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中美“非洲竞争论”危言耸听合作机遇闪现

发布时间:2013-4-8 4:36: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 江佳士指出,克里所谓的“竞争”并非是冷战时期的对抗,而是从美国企业对非投资的角度出发,是一场旨在赢得商业合同、增加就业机遇的经济博弈 ]
  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3月27日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将领导人会晤放在被喻为“充满新希望”的非洲大陆,因而备受关注。
  近些年来,非洲会不会成为中美下一个角力场,成为一些美国政客与媒体热炒的话题。美国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也在上任伊始,将美中在非洲的影响力视为一场新“博弈”。
  针对中美“非洲竞争论”愈演愈烈的现状,美国外交政策理事会高级研究员江佳士(Joshua Eiseman)此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讲座上认为,基于美中两国对非贸易结构与诉求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美国没有必要与中国竞争非洲市场”。相反,非洲将成为中美新一轮合作的处女地。
  国际分工淡化竞争色彩
  当地时间3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上任后的首次非洲之旅。与此同时,3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了塞拉利昂、塞内加尔、马拉维和佛得角四国领导人在白宫举行会晤。由于两场会晤的时间“恰好”重叠,因此有不少美国媒体猜测,非洲日渐成为中美争相发挥影响力的“新战场”。
  美国媒体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江佳士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称,中非贸易在过去10年增速显着,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飙升至2012年的164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海外贸易总额比重从2000年的3.54%上升至2012年的14.2%。
  因此,发展势头迅猛的中非贸易引发了美国政客的高度关注。此前,美国参议员克里斯·库恩斯的办公室曾发表一份报告称,美国在非洲正在节节败退,并拱手将经济机会让给“竞争者”中国。而克里在时任参议员时也警告道“非洲到处是中国”,美国必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江佳士指出,克里所谓的“竞争”并非是冷战时期的对抗,而是从美国企业对非投资的角度出发,是一场旨在赢得商业合同、增加就业机遇的经济博弈。但是,江佳士也质疑了美国参与这场“博弈”的必要性。
  在江佳士看来,中国对非贸易遵循进口原材料与矿产资源、出口制成品和加工产品的模式。在中国对非出口产品中,机械、丝织品、交通工具、塑料制品以及鞋类占据主要部分。“有趣的是,美国从中国市场进口的产品与非洲从中国市场进口的产品结构类似,”江佳士谈道,“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材料,然后利用原材料生产商品,再销往全球各地。美国就是中国的主要买家之一。”
  因此,在这样一条贸易产业链上,美国受益颇多。从消费市场来看,美国与非洲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同质性强。因此,坐享价廉物美的商品对美国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同时,鉴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比较优势,两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各司其职,再加上美国国内的制造业难以与中国匹敌,因此,从经济学视角来说,江佳士认为,美国没有理由与中国在非洲“争宠”。
  投资机遇促中美共赢
  在此次金砖国家南非峰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关于5个金砖国家的投资报告。报告称,从存量和流量两方面来看,金砖国家都已跻身对非洲外国直接投资(FDI)国家前列。
  谈及中非贸易的未来,江佳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相较于美国,以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是中国在非洲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博弈者。不过,“这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良性的竞争。对非洲人而言,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个好现象。对中国而言,不仅能有助于中国提高投资效率,而且能改善产品的质量。”江佳士谈道。
  尽管,江佳士认为中国对非的贸易模式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江佳士也指出了美中两国将来可在医疗、教育、基建等领域展开积极合作,为促进非洲未来的发展转型献计献策。
  纵观中非贸易过去十多年的表现,在感叹贸易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江佳士也指出,对中国而言,与非洲的贸易总量还是微不足道,毕竟中国主要的海外市场并不是在非洲。“从宏观来看,中非贸易结构是平衡的,但在微观层面上,中非贸易结构又是失衡的,”对此,江佳士解释道,“资源大国在中非贸易中享有盈余,而那些缺乏资源的非洲国家面对的只有贸易赤字。”
  江佳士强调,中非贸易在迅速发展之余不能忽视其所带来的“外部性”效益。主要体现在非洲社会底层民众对中国不满的呼声日益强烈。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与非洲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相似,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所以这一群体对未来倍感担忧。而这种不满的情绪会逐渐蔓延至社会中上层,甚至成为政客投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