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3-4-3 10:5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编者按

    3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确定为2013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8日,张高丽副总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增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要“认真研究公平竞争规则,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发各类企业和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基层排忧解难。
    历史和现实表明,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不仅是综合国力和强基固本的可靠保障,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动力所在。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部分资金从实业转向投机市场等严峻挑战。因此,如何从体制和政策层面切实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关系到2013年经济工作的良好开局,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民建中央把相关问题列为调研重点并成立专题组,以深入走访和召集座谈等方式,形成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专项建议报告,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先生。

    本报记者 高峰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马主席,民建中央去年成立的“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调研组,您任组长,请您先介绍一下调研的情况。
    马培华: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出现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从实业转向投机市场的现象,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对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稳定和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2012年,民建中央把“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列为重点专题,我带队先后赴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和温州等地展开调研,与当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座谈。同时先后召集广东、北京、江苏、陕西等七省市相关专家座谈交流。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去年底形成了《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中国经济时报:通过调研,您觉得发展实体经济,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是什么?
    马培华: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体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被调研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用地荒、用电荒、用钱荒、用水荒和用煤荒,要素市场全面紧张;企业成本大幅攀升;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企业家信心不足;投资和贸易增幅下降等问题。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从体制层面解决金融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您觉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马培华:2011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定向宽松金融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等,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从长远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仅靠出台一些应急性的政策措施远远不够,还有待于切实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从体制层面上进一步解决金融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首先,法规体系有待健全。随着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的大量设立和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现行法律法规已落后于金融实践,出现许多法律和政策空白,无法对相关金融行为提供相应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法律保障。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金融改革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其次,金融改革有待深化。由于金融垄断、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迟缓,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更多地表现为卖方市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高低,更多的是由银行说了算,企业没有话语权。旺盛金融需求与卖方资本市场的矛盾,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据中国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典型调查分析,在资本卖方市场条件下,目前企业融资成本结构已极不合理:企业在贷款时不仅要承担贷款合同中写明的名义贷款利率,而且要以货币形式支付各种不菲的贷款费用,同时还要通过支付贷款贴息、存贷挂钩等方式满足银行的存款回报要求。这种不合理的融资成本结构,在增加银行利润收益的同时,却大大抬升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第三,金融创新有待引导。金融业片面追求以规模、机构、利润等为核心指标的自我创新发展,背离了实体经济发展客观需求,出现了所谓“转型就收费,贷款就搭售(理财产品)”、“一切向钱看”的现象。一些名为创新实为创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剥夺了实体经济的利润和效应并转移到金融本体,非但没有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效益,反而加大了企业负担、损害了企业利益,严重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第四,组织体系有待完善。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的规模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严重失衡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还比较缺乏。一般而言,大银行出于市场定位和信息对称等方面的考虑,更注重信贷集中,比较偏好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贷款,而很难向小企业和农村发放贷款。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各地陆续设立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这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存在。
    第五,体制外金融有待规范。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制内金融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中小企业融通资本积极面更大,能够更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对民间借贷应做好引导和规范。
    最后,小型金融机构有待扶持。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为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小型金融机构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一些现行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小型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小型金融机构稳定的后续资金来源渠道,促其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金融改革创新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您能不能具体谈一谈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马培华:我们认为需重点把握和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
    ——必须牢牢把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大方向。一是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关系。应坚决摈弃一切脱离实体经济要求、损害实体经济利益、片面追求金融自身发展的错误经营理念和做法。二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建设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促进实体经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科学发展。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加大金融机构整合力度,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网点调整和渠道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快捷度。四是规范收费。五是建立面向实体经济的科学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
    ——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一是加强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金融平稳运行,防止信贷和货币政策大起大落、资金供求失衡和流动性变化无常冲击和影响实体经济。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防范利率长期“双轨”和“倒挂”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脱媒”现象的大量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汇率水平的调整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四是实施差异化的金融和监管政策。促使各金融机构有保有压,倾斜资源。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大力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一是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让民间资本在阳光下规范运作。二是减少金融管制。进一步开放股票和债券一级市场。三是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国有主导,大、中、小共生”的改革思路,以民营小型金融机构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四是开拓创新。认真借鉴国外一些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组建我国政策性的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五是大力发展金融中介组织,为民间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对接搭建平台,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
    ——切实加强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相关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提供法律依据,规范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退出机制,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建议在温州试点的基础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一至二个省区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