润的占比仅为26%,金额为81.28亿港元。长和系在全球的业务布局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移。

另外一个方面,此次重组后,长地将持有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内地、香港及海外的房地产业务,长和实业将持有两个集团在全球地区的非房地产业务,主营业务将包括电讯、港口、零售、基建、能源等。业务的重组将房地产单独拆分,庞大的房地产帝国终将以企业实体的形式出现,将更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发展。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进行的重组将使两家公司的资本的增长及发展带来更多便利条件。合并后的两家公司在战略层面更加统一、在人力等资源方面更加统一;而且,合并后的长地可以更加专注于住宅地产,将助力其改变现有经营模式。

四、股权重组,价值提升

长江实业原来持有和记黄埔的股份,而相对于和记黄埔的交易价格而言具有一定折价。通过重组,可以使得这种折价消失,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重组,也提高了透明度和业务的协同性;消除了原来两家公司的架构后,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于两家独立的公司,可以消除现在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业务重叠的情况。李嘉诚曾表示,重组有助于消除控股公司折让,为股东释放公司实际价值,惠及长江实业及和黄股东。长和实业及长实地产的业务界定清晰之后,有助投资者对长和实业系相关业务作出更准确的投资分析,价值可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去除长实对和黄现有的分层控股架构,将有助于向股东释放实际价值。

有人问,重组为什么必须到开曼群岛注册呢?这是因为作为全球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开曼群岛具有更加自由的政治经济环境,是有名的避税天堂,取名自由、注册资金无上限等诸多条款都对李嘉诚继续作深做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将开曼群岛作为上市的跳板,将降低成本,缩短时间,避开国内复杂的手续流程。比如:此次重组交易额巨大,涉及分派新公司的实物股票,根据香港有关法规,这对于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是不被允许的,而在开曼群岛却畅通无阻。此外,将企业开在海外,本身就是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在未来李氏版图的构建中,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市场分量将越来越重。香港《明报》网站在本月9日还分析说,开曼群岛属于英国领土,李嘉诚在开曼成立长和,日后若遇到官司,香港可能对长和没有司法权力,最终审核权由香港终审法院变为英国最高法院。

五、短期看空,着眼长远

当下,长和系在中港的撤资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李嘉诚在这个阶段看空中港经济的可能性。或者说,他本人及其团队对已经出现的“新常态”还把握不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内地的地价如今被抢得太高,如果未来价格合理,他也想买入地皮。” 但我以为,李嘉诚看空的主要是房地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金融体系。他在大量抛售商业地产项目的同时将投资目光聚焦在了创新科技领域,就是一个证明。他不仅入股了中航工业国际,他的下一个投资方向也瞄准了国内的飞机租赁行业。

但总体而言,李嘉诚先生此次在内地、香港的撤资,对企业进行的重组,本质上是作为一位企业家的商业行为。这是在新常态下,长和系商业战略的新转向。

在我看来,对李嘉诚先生的重组举动,我们不应该过份纠结于负面影响与信号,而更应该看到它所释放出来积极意义,尤其是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这些启示包括:

首先,要在商言商,价值为重。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首先必须是企业的价值观的提供者、创造者。作为一名企业人,一定要从公司的利益价值出发,寻找与把握合适时机,提高公司的价值。

其次,要一叶知秋,识别风险。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在新常态下,肯定会有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在面前。要仔细观察、分析,善于把握市场动态,合理规避风险。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为追求一时的红利,放弃公司的长远规划。

再次,要善于整合,活用资本。资本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根基所在,守着一潭死水只会让眼光更加狭窄,资本也无法得到合理运用,只能空置浪费。像李嘉诚先生一样,有勇气,有大气量,敢于“动一动”,将资本进行合理配置,整合资源布局。资源的集聚效应才能带来更加丰沛的回报。

最后,要顺势而为,借力发力。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天时地利”便是势。当下,国内外市场与政策导向,资本流动与分工状况,便是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势。就像李嘉诚先生把握住了欧债危机后复苏的欧洲市场一样,企业家需要敏锐的关注事态发展,顺势而为,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李嘉诚作为一个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的老手,他的舍弃与投向,也释放出了经济机构调整的方向性信号。

总的来说,李嘉诚先生的重组是应时顺势之举,也是企业家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李嘉诚商业帝国过去的诸多战略部署都在事后证明了其战略的前瞻性。本次自1997年以来最大的重大结构变革,也一定意义非凡!(腾讯财经智库成员陈九霖,北京约瑟投资董事长,中国航油前总裁)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zhengfu/17360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var duoshuoQuery = { short_name: "sixwl" }; (function () { var d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ds.type = 'text/javascript'; ds.async = true; ds.src = 'http://static.duoshuo.com/embed.js'; ds.charset = 'UTF-8';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body')[0]).appendChild(ds); })();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