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开垦“五低”开放高地 重庆工商法人五年翻番

发布时间:2013-5-20 15:53: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按照中央的要求,重庆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工作,我们这座城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是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特点的结合体。怎么在西部大开发当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促进城乡统筹,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直辖15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在发展的战略当中,突出推进了开放高地的建设、投资环境的低成本建设以及用改革创新来促进国际国内的资源要素集聚和辐射,从而使重庆进入了较快、持续的发展阶段。

  建设西部的开放高地,不仅是重庆本身的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本质任务

  首先,讲一下开放高地建设。大家有一种感觉,好像西部大开发就是闷头干活,是内需的开发,不怎么提开放,好像沿海的开发是要开放的,现在中国开放得够了,饱和了,转向内需开发了——西部开发中是不是要突出开放这个方面的内容?大家认识并不那么一致。但是,事实上中国西部和东部,最大的差距是开放的差距。中国未来30年,开放的最大潜力、最大动力,也在内陆,在中西部。所以,建设西部的开放高地,不仅是重庆本身的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本质任务。

  在推动开放高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引进外资和进出口双双5年增长8倍

  一是引进外资。重庆这些年,努力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引进外资,取得了良好效果。五年前,一年引进的外资是10亿美元,最近几年,每年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50亿美元是工业投资,30亿美元是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还有20多亿美元分布在金融商贸、服务业,投资的渠道、结构、布局,都比较合理。重庆已经连续几年外资到位数居全国31个省的第8位,是中西部外资投资最高的地方之一。

  二是促进进出口贸易。一个地方开放不开放,跟这个地方的企业是不是大规模使用国际资源、产品能否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有关,所以进出口贸易,也是一个地方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在2008年的时候,重庆一年的进出口贸易是60多亿美元,去年是540亿美元,就是说这五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了,世界贸易都相对萎缩的时候,重庆的进出口贸易增加了8倍。形成了开放高地的特征。目前重庆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31个省,排在第11位,而五年前我们排在第25位。

  在内陆率先建成两个保税区

  三是开放的地区应该有保税区,有自由贸易区,中国第一个保税区1990年诞生在浦东新区,到2001年国家批准了17个保税区,都在沿海地区,内陆21个省从来没有保税区。内陆要不要保税区?理论界有很多争论,大家觉得保税区是关境之外、国境之内,就是建在边界线上的,内陆地区搞保税区,是多此一举,没有意义。这是过去的说法。

  基于开放高地的实践,我们提出了重庆建保税区的需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十几个部委支持下,到2010年我们有了两个保税区,一共17平方公里。这也是西部、是内陆率先获得的保税区,而且一搞就是两个。现在已经形成了几千亿元的加工贸易基地,正在推动一年进出口几百亿美元保税贸易的业务。

  我们的保税区,相当于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上海有个外高桥保税区,1990年,我在浦东新区的时候,直接抓了那个保税区。10平方公里,建了5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仓库,入驻了1万家企业,共20万员工。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一年1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额,1000亿美元进出口额,保税区应该有很多免税的政策,即便如此,一年产生的税收也达1000亿元,因为税基极大。大上海5000亿元的税收,这10平方公里就有1000亿元的税,1/5的量;上海有4000多亿美元进出口额,这个保税区就1000亿美元。可以说,保税区是开放皇冠上的明珠,现在地处内陆的重庆也有了。

  四是要有口岸。开放高地没有口岸,那等于零。什么是口岸?就是企业在你这个地方的海关一次报关、一次审核、一次放行,放行以后货物就算出国了。在沿海有口岸,内陆呢,大家以前有一个惯性思维,比方说,在重庆报关,集装箱卡车运2000公里到深圳,深圳海关查还是不查?如果要重复查,内陆就没有口岸的功能。重庆最近几年,努力推动建设口岸的功能。

  从零起步,近3年每年增加7条货运航线

  首先是机场,原来没有国际货运航线,所有货物就是运到沿海机场再航空运出去,算什么口岸?最近3年,我们新增了20条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线,每年7条,去年我们也增加了7条航空货运专线。如今,每天晚上10点到凌晨3点,有8—10架波音747飞机,运货到港再装货出去,热热闹闹。大家如果要旅游参观,晚上10点钟后去重庆机场,灯火辉煌,一片通明。白天是旅客,晚上是货机,这使得重庆机场成了国家比较重要的一个航空口岸。最近3年,重庆机场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量增长10倍,翻三番以上。联合国的统计,全世界1000个机场,过去5年增长最快的10个机场中,重庆机场排第一。它的国际航空货运量,在全国100多个机场中排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所以重庆机场现在是一个口岸机场。

  通向欧洲的口岸火车站

  二是铁路口岸。边界上的火车站是口岸,比较好理解;重庆在内陆,火车站怎么变口岸?这几年,我们把它做到了。“渝新欧”把重庆团结村枢纽站变成了通向欧洲的口岸火车站。沿线5国铁道部门和中国铁道部,签订了“五定班列”的运行模式,定起点是重庆;定终点是德国杜伊斯堡;中间有一个定路径,1.1万公里上100多个火车站,有10个火车站是停靠的,其他都不停靠,这就是路径;然后定运行时间;再定一个运行费用。这个“五定班列”,使重庆成为欧洲货到中国,中国货去往欧洲的一个口岸火车站。

  通过长江出海的进出口运输量,45%来自周边兄弟省份

  三是轮船,我们保税港区建在寸滩港,进出口的货物,通过长江运到沿海,再上沿海的班轮走向世界。这个口岸功能,最近四年逐步发挥作用。在四五年前,重庆通过长江出海的进出口运输量,5%是外地的,95%是重庆自产自销的一些商品,通过集装箱运出去。到了去年,集装箱进出口货物中,45%是四川、贵州、陕西等兄弟省的货物过来再转口出去,重庆自产货物现在比重降到了55%。我自己估计,到2015年,转口的货会到60%,本地货会在40%,这也就成了口岸。口岸功能也是开放高地的一个特征。

  两江新区已经成了重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发动机

  五是有了新区。1990年有浦东新区,2000年滨海新区发力,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获批,比照滨海新区、浦东新区的政策——他们有什么政策,重庆也一样有什么政策。浦东新区现在有什么政策?当年建立浦东新区的时候,朱镕基同志还在上海,他说过一句话:“浦东新区不叫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我当年因为是浦东开发区的管理者之一,朱市长这么说,我旁边就听着——我认为这个话对重庆一样有用,两江新区不叫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我就认为有这么一个功能。两江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各方面都已经显示出特殊的优势,各种关键经济指标都比全市的平均值高10个百分点,已经成了重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发动机。

  大规模引进外资、大体量进出口贸易,同时有保税区、有口岸功能、有新区的功能,这五个方面,构成了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特点。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本质上,投资环境最要紧的是成本

  其次,讲一下重庆的投资环境。

  本质上,投资环境最要紧的是成本。在国际上,几十年来,有三种被各国政府认同的经济发展理论,都会从根本上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一种是,有时候遇上经济危机了救急——凯恩斯理论起着消防车、救灾的功能。这是靠政府透支、政府财政支持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可救急不能常用。第二种是福利主义,政府搞好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老百姓后顾之忧少了,消费就增加,也会拉动经济。但福利主义演变的结果,政府财政透支会愈演愈烈,最后不可持续,就像美国、欧洲,现在都处在主权债务的危机当中。最合理的做法,其实就是刚刚过世的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推行的供应学派的思想,宗旨就是给企业创造最良好的、低成本的环境。凡是能帮助就业的企业,给它一定的财力补助,同时低税收、削减政府开支,刺激企业创业发展。最后企业增加了,税收会增加;企业增加了,劳动力就业会增加。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经济,从70年代危机中转出来,靠的是供应学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其实就是一个低税收、低成本的良好投资环境刺激下发展的30年。所以,我们在西部开发中,同样需要有这么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低成本思想。

  重庆这几年,在投资环境上,狠抓了“五个低”。

  15%所得税覆盖全市已经10年,税收当然低

  第一,当然是低税费。地方政府不能确定税收的规则,因为这是国家定的;但是在国家规则的尺度范围内,我们总是用最宽松的思路,推动优惠政策的落实。优惠政策不落实,就视同为收过头税,破坏投资环境。

  所以西部大开发15%所得税的政策,我们在2002年就全方位的覆盖。那时候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不久,大家还在讨论,是新的企业15%还是过去已经存在几十年的企业通通15%?是外资给15%还是内资也照给?是开发区里搞15%还是开发区内外一视同仁都覆盖?我们当时确定,西部大开发没有说开发区内开发区外,没有说新的老的,也没有说外资内资,在西部,鼓励类的企业、鼓励类的行业实施15%所得税,是全覆盖,所以我们当时一下子全覆盖。此外,工业15%大家没有争议,服务业是不是该15%?我们进一步认为,中央文件说是鼓励类产业,服务业也是鼓励类产业,所以也一概15%。

  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税费是最低的。因为有这个政策,所以我们最近几年,离岸的金融结算,差不多七八百亿美元,从新加坡、别的地方搬到了重庆。为什么人家愿意搬过来呢?中国沿海地区都是25%所得税,新加坡是17.5%,而重庆按西部大开发政策15%,比新加坡的17.5%更有竞争力,就争取过来了。除此之外,重庆有库区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还有各种行业性的政策,比方说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鼓励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发展、鼓励农产品发展等等,各种行业性的税费政策,这些我们都按国家游戏规则,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执行。

  低房价、低物业成本,关键在房地产调控,重庆8年来尝到了甜头

  第二,低物业、低土地成本和房产成本。任何一个地方,房地产成本太高,会极大破坏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会逼得商家离开你这个地方,因为他租赁房屋的费用太高。所以高房价、高地价,是自杀性的、窒息自己经济发展的短期思维。

  重庆市政府按中央调控房地产的要求,合理调控房价。我们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保障房、公租房的政策;对商品房我们采取控制地价、差别化税收政策,以及控制买房贷款的政策,使房价控制得比较低。

  里边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地价要控制。我们已经连续8年执行一个游戏规则,就是楼面地价不能高于即期房价的1/3。比方说一个地方,如果商品房1万块1平方米的话,拿出一块地来拍卖,楼面地价不应超过3300元/平方米——超过了再多拿几块地压下去。

  如果政府短期行为,看到3300元/平方米突破了,看到8800元/平方米突破了,看到1.2万元/平方米感到高兴的话,是短视的。如果楼面地价1.2万/平方米,造好卖3万、5万,旁边的老房子本来值1万1平方米也会跟涨,水涨船高,稀里糊涂把房地产炒高了。炒高房地产的主要原因是地价拍高,不管怎么说,值得反思。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求低成本、低房价,控制得也比较好。目前重庆市主城有六七百万人口,在全国也属排名前几位的大城市;房价呢,是三十几个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最低的之一,连续几年都是。是不是我们这里没有人气?我们GDP增长率连续几年都是全国最高的之一。我讲这个意思,不是我这里没人来,相反,我这里的房价比较低产生了人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高速路,高成本,低收费;1万公里高等级路,西部率先不收费

  第三,低物流成本。交通物流占整个中国GDP的17%—18%,是世界最高的之一,所以能把物流成本降低10个百分点,这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就大大改善。重庆这个地方,每修100公里高速路,比上海、广东、北京高一倍,因为他们是平原地区,我们是山城,要打洞、架桥,每100公里有70公里的桥梁和隧道,成本特高。但是重庆高速公路收费绝不比沿海地区高,尽量低一点,这样刺激经济。我们的1万公里高等级公路统统不收费,这在西部是唯一的。这些都变成政府的成本。但是社会会给予回报,物流成本低了,经济发展了,税收增长也会加快,在大的循环里边会平衡这件事。

  第四,各种要素成本要相对低一点。也就是劳动力成本、油电煤运气的成本,各种经济要素成本要低。

  银行不良资产率是全国最低之一

  第五,金融融通的成本也要低一点。如果金融融通成本很高,到处都是高利贷,或者要借钱也借不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不会顺利。重庆这几年,在金融生态上下了功夫。比方说重庆的银行,去年是1.6万亿元的贷款余额,占全国67万亿元的1/40;去年银行业利润600亿元,全国是1.2万亿元,占1/20。是不是重庆的银行高利贷,所以利润特别高呢?不是,是因为全国金融机构都发现重庆金融生态好,把全国金融资源更多投放到重庆,所以重庆银行的存贷比在百分之八十几,全国银行存贷比60%。同为银行,这个地方的利差就会更多一点,资源配置回报更高一点,这就是金融生态的功效。另外,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去年0.4%,全国现在是1%左右,有些地方1.5%,甚至4%都有。重庆地区不良资产率目前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比例最低,这是银监会统计的结果。

  金融是个信用的行业,信用不好,利率就高;信用好,利率就低。这个地方金融生态好,利率当然会低一些。大家有时候听到高利贷,30%、50%、70%的利息,这种恶心的高利贷,在重庆基本没有,或者说比较少见。

  工商法人户数5年翻番,全国最高,我最看重这个一般不引起注意的数据,这是衡量“五低”到位程度的标志

  总的意思,这“五低”的发展环境,是重庆工商经济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有了开放高地、又有了五个方面低成本的投资环境,所以这些年,重庆经济发展较快,GDP增长,工业增长,商贸零售业的增长……各种经济指标增长都比较快,归根到底一点,工商企业的户数增长比较快。最近五年,工商企业户数翻一番多,从五年前60多万户到现在增加到130多万户,翻一番多,这个增长率全国最快。我对这个指标一直很看重,一直认为是企业投资环境、社会投资环境好坏的根本性标志。税收哪里来?企业贡献是大头。就业怎么来?企业是大头。企业发展了,企业户数多了,经济社会发展也会水涨船高。所以这一块是我们现在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最好标志。如果一个地方有什么问题,用脚投票,企业关门走掉,如果企业法人数负增长,低增长,都会是一个地方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创新,是我们国家这30年发展不竭的动力

  最后,讲一下重庆未来的发展,我们的发展战略。

  在重庆市委第四次党代会上,就确定了一个战略,我们叫“一统三化两转变”,叫“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就是统筹城乡,推动重庆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的管理方式;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内陆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要推动重庆城市集群的发展,工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中国内陆的开放高地。以上这两句话,就是我们整个的发展战略。

  在推动这样的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按中央的要求,以改革的思维、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维来工作,改革开放创新,是我们国家这30年发展不竭的动力,重庆今后五至十年,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按国家的要求抓改革、开放、创新。

  最近几年,在创新方面,也尝到了甜头。比如沿海地区搞了20年的加工贸易,搞到了一年有2万亿美元,但内陆几乎是零,为什么搞不起来?原因就是沿海上世纪90年代开始搞加工贸易,叫“两头在外”的战略。如果内陆要搞加工贸易,把运到沿海的原材料零部件再2000公里运到内陆,物流成本极高,这件事就做不成了。我们琢磨着,中国沿海2万亿美元,现在如果梯度转移,转到印度、东南亚、越南、土耳其,内陆如果转不进来,这不仅是沿海的损失,也是整个国家的损失。但怎么转?如果按沿海模式,是转不过来的,物流就干不了这件事——成本太高。我们就创新,就改革,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把加工贸易组装变成原材料、零部件80%在重庆造,用这个模式说服了世界级跨国公司和制造业企业,大家一听这个模式对头,蜂拥而来,一哄而起,现在三年时间形成了6个世界著名的品牌商和6个世界最大的代工商,同时带进700个零部件原材料企业,形成一个集群。这个集群今年会生产1亿台网络终端产品,其中6000多万台笔记本电脑,2000万台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还有2000多万台打印机,这样形成差不多1000亿美元的产销量,这本身就说明一个模式的调整,一个合理模式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会带动巨大的生产力。

  我们也创新了一个铁路运行的管理体制。几十年来中国到欧洲的铁路一直有,但是6个国家海关各管各,货品过去每个海关检一次,五六次翻箱倒柜,商品容易破坏,时间要耽搁,费用要增加。我们把6个国家海关请到一起,在重庆开会,得到了大家呼应,6个国家海关实行便捷通关“一卡通”,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欧共体27个国家的海关就是按这个模式运行,当重庆和他们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我们国家海关去推动的时候,欧洲这些国家一呼百应,就形成了这个模式。现在“渝新欧”成了欧亚大陆桥,成了连接欧洲和中国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

  最近香港特首和我商量,现在香港每年各种商品运到俄罗斯、中亚、土耳其那些地方,也有几百亿美元,都是通过海运,太平洋、大西洋,海运近2万公里,然后2000公里集装箱卡车从鹿特丹运到俄罗斯,运费又贵,时间要50多天。我们讲到“渝新欧”,香港特首认为,香港的货如果直接运到重庆,运到新疆,经过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土耳其,很近,两万几千公里就变7000公里,费用也降一半,应该走这条线,让香港的贸发局研究这件事,重庆组织有关部门和他们对接。这个概念就是管理方式改变,大通关电子商务模式的实施,这也是一个创新。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一个地区改革开放创新,不是抽象的套话,而是具体的实践,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十八大精神,把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开放工作搞好,西部大开发一定能加快,重庆的发展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248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