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把脉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决心

发布时间:2013-4-9 4:37: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李书福是我的好友,我曾经对他的吉利收购沃尔沃表示过担心,跟他提出过三个问题:怎么搞工会?瑞典的工会力量很大;怎么融通文化?瑞典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很大;有没有持续不断的后续资金支持?不过,李书福对此表示没有问题。”
  在昨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海外并购、走出去与国际化”分论坛上,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用这样的例子表达了他对海外并购是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一定要认真研究的态度。
  最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但并购行为和并后管理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在这场分论坛上,包括已经践行“走出去”的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的管理层,以及律师、顾问公司的代表都坦陈,海外并购不能只凭理想和决心,“买贵了,整合难”的陷阱随时可能出现。
  尚缺经验
  根据分论坛上披露的一份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4%,达到770亿美元,2011年是680亿美元,2010年是400亿美元,其中西欧市场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市场,同时亚洲也是很重要的市场,尤其是对澳大利亚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与收购。
  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的海外投资有45%都流到了资源行业,其中国有企业占到“走出去”的绝大部分,但在过去七年中,私营企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分析,近两年来中资企业海外扩张加速,主要受四大原因推动,一是由于中资企业“走出去”已经用了多年时间学习和摸索,现在观念和战略上逐渐成熟; 二是目前全球经济的格局为海外投资提供了比较好的时机; 三是中国企业近年来的内生性增长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产生向外扩张的实际战略需求,如制造业需要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 四是内地企业有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需要到海外寻找新的市场、新的技术。
  不过,参与讨论的嘉宾也普遍承认,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参与过多起澳大利亚资源并购项目的张百善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兼高级合伙人罗宾·钱伯斯(Robin Chambers)就指出,在中国企业对资源行业的收购中,很多企业犯了不少错误,比如收购矿山的估值过高,收购价格过高,在财务方面的尽职调查做得不够到位,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弘毅投资总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赵令欢也认为,一些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低估了并购的难度,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可以找到一些咨询顾问和合作伙伴帮助,但也需要运用内部的经验来把握,“很多收购机会我们最终都放弃掉了,就是经过评估后发现不合适。”
  明确目的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都会有一些失败的教训,才能更清楚并购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清楚自己的承受能力有多少”。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用中信证券自己的两次海外并购举例,公司曾经计划投资一家美国的投资银行,后者有很全面的业务线,但后来发现中信的资产负债表是远远不能支持其在美国做工作,当初的确有不理智之处,最终这一交易也没能达成。而在去年,中信证券又宣布收购里昂证券,后者的主要业务是研究和机构销售,对拿项目能力很强的中信来说,在全世界有1900多家机构客户的里昂证券,在销售渠道上无疑是很好的互补。
  马蔚华也用招商银行“走出去”的实践举例称,海外收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战略,扬长避短。“在美国,我们‘走出去’的目的主要是做服务中美两国之间的投资贸易,并参与美国银行的银团贷款,在当地做零售银行不是我们的强项,而我们在香港收购的一家银行,在香港有50家分行,做零售业务就比较容易,而且文化上也比较相近,在文化整合和业务联动上也就做得比较成功。”
  马蔚华表示,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包括并购、新建分支机构、跟海外机构合作等,其中并购的方式可以迅速获得现有的市场份额,但难处是如何整合文化,“历史上的海外收购失败案例主要原因就是文化整合的不到位。”
  对此,美国华美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尔·尼格(Dominic NG)建议,要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融合,就需要有本地化的高层管理人才,同时也真正了解当地的市场,此外也需要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以对总部的战略能够很好地执行。
  在这方面,张红力也指出,如何确保被收购企业的每位员工有归属感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国外的员工,90%以上是本地员工,如何帮助他们激发工作热情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