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幻觉 走向成熟
——三论江恩与江恩理论
1949年,年逾七旬的江恩写了《华尔街45年》。这是他的收山之作,书名也有收山并为45年的华尔街生涯作结的意图。因此在这本书里,他按理会对45年的投资历程、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其应用,作一个系统的、提纲挈领式的归纳总结,就像其他的投资、交易大师在临收山前后写的书那样。
但江恩只谈了三个内容。一是造成投资亏损的原因——过度交易、不知止损、对市场知之甚少。二是一般的、比较抽象的交易和趋势判断的规则。三是围绕这些规则罗列的半个世纪股市波动流水账,类似当年汉密尔顿整理道琼斯理论时,感觉这些数据有些价值,能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但无从提炼,干脆把道指100年的波动数据全部列出,以便后人研究一样,那些曾被当作神器津津乐道、视为江恩理论精髓的测市工具却没了踪影。
老实说,13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有点失望:难道这就是神留给我们的最后谕旨?后来我明白,这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江恩,经过45年的成败得失后他认为真正有用且值得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总结。
一个庞杂而琐细的陷阱
人们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江恩理论。但“博大”也可以是庞杂,“精”也可以是琐细,“深”也可以是陷阱。
江恩理论的琐细不言而喻。他的时间序列,短则2天,长则5天就是一个时间窗口;四方图、轮中轮……没隔几个数字就是一个重要角度,让你天天纠缠在这里会涨还是会跌。这是因为早年江恩对市场的认识只局限于振动,他的许多测市工具都和振动这个关键词有关。直到很晚他才真正形成趋势观念,并以循环这个关键词取代了振动。
庞杂也是不言而喻的。他的理论五花八门,十分芜杂,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是同一个人的交易和分析系统。其中更有许多自相矛盾的东西,比如“永不确认转势,直到时间打破平衡”,单列看,这可能是对的,但和那些以精准著称的测市工具比照起来,你就能发现:既然那些工具能精准地算到拐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也不在第二时间确认,非要等涨或跌了一段时间后再来确认转势?类似的自相矛盾之处,在江恩理论中可说比比皆是。
所以有人说,江恩的技术可分两种:用来吹嘘的技术和用来交易的技术。用来交易的技术基本上已包含在《华尔街45年》中了,其中不乏对故我的一种比较隐晦的否定。虽然这种归纳在江恩那个时代已相当了不起了,但以今人眼光看已平淡无奇,所以学习和研究的不多。而用来吹嘘的技术则是江山代有粉丝出,总有人前赴后继,不断跳进这个深不可测的井里,以为那里真有什么捷径可走。
时代与身份的桎梏
江恩理论之庞杂琐细,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时代局限。江恩出道的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年代、狂热年代,发现并宣称找到了一种可一劳永逸解决走势预测的方法,是一种大众时髦。那又是一个开创与拓荒年代,没有或几乎没有现成的理论、方法可作借鉴,一如在黑暗中摸索。有时摸到了一堵墙,以为摸到了一座城。有时发现了某种市场现象,却不知道如何去科学合理地归纳总结、提炼阐释,也不懂得或等不及做科学严谨的验证就匆匆拿出来示人。
江恩所发现的许多价格现象、发明的许多测市工具,也可归入这一类。它们有的刚刚好契合了某一品种、某一阶段的走势,属一时之明或一时之得。有的确确实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不一定是规律。因为规律要有普适性、可复制、可公度性,让我们能由过去推知未来。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不具备这样的特性,只能作为偶然模式存在,撞到就是,无法作为事先的预测方法。
人和市场一样,总是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幻觉走向清醒的。在江恩理论中,把一时之明当永恒法则,把偶然性当必然性的东西很多。这些不成熟的、由幻觉而产生的工具,是江恩长期探索过程中留下的脚印,哪怕它只是市场及其参与者幼稚时代的产物,也是后人进步的阶梯。在一点上,我们不能苛求江恩,反而应对他表示敬意。
二是江恩的角色定位。江恩既是一位投资者、交易者,更是一个经纪人、股评家、培训师,后者的收入是他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这样的身份角色很容易使江恩把一时之得或未经长期实践验证的东西当永恒法则拿出来宣扬;很容易对某些有一定效用的工具做一些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宣传;很容易使江恩为有新的内容吸引听众而不断且轻率地推出各种新的测市方法;也很容易使江恩为维持自己名声,将自己的分析工具变得越来越庞杂——如果说,江恩时间序列在震荡市中还有一点用处,那么,其后陆续开发出来的计时、计价工具,很大程度上都只有一个功能:能证明自己的方法和道路没错,因为有了这种天罗地网,他就能轻易地把一些重大拐点论证得非常江恩。
这样的角色也影响到他对待一些有效且有普适性的东西。比如他的角度线,运用得当可发挥很好的功能,但他从来不说那关键的1:1线的角度和斜率问题,而是让读者去猜。原因是,一旦有了确定方法,读者就会在实践中发现它有时灵,有时不灵,有时神奇,有时却似是而非,让人在实际的交易中难以区分、无所适从。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会降低读者对江恩及江恩理论的迷信程度,影响人们学习他的绝世神功的积极性。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围绕江恩,还有许多传奇故事也大多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比如,1909年那次神奇的预测,是他的一位朋友事后说的。从童年起就意识到自然法则是这个市场的驱动力,并用了10年时间学习并游历英国、印度、埃及等国,研究自然法则和金融市场的关系,是他本人说的。
江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操作案例是1909年在《股票行情和投资文摘》杂志监督下,于25个交易日里做了286笔交易,取得了92.3%的胜率和1000%的盈利。许多人沉迷于江恩早年的技术,很大部分原因是想和当年的江恩一样,把交易做得像上海麻将中的“强盗和”,几圈一摸,就是自摸。
其实,那时的美国,由1个或2~3个人办的报刊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类似今天的“自媒体”。这样的报刊,公信力是要打问号的。而且,长期从事交易的都知道,胜率高的交易系统获利率不高,获利率高的系统胜率不高,江恩是如何把如此高的胜率和获利率结合在一起的,无从知晓。我们所能知晓的是在他的收山之作中,将“过度交易”列为投资亏损的第一要素。
甚至,连江恩的家庭开支只靠交易收入还是要靠讲课来贴补,也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但总体上,包括他的儿子在内,专业人士对江恩和江恩理论都不太感冒,甚至充满不屑。至少,在我读到的投资和交易大师们的著作中讲到江恩时都是如此。
有一些能用来吹嘘的技术,有一些神奇故事能证明自己有神奇的绝世神功,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头衔能唬人,这都是靠培训赚钱的不二法门和基本商业模式。君不见有些人只靠“民间股神”、“华尔街神童”、“亚洲证券教父”等桂冠,就能用一些三脚猫技术,来赚股民的听课费?
因此,像要真正解开巴菲特之谜,不能仅靠他的言论,还必须知道巴菲特不仅是个伟大的投资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客,可以堂堂正正地说谎一样。要对江恩理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筛选,需要理解江恩的这一职业身份。
走出自我幻觉的江恩
人生若能从七十开始,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贤哲。在写《华尔街45年》时,江恩已逾七旬,不再需要那些装门面、拉架子的东西,同时他也早已抛弃了振动观,皈依了趋势观。虽然他仍像以前那样,在书的后面,附上了自己光辉的股评业绩、对市场分析预测所做的贡献、他的崇拜者表示仰慕的来信,但那只是对45年艰苦探索的一种珍惜,已完全没了商业意图,所考虑的只是对45年的经验教训做一个平和、客观的归纳总结,留给后人。
完全走出了自我幻觉的江恩,依然是一位良善的老人。因为《华尔街45年》可说是那个时代趋势交易领域系统性最强的一本著作,仅凭这本书,江恩也依然可称得上他那个时代的几座高峰之一。
令人不解的是,有那么多的投资人却对江恩晚年的总结视而不见,耽耽于他的早年技术,难道人、市场、历史、理论和方法都是在倒退的?学习就像考古,年代越早越好?难道那么多的交易大师都是睁眼瞎,看不出什么是真正对交易有用的,什么只是用来做花架子的?
走出幻觉,走向成熟,是笔名金融帝国写的一本书的书名。虽然我不知道作者的具体身份,但我猜想他应该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这本书对许多投资理论都有哲学思辨,也是我近几年读到最好的一本书!
借用他的书名,一是它和江恩、和一些江米最需解决的问题非常吻合,二是为了向读者隆重推荐这本书。因为,只有走出幻觉,我们才能走向成熟。只有走出对某种理论的幻觉,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这种理论的价值所在,让它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touziren/13872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巴顿·比格斯的最后时刻
下一篇:机构套现压力大为减轻 改革必然会促A股走牛
·桂浩明如何从深层次上解决IPO重启问题2013.11.05
·投行集体歉收 兴业、国海、光大、西南逆势增长2013.11.05
·同捷科技冲刺IPO失败 遭亿元债务“逼宫”2013.11.05
·推特调高IPO发行价区间2013.11.05
·桂浩明如何从深层次上解决IPO重启问题2013.11.05
·22股获机构调高评级 最大涨幅超50%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