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网购十大陷阱出炉 看看你是否曾遭遇过

发布时间:2013-3-13 9:40:00 来源:重庆商报 【字体:
  商报记者 李阳
  重庆商报讯 随着3·15的临近,电商投诉再次成为热点话题。11日,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该中心通过在线递交、电话等多种形式接到的电商投诉93600起,经分析发现,十大网购陷阱最蒙人。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姚建芳提供了应对之策。
  陷阱1
  暗藏霸王条款
  大多数商家要求消费者必须注册,并同意其默认的交易协议后方可成为网站会员。但是在这些大多数网友不会仔细读的合同中,商家隐藏了一些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以此减免商家义务。
  【应对】对消费者而言,诸如“只换不退”等霸王条款显然有失公平。遭遇类似纠纷,消费者可直接向消协投诉,或通过诉讼确认合同条款无效。
  陷阱2
  夸大宣传效果
  为增加宣传效果,一些商家会选择性地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这些描述往往是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最看重的参考依据,并因此产生误导。
  【应对】选择口碑较好、信誉度较高的大型商城平台;下单前仔细询问细节问题,把网站宣传、介绍产品的广告词复制到聊天内容中,以此来固定证据。切记不能只注重商家标注的红字及粗体字简介。
  陷阱3
  双重标价存误导
  许多电商企业除在销售页面设置商品售价外,大多还会另行标注一个“昂贵”的“原价”或“市场价”,以激发网购者消费欲望,但原价或市场价往往虚高。
  【应对】不要简单听信卖家单方面给出的所谓“市场价”,应结合商品评论、实体商城、品牌官网以及其它电商平台的同款和同类商品进行综合考量。
  陷阱4
  有特价却无库存
  部分电商在促销时为吸引人气往往以“特价”揽客,之后又以“供应商缺货”或“销量上升太快、库存预警未能跟上”等理由取消订单。
  【应对】促销期间订单量剧增,一旦库存紧张时,电商企业需及时提示,并关闭销售已空的商品促销信息。消费者则需保留下单页面截图,一旦发生订单被取消情况,要及时发起维权。
  陷阱5
  小商品反而昂贵
  部分电商企业在定价时往往会将热门数码、大型家电等用户价格敏感度高、比价意识强的商品拿来打价格战,但汽车配饰等小商品却少有折扣,其“促销价”往往高于实体商铺的普通零售价。
  【应对】网购非热门商品时,最好多浏览几个同类型电商网站或使用比较购物软件进行权衡。
  陷阱6
  入驻商铺不保真
  一些电商平台除自身推广销售外,还会附带有部分品牌或商户自营的“入驻商户平台”,但电商审核入驻店铺时只按入库流程进行经营资质的审核,而自营商户所出售的商品是否为正品或商户是否具有品牌授权则多数不会进行验证。
  【应对】不能因信赖网站而忽规了对入驻商家的警惕,对于一些品牌产品白菜价促销的“诱惑”要保持理性,提前向商家索要商品的资质认证。此外,还应索要购物发票,并咨询其售后服务是否有联保。
  陷阱7
  电子优惠券有玄机
  “看上去很美”的电子优惠券往往暗藏“玄机”,常见的是在使用时被限制范围,或者可抵值的商品价格虚高。
  【应对】理性消费,要提前了解电子优惠券在消费金额、产品类别、消费时限、使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同时,计算价格水分,考虑优惠券的实用性,以免被虚高的价格所欺骗。
  陷阱8
  虚假评价蒙人眼
  所谓“排行榜”、“热卖推荐”等营销方式,可能并非是按照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编排的,许多推荐商品或“热卖商品”中的评价或销售数量也可能是虚构的。
  【应对】网购应保持理性按需购买,对一些评论多留心眼。当发现评价只是给予好评而没有留言或留言属于对任何产品都适用的空话套话时,就应多掂量该评论的可信度了。
  陷阱9
  家电产品比价不易
  随着不同电商企业以及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间的价格战升级,多家电商纷纷开始在网上销售各自不同型号的“特供”家电,因为这些分化后的家电型号既不同于网络对手又不同于实体商铺,因此,消费者很难“货比三家”把握实际价格。
  【应对】消费者在选购比较时,不用太在意具体型号。一般来说,只要家电的品牌、主要功能及外观基本相同,仅在型号方面出现数字或字母上的细微差异,那就基本可以把类似的两款放在一起比较了。
  陷阱10
  数码产品或被翻新
  几乎所有的电商网站都打着“正品保障”的旗号承诺所售商品的质量,但翻新数码产品充斥着整个网上市场,消费者很可能遭遇“翻新机”的尴尬。
  【应对】尽量选择拥有良好售后保障的大型电商,掌握一些分辨翻新机的方法:比如在签收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所购数码产品是否存在缝隙较为明显或外壳漆面存在小颗粒的现象。
  看看这些团购投诉,别再上当了
  普通网络购物陷阱不少,团购网也因投诉多而备受诟病。11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团购时,七大投诉最为常见,要小心,别再上当了。
  投诉1
  信息泄露账户被盗
  2012年,互联网信息泄露严重。窝窝团、拉手网等国内大型团购网站用户账户被盗情况较为严重,用户在网站中未消费的资金被盗用。
  【应对】团购用户不要使用简单密码,要经常更换密码,切勿在电子账户中存入过多资金。
  投诉2
  团购发票一票难求
  团购发票索取难问题主要出现在餐饮团购中,餐饮团购优惠折扣较大,而团购网站并不提供发票,所以消费者只能到商家索取发票,但商家大多以团购价格太低,接近成本价为由,拒绝提供发票。
  【应对】购物索取发票是消费者的权益,如消费后商家拒开发票,消费者可向团购网站反映,要求其与商家沟通。
  投诉3
  过期退款不能支持
  团购中,往往有不少产品的退款服务设有种种限制条件,甚至有团购产品直言不支持退款。
  【应对】国家工商管理总局2012年3月12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团购经营活动管理的意见》,明确团购网站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销售团购商品或服务,不得设定过期未消费预付款不退或者限定款项只能退回网站账户等规定。
  投诉4
  低价团购陷阱重重
  不少消费者反映参加低价团购活动后迟迟未收到商品,或是参加团购后,网站却再也无法打开。
  【应对】消费者在选择团购网站时,一定要仔细查看网站版权信息和ICP备案,查实是否是正规网站。
  投诉5
  餐饮团购限制很多
  不少商家以团购价格低为由,降低服务水平。限制消费时间是最常用的手段,有些餐饮酒店限定团购券只有午餐和夜宵时间可用、节假日团购券失效、不兑现、不找零、不与店内其他优惠同时享用、不提供发票、必须提前预约、仅限大厅堂食、不打包等。
  【应对】消费者团购时要注意细节,提前预约,务必看清团购条款,事先了解商家的资质、信誉,并仔细核对团购餐饮的分量、规格,特别是要留意限制范围。
  投诉6
  加油卡团购别相信
  一些团购用户反映在团购网站上以8.97折的价格购得一张中石化的充值加油卡,本以为捡了个便宜,谁料却发现这家网站不仅客服电话无人接听,连卡也不见任何踪影,甚至连支付款项后的团购凭证都没有了。
  【应对】中国石化在其官网上的公告说明:中国石化没有与任何网站合作团购,也未授权系统外单位销售加油卡,中国石化自有 售卡充值网点是加油卡销售唯一正规渠道。
  投诉7
  资金链断裂拖欠货款
  一些团购网站因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拖欠商家货款,一些商家只好转嫁风险来减少损失,不再接受消费者购买的团购券,最后损失由消费者来买单。
  【应对】商家或可通过只将小部分货款支付给团购网的“小额团购”模式与团购网站合作。或者在团购网上采取定金模式,消费者花几元钱买到消费券之后,只是买到一个参与团购的权利,剩余的款项到进店消费后再跟商家结算。
  去年电商十大投诉事件
  抢票软件滋生陷阱上榜
  11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报告评出了电商十大投诉事件,互联网信息泄露波及电商行业、信用评价危机等榜上有名。
  案例1
  用户信息泄露
  2012年,窝窝团、1号店等数十家电商网站先后遭遇“盗号门”,被爆用户账户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用。
  为了规范电商行业,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案例2
  信用评价危机
  2012年,因为给卖家差评,武汉女大学生收到了一件寿衣;北京买家收到恐吓短信……而淘宝网也自2012年6月以来,频频接到卖家遭遇“恶意差评师”的投诉举报。
  为了打击“恶意差评师”,2012年11月29日,杭州市公安局和淘宝网联合宣布,经过跨省区联手侦查追捕,首例“恶意差评师”案的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并以涉嫌敲诈勒索罪被逮捕。
  案例3
  奢侈品陷售假风波
  2012年,一则“奢侈品电商走秀网被指售假,品牌女鞋实为假货”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最终,该消费者辗转向厂家求证得知,其在走秀网上所购女鞋根本就是假冒品。这个负面消息引发消费者对网购奢侈品的不信任感。
  案例4
  快递单号信息泄露
  2012年11月,“三通一达”等多家快递公司客户信息遭贩卖。快递单号的信息被大面积泄露,甚至衍生出多个专门交易快递单号信息的网站。
  为此,从2013年3月1日起,新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对快递业务的收寄、分拣、运输等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发生类似的纠纷将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赔偿。
  案例5
  价格战引发投诉潮
  2012年规模性的电商价格战不下10次。然而,价格虚标、下单无货、快递爆仓、系统瘫痪等乱象也随之出现。
  为了整治乱象,北京市工商局和电子商务协会旗下的44家电商企业,签署了《网络零售业提升客户服务倡议书》,要求电商企业举行大型促销不仅要向工商提请备案,还需有应急处理方案。
  案例6
  节能补贴问题凸显
  2012年6月开始,多家网上商城先后启动家电补贴政策,但与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并填写节能补贴申请单便可立即得到补贴的线下实体店不同,在网上主要遇到发票抬头不明晰、申请流程复杂、证件快递邮费自掏、款项到账时间长、退款强制消费等问题。
  案例7
  购物返利频现骗局
  2012年6月12日,浙江省金华市政府通报称,“万家贩物”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罪被立案查处;2012年12月18日,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太平洋直购网”涉嫌传销案。一度被视为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购物返利”,最终变异为新型的网络传销行为。
  案例8
  快递丢件索赔难
  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共受理快递业务有效申诉137351件,占全部有效申诉量的98.3%,比2011年增加87886件,增长177.7%。去年消费者申诉最多的问题仍然是延误、丢失短少、损毁,分别占46%、16%、6%,而去年因快递丢件、短少的申诉同比增长151.3%。
  案例9
  “1元促销”藏陷阱
  不少消费者在网购时都收到过1元促销的信息,但付款后被卖家告知“价格标错了”、“没货了”,让消费者申请退款。
  专家介绍,网购“1元促销”暗藏陷阱,部分卖家利用超低价虚假销售来虚增销量,造成热销假象,诱使消费者购买;部分卖家借此套取买家真实姓名、地址、手机号码、固定电话、支付宝邮箱、家庭住址或者单位地址等信息。
  案例10
  抢票软件滋生陷阱
  春运期间,12306成为全国最繁忙的网站,一天点击量数以亿计,购票难成为大众问题,“抢票软件”应运而生。
  但监测显示,多个抢票软件掺杂着不少病毒软件、钓鱼软件,用户非但买不到票,还可能会被骗走票款或泄露银行卡信息,因此一定要谨慎使用。
  市消委去年接到投诉1.9万余条 超6成为质量问题
  商报记者 薛哲
  重庆商报讯 临近“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再度成为焦点。昨日,来自市工商局的消息称,去年市消委共接到消费投诉1.9万余条,其中逾6成为质量投诉。
  去年,市消委共接消费投诉19598条,经市消委协商和处理,办理投诉18927条,解决率达96.5%。据介绍,在去年接到的消费投诉中,可分为五大类型: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价格、合同和售后服务,其中消费者投诉最多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占总投诉量的64%。
  经分析行业发现,重灾区集中在6大行业。6大行业中,针对家电和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诉量偏高,其次是3G网络和智能手机投诉,此外,服务行业和汽车消费投诉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在关于手机、汽车等产品的投诉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认为产品有质量问题,而经营者则认为是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对于产品是否符合其质量要求,因消费者和经营者所拥有的信息不同,因此,急需第三方鉴定机构来进行鉴定甑别。
  目前,市消委已成立了手机、汽车、家具等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
  据介绍,为了更高效的处理消费纠纷,市消委在年内还将成立多个专业委员会,为消费者提供公平公正的鉴定,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支招
  如何识别翻新车 记住这六点很有用
  商报记者 薛哲
  重庆商报讯 如何识别翻新车?昨日,市工商局副局长、市消委常务副会长陈文渝,市消委秘书长刘明生为市民支招。
  一看全车颜色是否一致,有无针孔、麻点、鼓泡、划痕等,尤其注意车身底部、顶部等不容易察觉的地方;二看车窗玻璃,如是原配车,其玻璃的下角有标记;三听销售人员介绍车辆保养和使用事项;四是检查合格证等证件,包括检查证件信息是否正确,是否有出厂合格证,车架号、发动机号等是否与合格证上的信息一致;五是检查发动机,先看出厂日期、引擎干净度,再检查机油的容量和清洁度,最后启动发动机,观察各种参数是否正常、是否与说明书上的一致;六是详细了解售后相关情况。
  商品房有保质期 房企承担告知义务
  商报记者 薛哲
  重庆商报讯 “尽管商品房保质期的规定已出台多年,但是,消费者对商品房保质期的知晓度并不高。”昨日,市消委秘书长刘明生说,这是因为不少开发商没有告知消费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刘明生表示,据建设部于2000年颁布的80号令《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基础设施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保修期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等保修期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的保修期为两个采暖期或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的保修期为2年。
  刘明生表示,房企有义务让消费者知晓现有商品房保修项目及保修时限。并且,房企应主动承担相关责任,不推诿、不扯皮。
  相关
  50名顾客调解员上岗 充当消费者“娘家人”
  商报记者 严薇
  重庆商报讯 消费者遇到消费纠纷,将有“娘家人”为你出面调解了!昨日,沃尔玛面向全市征集的50名“顾客调解员”正式上岗。这些“顾客调解员”将协同工商部门和消委调解消费纠纷,充当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