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内涵
——访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
■本报记者 王永群
2013年是十八大后的开局之年,基层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赴安徽省首个“全国百强县”肥西县,采访了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请他介绍肥西践行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陈晓波2001年到肥西挂职县委副书记,2004年11月任肥西县县长,2008年5月任肥西县委书记至今,应该说,他是肥西“十五”、“十一五”期间以及“十二五”初期快速发展的见证人。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在一些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肥西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比如,在发展县域工业上,肥西充分发挥省城郊县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既与省城工业相互依存、又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社会民生方面,2003年9月肥西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与工业一样可圈可点,走出了一条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当记者谈到“感觉肥西较几年前变化很大,县城变干净了,新修的马路多了”时,陈晓波告诉记者,“你看到的是肥西的‘面子’,重要的是,这几年肥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涵变了。”
肥西经济基本面的五个指标和五个结构
陈晓波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肥西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这个顺利如果用经济指标来表达的话,我认为有五个经济指标的增长比较关键。”这五个经济指标:一是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69亿元增长到2012年417.1亿元,年均增长近30%;二是财政收入从2005年7.26亿元增长到2012年45.1亿元,年均增长29.8%;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25.1亿元增长到2012年366.4亿元,年均增长46.7%;四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5年27.5亿元增长到2012年123.1亿元,年均增长23.9%;五是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快,2005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09元增至9920元,年均增长17.5%;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5220元增至43700元,年均增长16.3%。县域综合实力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两名,并连续3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
“各地都要求淡化GDP,我们为何还要看这几个指标?”陈晓波说,这是在自我考核、自我加压,因为这五个经济指标是一种财富型的指标,跟进出口、工业、农业等生产性指标不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是总的财富收入,财政收入是属于政府的收入,银行储蓄代表了老百姓的积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年度直接收入,投资则是财富积累的再运用。
另外,陈晓波认为,还有五个结构性指标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县域发展的趋势: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5年,肥西县的一产比重高达22%,到2012年已经调整到12.1%,估计到“十二五”末,可降到10%以内;第二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44%提升到2012年的68.1%,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结构。
第二,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非公经济占比从2005年的58.5%提高到74%,增长15.5个百分点,说明现在是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
第三,产品技术结构加快升级。2012年,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4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3%;专利授权1370件,居全省前列。目前,肥西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以后,县域经济竞争力也随之增强了。
第四,金融贷款结构得到调整。从贷款类型看,2011年全县个人消费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30.5%,固定资产投资贷款20.5%,其它贷款占49%。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2%,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5个百分点,表明县域活力在不断增强。
第五,城乡结构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53.2%,较2005年提高19.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25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净增城镇人口约2.9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迅速反超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以前两个农村人口一个城镇人口,现在则是一比一;以前一个人反哺两个人,现在是一个人反哺一个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自然更大了。
陈晓波说,五个经济效益型指标的不断提高,五个结构型指标的相应改善,才是肥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内涵。你们看到的楼多了、路灯亮了,县城和农村面貌改善了,这是“面子”,但“里子”是反映内涵的五个经济指标和五个结构指标不断趋良、趋优。
注重“三化”同步推进是肥西加快发展的根本路径
肥西这些年的持续较快发展,陈晓波认为动力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家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中央、省、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带动;二是省城合肥发展的溢出效应。
这两个动力,正是肥西发展的两大机遇。当然,前一个机遇安徽众多县(市)都有,但省城合肥的溢出效应对肥西是更为直接、更加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合肥的大发展,就没有肥西今天的发展。
更进一步了解肥西的经济发展,有三个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发展路径;二是城市化进程与城镇化发展模式;三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这两个“轮子”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对县域来说,其又与农业现代化休戚与共,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概念,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单纯经济指标,但农业现代化是复合型指标,简而言之,是“三农”问题。在肥西,“三化”进程基本差距不大。
先说工业,陈晓波介绍,肥西的工业化大体上是按照“1+4+1”的产业结构来推动的,总体思路是用投资增量来做大、做强六大工业板块。
第一个“1”,陈晓波说,这个“1”是肥西工业的基础,也就是汽车产业。肥西是省会城市近郊县,没有矿产资源,不能像资源型县那样发展,只能依靠近城优势。1991年,桃花工业园起步建设,2003年,江淮汽车集团在桃花工业园兴建汽车产业基地,肥西的“第一桶金”是江淮瑞风,最高时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60%,到2012年来自江汽集团的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比重已下降到20%多一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江淮汽车,就没有后续的配套产业,肥西的工业也就不可能是现在的情况。同时,江淮汽车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引进这家企业让肥西悟出了很多发展思路,江淮汽车引进落地时,相关配套产业都不在肥西。“一车再大也大不过一个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汽车也跑不远”,在当时一些地方尚未完全意识到产业链的重要性的时候,肥西发现并及早改变了招商引资策略,从引进一家企业向培育一个产业转变。
所谓的“4”,指“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家用电器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化工塑胶产业。在四大产业发展上,肥西坚持“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围绕江汽、格力、安利等大集团、大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并逐步完善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因为我们不能“紧抱着一棵大树不放”,必须不断引进新企业,培育新产业,研发新产品,使工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最后一个“1”,是指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俗称的都市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深知,肥西毕竟是中西部的县域,有大量的老百姓要就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同时,肥西特色农产品丰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从近年的发展实际情况看,与“十一五”初期比较,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数量增加39个,产值增长32倍,增速高于其它产业,201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5.9%,印证了我们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的思路和措施是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没有污染,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广泛增加就业,市场有巨大需求,是永远应该发展的。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产业发展如何,关键看你怎么培育。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平台。肥西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已有20余年历史,1991年我们通过自主开发,在全省率先创建第一个县办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2006年和2008年,通过合作开发,分别与合肥高新区共建柏堰科技园,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新港工业园。目前,全县形成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两个县区合作园区为两翼、新型工业示范园为拓展、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大平台,顺利实现从“一园擎天”向“多园共兴”的战略性转变。“十二五”时期,我们着力推进“四园(桃花、新型、柏堰、新港)四镇(桃花镇、上派镇、紫蓬镇、小庙镇)千亿元大桃花”工业板块建设,预计2013年规上工业产值可突破1000亿元,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实践中,我们除了抓好合作园区建设发展之外,还主动与合肥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和标准对接、看齐,对全县所有入园企业按照一个标准管理、服务,对所有新引进企业按照“一把尺子”来量。因此,肥西工业发展不仅后劲大,而且园区的质量和档次也较高,这是肥西县域工业与其它地方的不同之处。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86家,其中柏堰科技园31家、新港工业园3家,2012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95.4亿元。透过数字背后,反映出肥西工业的大发展既得益于合肥的带动,但更得益于自身的努力,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陈晓波说,城镇化进程与四件事有关:一是城镇化进程的模式;二是城镇化要解决交通等问题;三是城镇化要建设好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各种市政基础设施;四是城镇化要解决好产业发展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商业等第三产业。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城镇化进程就会比较健康。
从模式来说,陈晓波认为,肥西城镇化走的是省会大都市连绵带的路子。操作中,采取基础设施先行,因而比较顺利。因为是近郊县,合肥市区到肥西县城仅10多分钟车程,相当于合肥市一个区,其城镇化就是坚持与合肥市规划建设无缝对接,包括园区在内的产业新城、中心镇、特色小集镇或新型农村社区,加上县城,四个层面叠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带动链,带动全县农村城镇化,同时这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一个和谐链。形成大合肥连绵带后,不仅满足合肥城市人口扩容的生活需要,而且县域的城镇化也发展了。截至2011年年底,肥西城镇化率达53.2%,超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为何会这么高,陈晓波坦承,完全得益于省会城市的带动效应。
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肥西老百姓都希望上楼,喜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因为,一是省会合肥大发展了,老百姓很轻松地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土地流转每亩收益较高,小规模种地不划算;三是很多老百姓身兼三职业,农忙时从事田间管理,农闲时到企业打工,节假日自己当老板搞点农家乐,收入大幅提高,老百姓不再单纯依赖土地,进城意愿增强。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加快了,整个区域的总体发展也会加快,肥西现代农业发展就是例证。
陈晓波说,肥西现代农业立足城郊优势,已经形成苗木花卉、畜禽养殖、花生、蚕桑、菜瓜果、水产等六大特色产业,这六大特色产业有三个特点:
一是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比如苗木花卉,以前土地流转不足,家家户户都种,全县种植规模是上来了。但因为一片一片很零碎,标准化跟不上,发展很难有大的突破。近几年,我们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全县苗木花卉产业不仅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产品档次明显提升。
二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目前全县已认证的农产品达107个,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7个,生猪、蔬菜、特色水产品、优质蚕茧产量均居安徽省前列。
三是推进农业组织化、市场化。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46个,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9家,建立完善农资连锁供应、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联合作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连续十年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苗木交易大会,每年均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全国性的农业展会。
四是加大庄园经济培育力度。坚持“接二连三”,积极拓展农业的观光、科技、体验、生态等功能,已认定现代农业示范庄园35家,建成省、市星级“农家乐”53家,荣获“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以金融来转动,不能单靠财政来支撑
陈晓波特别强调县域金融的重要性,他说,经济发展没有钱不行,为充实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厚度,我们多管齐下,一是向上争取资金,2004年我任代县长的第三天就到北京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入的主渠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累发展资金。2005年以来,累计到位资金917亿元。三是构建投入新机制和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模式,坚持“各炒一个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近五年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2亿元;在安徽省率先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县投融资中心、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再有就是积极策划发行债券来融资,2012年,在全省县级首家成功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这8亿元债券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很不容易,从2008年开始谋划,到去年资金到位,整整用了四年时间,最后,多少钱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拓宽了融资思路,改变了发展观念。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和保障民生主要靠公共财政支撑。肥西近年来财力的迅速增长,使政府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按照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小康模范县”的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32亿元,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居民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全面建立。同时,我们扎实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但是,纵使财政增速再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完全靠财政支撑。陈晓波说,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地区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保障,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县域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让金融业发展,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就要有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资本是逐利的,好的投资环境能使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能使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成为可能。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没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的投入产出率就难以提高,仅靠投资的量来扩充,效益也不会好,这个地方就无法加快发展。
2006年以来,肥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5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这些钱单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肥西金融服务业发展很快,信贷结构不断改善,加上财政增收较快,这三个利好因素综合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财政、金融和资本运营保障,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内涵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本报记者 王永群
2013年是十八大后的开局之年,基层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赴安徽省首个“全国百强县”肥西县,采访了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请他介绍肥西践行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陈晓波2001年到肥西挂职县委副书记,2004年11月任肥西县县长,2008年5月任肥西县委书记至今,应该说,他是肥西“十五”、“十一五”期间以及“十二五”初期快速发展的见证人。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在一些事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肥西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比如,在发展县域工业上,肥西充分发挥省城郊县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既与省城工业相互依存、又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社会民生方面,2003年9月肥西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与工业一样可圈可点,走出了一条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当记者谈到“感觉肥西较几年前变化很大,县城变干净了,新修的马路多了”时,陈晓波告诉记者,“你看到的是肥西的‘面子’,重要的是,这几年肥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涵变了。”
肥西经济基本面的五个指标和五个结构
陈晓波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肥西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这个顺利如果用经济指标来表达的话,我认为有五个经济指标的增长比较关键。”这五个经济指标:一是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69亿元增长到2012年417.1亿元,年均增长近30%;二是财政收入从2005年7.26亿元增长到2012年45.1亿元,年均增长29.8%;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25.1亿元增长到2012年366.4亿元,年均增长46.7%;四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5年27.5亿元增长到2012年123.1亿元,年均增长23.9%;五是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也比较快,2005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09元增至9920元,年均增长17.5%;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5220元增至43700元,年均增长16.3%。县域综合实力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两名,并连续3年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
“各地都要求淡化GDP,我们为何还要看这几个指标?”陈晓波说,这是在自我考核、自我加压,因为这五个经济指标是一种财富型的指标,跟进出口、工业、农业等生产性指标不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是总的财富收入,财政收入是属于政府的收入,银行储蓄代表了老百姓的积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年度直接收入,投资则是财富积累的再运用。
另外,陈晓波认为,还有五个结构性指标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县域发展的趋势: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5年,肥西县的一产比重高达22%,到2012年已经调整到12.1%,估计到“十二五”末,可降到10%以内;第二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44%提升到2012年的68.1%,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结构。
第二,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非公经济占比从2005年的58.5%提高到74%,增长15.5个百分点,说明现在是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
第三,产品技术结构加快升级。2012年,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4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3%;专利授权1370件,居全省前列。目前,肥西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以后,县域经济竞争力也随之增强了。
第四,金融贷款结构得到调整。从贷款类型看,2011年全县个人消费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30.5%,固定资产投资贷款20.5%,其它贷款占49%。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2%,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5个百分点,表明县域活力在不断增强。
第五,城乡结构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年底,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53.2%,较2005年提高19.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25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净增城镇人口约2.9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迅速反超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以前两个农村人口一个城镇人口,现在则是一比一;以前一个人反哺两个人,现在是一个人反哺一个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自然更大了。
陈晓波说,五个经济效益型指标的不断提高,五个结构型指标的相应改善,才是肥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内涵。你们看到的楼多了、路灯亮了,县城和农村面貌改善了,这是“面子”,但“里子”是反映内涵的五个经济指标和五个结构指标不断趋良、趋优。
注重“三化”同步推进是肥西加快发展的根本路径
肥西这些年的持续较快发展,陈晓波认为动力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家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中央、省、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带动;二是省城合肥发展的溢出效应。
这两个动力,正是肥西发展的两大机遇。当然,前一个机遇安徽众多县(市)都有,但省城合肥的溢出效应对肥西是更为直接、更加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合肥的大发展,就没有肥西今天的发展。
更进一步了解肥西的经济发展,有三个情况值得关注:一是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发展路径;二是城市化进程与城镇化发展模式;三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这两个“轮子”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对县域来说,其又与农业现代化休戚与共,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概念,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单纯经济指标,但农业现代化是复合型指标,简而言之,是“三农”问题。在肥西,“三化”进程基本差距不大。
先说工业,陈晓波介绍,肥西的工业化大体上是按照“1+4+1”的产业结构来推动的,总体思路是用投资增量来做大、做强六大工业板块。
第一个“1”,陈晓波说,这个“1”是肥西工业的基础,也就是汽车产业。肥西是省会城市近郊县,没有矿产资源,不能像资源型县那样发展,只能依靠近城优势。1991年,桃花工业园起步建设,2003年,江淮汽车集团在桃花工业园兴建汽车产业基地,肥西的“第一桶金”是江淮瑞风,最高时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60%,到2012年来自江汽集团的税收占全县税收总额比重已下降到20%多一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江淮汽车,就没有后续的配套产业,肥西的工业也就不可能是现在的情况。同时,江淮汽车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引进这家企业让肥西悟出了很多发展思路,江淮汽车引进落地时,相关配套产业都不在肥西。“一车再大也大不过一个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汽车也跑不远”,在当时一些地方尚未完全意识到产业链的重要性的时候,肥西发现并及早改变了招商引资策略,从引进一家企业向培育一个产业转变。
所谓的“4”,指“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家用电器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化工塑胶产业。在四大产业发展上,肥西坚持“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围绕江汽、格力、安利等大集团、大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并逐步完善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因为我们不能“紧抱着一棵大树不放”,必须不断引进新企业,培育新产业,研发新产品,使工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最后一个“1”,是指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就是俗称的都市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深知,肥西毕竟是中西部的县域,有大量的老百姓要就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同时,肥西特色农产品丰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从近年的发展实际情况看,与“十一五”初期比较,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规上企业数量增加39个,产值增长32倍,增速高于其它产业,201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5.9%,印证了我们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的思路和措施是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没有污染,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广泛增加就业,市场有巨大需求,是永远应该发展的。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产业发展如何,关键看你怎么培育。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平台。肥西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已有20余年历史,1991年我们通过自主开发,在全省率先创建第一个县办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2006年和2008年,通过合作开发,分别与合肥高新区共建柏堰科技园,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新港工业园。目前,全县形成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两个县区合作园区为两翼、新型工业示范园为拓展、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大平台,顺利实现从“一园擎天”向“多园共兴”的战略性转变。“十二五”时期,我们着力推进“四园(桃花、新型、柏堰、新港)四镇(桃花镇、上派镇、紫蓬镇、小庙镇)千亿元大桃花”工业板块建设,预计2013年规上工业产值可突破1000亿元,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实践中,我们除了抓好合作园区建设发展之外,还主动与合肥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和标准对接、看齐,对全县所有入园企业按照一个标准管理、服务,对所有新引进企业按照“一把尺子”来量。因此,肥西工业发展不仅后劲大,而且园区的质量和档次也较高,这是肥西县域工业与其它地方的不同之处。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86家,其中柏堰科技园31家、新港工业园3家,2012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95.4亿元。透过数字背后,反映出肥西工业的大发展既得益于合肥的带动,但更得益于自身的努力,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陈晓波说,城镇化进程与四件事有关:一是城镇化进程的模式;二是城镇化要解决交通等问题;三是城镇化要建设好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各种市政基础设施;四是城镇化要解决好产业发展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商业等第三产业。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城镇化进程就会比较健康。
从模式来说,陈晓波认为,肥西城镇化走的是省会大都市连绵带的路子。操作中,采取基础设施先行,因而比较顺利。因为是近郊县,合肥市区到肥西县城仅10多分钟车程,相当于合肥市一个区,其城镇化就是坚持与合肥市规划建设无缝对接,包括园区在内的产业新城、中心镇、特色小集镇或新型农村社区,加上县城,四个层面叠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带动链,带动全县农村城镇化,同时这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一个和谐链。形成大合肥连绵带后,不仅满足合肥城市人口扩容的生活需要,而且县域的城镇化也发展了。截至2011年年底,肥西城镇化率达53.2%,超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为何会这么高,陈晓波坦承,完全得益于省会城市的带动效应。
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肥西老百姓都希望上楼,喜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因为,一是省会合肥大发展了,老百姓很轻松地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土地流转每亩收益较高,小规模种地不划算;三是很多老百姓身兼三职业,农忙时从事田间管理,农闲时到企业打工,节假日自己当老板搞点农家乐,收入大幅提高,老百姓不再单纯依赖土地,进城意愿增强。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加快了,整个区域的总体发展也会加快,肥西现代农业发展就是例证。
陈晓波说,肥西现代农业立足城郊优势,已经形成苗木花卉、畜禽养殖、花生、蚕桑、菜瓜果、水产等六大特色产业,这六大特色产业有三个特点:
一是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比如苗木花卉,以前土地流转不足,家家户户都种,全县种植规模是上来了。但因为一片一片很零碎,标准化跟不上,发展很难有大的突破。近几年,我们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全县苗木花卉产业不仅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产品档次明显提升。
二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目前全县已认证的农产品达107个,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7个,生猪、蔬菜、特色水产品、优质蚕茧产量均居安徽省前列。
三是推进农业组织化、市场化。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46个,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9家,建立完善农资连锁供应、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联合作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连续十年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苗木交易大会,每年均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全国性的农业展会。
四是加大庄园经济培育力度。坚持“接二连三”,积极拓展农业的观光、科技、体验、生态等功能,已认定现代农业示范庄园35家,建成省、市星级“农家乐”53家,荣获“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以金融来转动,不能单靠财政来支撑
陈晓波特别强调县域金融的重要性,他说,经济发展没有钱不行,为充实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厚度,我们多管齐下,一是向上争取资金,2004年我任代县长的第三天就到北京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入的主渠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累发展资金。2005年以来,累计到位资金917亿元。三是构建投入新机制和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模式,坚持“各炒一个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近五年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4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2亿元;在安徽省率先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县投融资中心、财政性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再有就是积极策划发行债券来融资,2012年,在全省县级首家成功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这8亿元债券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很不容易,从2008年开始谋划,到去年资金到位,整整用了四年时间,最后,多少钱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拓宽了融资思路,改变了发展观念。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和保障民生主要靠公共财政支撑。肥西近年来财力的迅速增长,使政府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按照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小康模范县”的目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32亿元,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居民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全面建立。同时,我们扎实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但是,纵使财政增速再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能完全靠财政支撑。陈晓波说,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地区市场经济良性循环的保障,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县域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让金融业发展,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就要有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资本是逐利的,好的投资环境能使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能使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成为可能。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没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的投入产出率就难以提高,仅靠投资的量来扩充,效益也不会好,这个地方就无法加快发展。
2006年以来,肥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5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这些钱单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肥西金融服务业发展很快,信贷结构不断改善,加上财政增收较快,这三个利好因素综合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财政、金融和资本运营保障,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内涵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标签:肥西经济
上一篇:挖掘发展潜力要利用 “后发优势”
下一篇:未来五年是转型升级的最后时机
·阶段性方向改变 午后三大看点2013.03.08
·收评医药股砸盘 缩量阴星暗示变盘在即2013.03.08
·主力资金净流入最多10股382013.03.08
·主力资金净流出最多10股382013.03.08
·主力资金净流入最多五大板块382013.03.08
·主力资金净流出最多五大板块38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