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又临通胀压力

发布时间:2013-4-2 14:27:00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字体:
04月01日 与历史数据比较,当前的通胀率并不高。但是,通胀的潜在压力很大,在不久以后的某个时点,甚至受某些特殊事件刺激,潜在的通胀或可在短期内转化成显性通胀

    过去几个月,宏观经济趋冷是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一直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力斯之剑。2013年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2%,环比提高达1.1个百分点。
  与历史数据比较,当前的通胀率并不高。但是,通胀的潜在压力很大,在不久以后的某个时点,甚至受某些特殊事件刺激,潜在的通胀或可在短期内转化成显性通胀。
  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滞后2年左右,按照中国宏观经济的规律,在经济下滑时期可能会延长至4年左右。从2008年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在反金融危机的政策布局下,货币当局释放了大量流动性。
  从数据上看,到2012年底,流通中的货币量已约为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
  在防止经济下行的背景下,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度扩大社会资金总规模,这实际给出了2013年银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因此,从时间节点来看,通胀压力或可随时“变现”,需要高度警惕。
  2013年的通胀压力,还不可忽视国际输入的特点,进口成本不断提高而带来的通胀压力将更为明显。
  笔者曾经做过测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1元,国内市场的大豆价格将上涨0.83元;而国内市场大豆涨1元,菜篮子中的肉禽蛋将上涨0.62元,这就推动了国内价格。
  菜篮子消费上升的话,预示着全社会各行各业劳动力要上涨,这就转化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流动性要找出路。目前,对人民币未来走势的主流预期仍是稳步升值。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在2013年可能仍然较为突出,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面临潜在压力的大背景,是经济仍处在下行周期。因此,宏观调控可能将再度陷入两难的尴尬。
  根据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宏观调控基调仍然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过去几年,宏观调控的基调无论如何措辞,但在“积极”还是“稳健”的抉择上,总是根据经济现实,相机而动。2013年这一宏调基调,同样意在为日后政策留出较大空间。
  之所以这么做,存在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当前在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之间要做出判断,是很困难的。两方面风险并存,却又不断变化,难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哪个风险将更为严峻,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可减少政策风险。
  即使仅就控制通胀而言,由于导致通胀的因素复杂,单向政策也容易造成失调的结果。有研究显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胀压力,其中有50%以上来自货币增发带来的需求拉动,有40%以上的因素来自于成本推动。麻烦的是,抑制需求拉动的通胀,需要紧缩银根,而对付成本推动的通胀,收紧银根会推高实际利率,反而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第二,任何政策背后,都存在利益关系的博弈。一般来说,中央有关部门的政策更倾向于反通胀,而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防经济下滑。因为通货膨胀控制不住、物价高涨,中央政府承担的责任更多,但经济不景气则更加冲击地方政府利益。不同的利益导向,都会在宏观调控中有所反应。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要真正解决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的双重难题,不能仅靠宏观调控,必须依靠经济结构的调整。
  然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取决于长官的意志,而是取决于经济竞争中效率的比对。结构升级是效率提升的函数,效率提升的关键正在于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最根本的保障是什么?笔者认为在于制度创新,制度重于技术。必须要有一种鼓励竞争的制度,推动技术创新,保证政府、企业、个人都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建立这种制度的障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土地、资本、技术和专利、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需积极推进,其市场流动将促使人们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下自发创新。
  其二,过去34年的改革开放,重在扩大市场空间和规模,未来的困难是如何提高市场化质量,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包括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法治制度、道德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