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破百万亿
据新华社电 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所谓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百姓所熟知的现金、钞票(即M0)加企业、居民活、定期存款的总和,这一概念被视为一国经济体总的货币存量。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4个和5.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
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有人认为M2占GDP比重过高将带来物价、房价的上涨,但也有学者对比国外的数据指出,M2增长规模与CPI增长并无一定联系。数据显示,日本M2占GDP之比达230%,但其经济长期处于通缩阶段,而俄罗斯M2占GDP比重不到50%,但物价涨幅却已超过10%。
经济学家认为,迅速飙升的货币存量将我国经济增长的货币化倾向暴露无遗。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一数字较前几年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折射出投资效率明显下降、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日渐狭窄的现实。
我国近12年
货币供应量、GDP、CPI数据
年份 货币供 GDP 当年 M2
应量M2 (万亿元) 全年 /
(万亿元) CPI GDP
2001 15.28 10.96 0.7% 1.3942
2002 18.32 12.03 -0.8% 1.5229
2003 21.92 13.58 1.2 % 1.6141
2004 25.08 15.98 3.9 % 1.5695
2005 29.60 18.49 1.8 % 1.6009
2006 34.55 21.63 1.5 % 1.5973
2007 40.34 26.58 4.8 % 1.5177
2008 47.51 31.40 5.9 % 1.5131
2009 61.02 34.09 -0.7 % 1.7900
2010 72.58 40.15 3.3% 1.8077
2011 85.15 47.28 5.4% 1.8010
2012 97.41 51.93 2.6% 1.8758
货币供应量数据来自央行网站;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CPI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本版编辑 张芳芳 整理计算
如何理解
M2
百万亿并非我国真正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在循环过程中被放大
M2突破百万亿,在数字上给人很大震撼,对货币领域了解不多的人很容易将其归结为央行过度发行货币,一百万亿都是印出来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光大证券投资顾问李庆阳介绍,很多人把M2理解成真正的货币存量,实际上这并不十分准确。
从通俗的角度讲,最初的货币是央行创造出来的,这些钱流通到社会上,会因为商业银行而形成新一轮的创造。
比如有人向银行存了100万元,银行向央行缴了20万存款准备金,然后把剩下80万元贷给某企业,某企业采买设备等,最后这80万又流入到老百姓手里(部分流入到企业手中)。接着,他们又到银行存钱,银行再交16万存款准备金,然后把剩下的64万再放贷,钱到了企业手里,之后又变成存款。大家会发现,这100万元的基础货币,在两次被银行放贷之后,最终变成了两次存款,两次存款额度加起来是144万。
而在计算M2的时候,计算的是144万定期存款,而不是当初的100万。实际上,由于银行存贷不断循环,理论上能把基础货币放大5倍左右,所以所谓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虽然M2高速增长和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肯定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说这些钱都是央行印出来的。而商业银行“创造”出的M2,也不是真的增加了那么多钱。
通过这种解读,大家就很可以理解新华社、人民日报在解读M2高速增长时,为什么要强调我国储蓄率过高会导致M2增长过快。
因为如果在一个储蓄率很低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银行放的贷款也相应地少,经济运行中八成靠直接融资,只有两成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创造M2的份额就很小,那么M2和GDP之间的比率也更低。本报主任记者 于涛
一季度贷款2.76万亿 创近年新高
3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515亿元,助推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76万亿元,创出近年同期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一季度信贷增长基本符合投放规律,显示出较为旺盛的市场融资需求,全年信贷投放可能达到9万亿元,货币信贷增势呈现提速迹象。
非贷款类融资已超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非贷款类融资继续保持着迅猛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四成,其中,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到45%,同比低18.6个百分点,表明非贷款类融资已超越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2.35万亿
存款方面,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多增1.27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70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31亿元。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314亿美元。截至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44万亿美元。据新华社
谢国忠:货币推动经济的效果正在递减
M2突破百万亿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货币政策是否会出现变化?货币对经济的推动是否会放缓?如何应对?
记者就此采访了经济学家谢国忠。
货币推动效应正在递减
记者:M2突破百万亿这个门槛,是否意味着货币投放量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
谢国忠:总量只是一个单独的数字,实际上更重要的是M2和GDP之间的比率变化。目前看,这个比率已经接近190%,也就是说货币投放量快要接近GDP的2倍了,这对经济增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在以投资拉动经济的背景下,如果央行要推动经济上升,就向银行提供更多的基础货币,银行的贷款量增加,企业拿到更多贷款去投资、生产,消费规模扩大,GDP也随之扩大。
但这种逻辑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的。如果M2的基数越来越大,达到GDP的一倍以上,那么这个作用就会逐渐减少,过去增加100元钱货币,产生100元GDP,后来100元新增货币只能产生70元GDP,到后来,只能产生30元GDP,货币和GDP之间比率越高,效率就越低。
比如刚出来的一季度数据,M2一季度增速超15%,但GDP肯定不会增长这么多,因为M2的效用在递减。
建议货币资源向家庭倾斜拉动内需
记者:此前有媒体表示不宜将M2占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画等号,但还是有人担心货币的快速增长会推动物价走高。
谢国忠:这件事应该分两个层面说。首先,物价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货币只是其中一部分,比如当新增货币的效率降低时,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增加更多的货币,会对物价起到推动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M2很难再继续高速增长了,因为如果继续高速增长,不但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下降,同时也会再来其他风险,比如汇率风险。换句话说,过去央行愿意让M2快速增长是为了推动经济,那么既然如今推动经济的效果在下降,那么就需要考虑别的措施,而不能单靠这个了。
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调整?
谢国忠:现在大多数贷款都投向了国企,而国企的投资效率比较低,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越来越低。因此央行应该在贷款的投向方面做出调整,将货币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分配给那些真正能够拉动经济的群体。
记者:您是指让贷款更多投向民营企业?
谢国忠:不,民营企业近些年的投资收益也并不高,至少在目前环境下,把货币资源直接投放给他们,他们也很难拉动经济。说到底,无论投给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还是过去“投资拉动经济”的思路,效果并不大。应该通过政策,将更多的货币资源,无论是贷款还是税收减免,都更多投向普通家庭,让普通家庭拥有更多的资金支配能力,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而无论国企和民企,利用市场规则赚老百姓手中的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真正的拉动内需。
所谓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百姓所熟知的现金、钞票(即M0)加企业、居民活、定期存款的总和,这一概念被视为一国经济体总的货币存量。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4个和5.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
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有人认为M2占GDP比重过高将带来物价、房价的上涨,但也有学者对比国外的数据指出,M2增长规模与CPI增长并无一定联系。数据显示,日本M2占GDP之比达230%,但其经济长期处于通缩阶段,而俄罗斯M2占GDP比重不到50%,但物价涨幅却已超过10%。
经济学家认为,迅速飙升的货币存量将我国经济增长的货币化倾向暴露无遗。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一数字较前几年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折射出投资效率明显下降、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日渐狭窄的现实。
我国近12年
货币供应量、GDP、CPI数据
年份 货币供 GDP 当年 M2
应量M2 (万亿元) 全年 /
(万亿元) CPI GDP
2001 15.28 10.96 0.7% 1.3942
2002 18.32 12.03 -0.8% 1.5229
2003 21.92 13.58 1.2 % 1.6141
2004 25.08 15.98 3.9 % 1.5695
2005 29.60 18.49 1.8 % 1.6009
2006 34.55 21.63 1.5 % 1.5973
2007 40.34 26.58 4.8 % 1.5177
2008 47.51 31.40 5.9 % 1.5131
2009 61.02 34.09 -0.7 % 1.7900
2010 72.58 40.15 3.3% 1.8077
2011 85.15 47.28 5.4% 1.8010
2012 97.41 51.93 2.6% 1.8758
货币供应量数据来自央行网站;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CPI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本版编辑 张芳芳 整理计算
如何理解
M2
百万亿并非我国真正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在循环过程中被放大
M2突破百万亿,在数字上给人很大震撼,对货币领域了解不多的人很容易将其归结为央行过度发行货币,一百万亿都是印出来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光大证券投资顾问李庆阳介绍,很多人把M2理解成真正的货币存量,实际上这并不十分准确。
从通俗的角度讲,最初的货币是央行创造出来的,这些钱流通到社会上,会因为商业银行而形成新一轮的创造。
比如有人向银行存了100万元,银行向央行缴了20万存款准备金,然后把剩下80万元贷给某企业,某企业采买设备等,最后这80万又流入到老百姓手里(部分流入到企业手中)。接着,他们又到银行存钱,银行再交16万存款准备金,然后把剩下的64万再放贷,钱到了企业手里,之后又变成存款。大家会发现,这100万元的基础货币,在两次被银行放贷之后,最终变成了两次存款,两次存款额度加起来是144万。
而在计算M2的时候,计算的是144万定期存款,而不是当初的100万。实际上,由于银行存贷不断循环,理论上能把基础货币放大5倍左右,所以所谓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虽然M2高速增长和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肯定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说这些钱都是央行印出来的。而商业银行“创造”出的M2,也不是真的增加了那么多钱。
通过这种解读,大家就很可以理解新华社、人民日报在解读M2高速增长时,为什么要强调我国储蓄率过高会导致M2增长过快。
因为如果在一个储蓄率很低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银行放的贷款也相应地少,经济运行中八成靠直接融资,只有两成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创造M2的份额就很小,那么M2和GDP之间的比率也更低。本报主任记者 于涛
一季度贷款2.76万亿 创近年新高
3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515亿元,助推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76万亿元,创出近年同期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一季度信贷增长基本符合投放规律,显示出较为旺盛的市场融资需求,全年信贷投放可能达到9万亿元,货币信贷增势呈现提速迹象。
非贷款类融资已超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非贷款类融资继续保持着迅猛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四成,其中,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到45%,同比低18.6个百分点,表明非贷款类融资已超越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2.35万亿
存款方面,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多增1.27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6.11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70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31亿元。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314亿美元。截至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44万亿美元。据新华社
谢国忠:货币推动经济的效果正在递减
M2突破百万亿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货币政策是否会出现变化?货币对经济的推动是否会放缓?如何应对?
记者就此采访了经济学家谢国忠。
货币推动效应正在递减
记者:M2突破百万亿这个门槛,是否意味着货币投放量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
谢国忠:总量只是一个单独的数字,实际上更重要的是M2和GDP之间的比率变化。目前看,这个比率已经接近190%,也就是说货币投放量快要接近GDP的2倍了,这对经济增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在以投资拉动经济的背景下,如果央行要推动经济上升,就向银行提供更多的基础货币,银行的贷款量增加,企业拿到更多贷款去投资、生产,消费规模扩大,GDP也随之扩大。
但这种逻辑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的。如果M2的基数越来越大,达到GDP的一倍以上,那么这个作用就会逐渐减少,过去增加100元钱货币,产生100元GDP,后来100元新增货币只能产生70元GDP,到后来,只能产生30元GDP,货币和GDP之间比率越高,效率就越低。
比如刚出来的一季度数据,M2一季度增速超15%,但GDP肯定不会增长这么多,因为M2的效用在递减。
建议货币资源向家庭倾斜拉动内需
记者:此前有媒体表示不宜将M2占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画等号,但还是有人担心货币的快速增长会推动物价走高。
谢国忠:这件事应该分两个层面说。首先,物价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货币只是其中一部分,比如当新增货币的效率降低时,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增加更多的货币,会对物价起到推动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M2很难再继续高速增长了,因为如果继续高速增长,不但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下降,同时也会再来其他风险,比如汇率风险。换句话说,过去央行愿意让M2快速增长是为了推动经济,那么既然如今推动经济的效果在下降,那么就需要考虑别的措施,而不能单靠这个了。
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调整?
谢国忠:现在大多数贷款都投向了国企,而国企的投资效率比较低,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越来越低。因此央行应该在贷款的投向方面做出调整,将货币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分配给那些真正能够拉动经济的群体。
记者:您是指让贷款更多投向民营企业?
谢国忠:不,民营企业近些年的投资收益也并不高,至少在目前环境下,把货币资源直接投放给他们,他们也很难拉动经济。说到底,无论投给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还是过去“投资拉动经济”的思路,效果并不大。应该通过政策,将更多的货币资源,无论是贷款还是税收减免,都更多投向普通家庭,让普通家庭拥有更多的资金支配能力,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而无论国企和民企,利用市场规则赚老百姓手中的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真正的拉动内需。
标签:广义货币供应量
上一篇:猪肉价格调控机制亟须完善
下一篇:试点扩围释出“营改增”思路新变化
·中兴通讯2012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债券受托管理人报告20122013.04.09
·新兴铸管2011年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事务报告2012年度2013.04.09
·科伦药业2012年公司债券第二期上市公告书2013.04.09
·四川美丰关于“美丰转债”停止交易的提示性公告2013.04.10
·关于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债券等四只公司债2013.04.10
·科陆电子2012年公司债券第一期上市公告书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