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钢贸商集体沦陷 银行谈“钢”色变

发布时间:2014-5-12 9:0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字体:

 

  在福建宁德的周宁县,从收破烂起家到亿万富豪,肖家守的奋斗和财富故事是一段佳话,如今却变成家乡父老的隐忧。担心并非多余,整个周宁县有8万人在上海从事钢贸行业,经过3年的洗盘后,如今几乎全部沦陷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14年将是钢贸风险大面积爆发的一年。钢贸类贷款的情况跟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其损失率非常高,若短期内全部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会急剧上升,对上市银行来说难以接受

  老程(化名)的桌子上放了两张名片:一张的抬头是上海某钢贸公司老总,一张却是他在老家开办不久的某贸易公司。

  “现在,我更愿意拿后面一张名片与客户交流。”老程一边吸烟,一边自嘲,“这样,还好跟别人交流一些。不过,前几年的时候,也许前面一张更好使。”

  老程来上海快十年了。作为一位中小钢贸商,他见证过“日子红火、养一帮人”的时候;也在机缘巧合下,通过炒钢材期货(非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品种)赚过一把;随后,为了拓展业务,他曾北上,到石家庄去看过钢材市场,但因“钢材质量不太行”,最后“还是决定在上海好好做”。

  过眼云烟。随着中国钢材价格2011年下半年到现在一直萎靡不振,加上福建宁德钢贸商这一群体遭到银行的普遍追债,老程没精力去看期货市场,也很难再把盘子做大,而是“彻底地深刻体验到了坚守和不得不谋出路”的滋味。为此,他才在老家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卖点杂货养家糊口”。

  老程的“坚守”和“转型”或许不是个案。日前,《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多位福建籍的钢贸商交流,发现他们普遍“叫苦”,也坦言“相比巅峰时,确实走了一大批人”。交流中,记者发现,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想“很快转型”,“思来想去之后,除了钢贸,自己真不会做什么”,因此,“行业回暖”成为他们惟一的期盼。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报》联系了上海多家银行的信贷部经理,他们坦言“现在是谈钢变色”,“除非总行同意,一般很少会有钢贸商获得贷款”。

  还有消息说,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有8万人在上海从事钢贸行业,“经过3年的洗盘后,如今几乎全部沦陷”。

  “虽然数目有些夸张,但短期内,包括上游在内,市场的风险还没有释放完。加上整个钢铁行业的低迷,宁德钢贸商群体的日子也许还是不怎么好过。”一位钢铁圈的资深人士5月7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但从流通领域这个环节看,钢贸商这个群体还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不能因为少数人将整个钢贸商,尤其是福建的钢贸商‘一棒子打死’。”

  曾“甜蜜过”

  对于在上海打拼、公司常需要钢材的王先生来说,松江钢材城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沿着漕宝路转到沪松公路,再到泗砖公路,就能看到地跨九亭镇和泗泾镇两镇的松江钢材城了。”王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王先生在闲聊中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巅峰时相比,松江钢材城的人气“大不如前”,也不像以往那样,“能约到一大堆人”出来喝茶或玩牌了。“有的是没心思,有的是离开这个圈子了。”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日前又一次来到松江钢材城。钢材城内,虽然大的龙门吊还在,常有进出的大卡车,钢材堆放得也很整齐,但离“市场活跃”这个标准,似乎还有些距离。不过,相比今年春节后首次来松江钢材城调查钢材城的实际负责人肖家守“资产遭查封”时相比,松江钢材市场还是有了些人气。

  “现在,真没有太多生意,我一天都接不到几通电话,也很少有人前来洽谈业务。”还没等记者发问,一位福建黄姓钢贸商感慨,“只要不欠债,我就觉得很不错了。”

  闲聊中,这位钢贸商感慨更多的还是“当年的辉煌”。“2004年,我就随着我周宁县的老乡来到了上海。当时,生意真的太好做了。”他说,“就拿含金量相对最低的螺纹钢来说,好的时候,我这边一吨能赚200元-300元,最少也有100元/吨。你可以推算,如果一家企业做得大、做得好,一年下来,收入并不比现在的普通白领低。”

  “这让我兴奋不已,觉得真的是选对了城市和做生意的方向。”上述黄姓钢贸商说。

  长三角某省的小型钢贸商负责人陈先生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2009年之前,钢贸商的日子普遍“红火”。“如果你有厂家的直接货源,且跟大钢厂关系不错,那么,你经营就不可能差,说不定还比同一水平线上的其他公司更好。”陈先生介绍,“从2004年开始,市场大量涌进了福建、浙江和江苏的钢贸商,有年轻的,也有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当时,至少他们都赚到了‘第一桶金’。”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确实甜蜜过。”陈先生有些落寞地说。

  事实上,以陈先生为例,过去十年,他不仅在自己的老家和爱人的老家添置了多处房产,还在上海买了别墅和公寓。借助当年钢贸商赚来的钱,陈先生一度曾涉及地下期货市场,以期“更进一步”。即使到现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还能吃些老本”。

  “2008年到2009年,那是闭着眼睛都能盈利的时代。”一位原先与沪上“钢贸大王”肖家守有直接信贷往来的某银行陆家嘴支行的信贷部经理略显夸张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那时候,大家下发信贷指标的时候,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钢贸。最巅峰时,某老板在我们支行甚至有7亿元的借贷额。”

  “不少人沦陷了”

  “但就目前看,曾经的辉煌一下子都破灭了。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市场还一片火热。但2011年,钢贸这个群体感觉突然就不受欢迎了。”上述黄姓钢贸商说,“另外,我所能告诉你的情况是,现在一吨螺纹钢,赚取的利润能有10元/吨-20元/吨就很不错了。如果市场行情不好,目前的微利可能会变成负利。”

  银行对市场的反馈可能更及时。一家上市银行的信贷经理给《国际金融报》记者提供了一则段子。这则段子称,银行行长的2014十不“贷”:“山西的煤矿江苏的光,上海的纸铜河北的钢;央行商票民企的仓,转口套利宁德的场;打折房贷昨日梦想,商业地产城市暮光。看来煤炭、光伏、铜融资、钢材、无担保票据、钢贸、商业地产和房贷已是夕阳产业,回避吧!”

  “行长都说回避钢贸商了,更不用说我们这个层级的员工了。”上述信贷经理5月7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去年,我们支行还专门成立了清收坏账的公司部。简而言之,就是手上有坏账的客户经理组成的部门。其中,他们有不少客户都是福建的钢贸商。”

  不止如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走访过上海大柏树地区的商铺和钢材市场。与2010年、2011年的入驻率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找钢贸商吗?也许,他们早就搬走了。”当记者以“找几年前的钢贸商朋友为由”试着与一位大柏树某大厦的保安聊天,他这样劝解记者。

  “如果你要找钢贸商的话,最靠谱的还是去松江那块。人多一点,这边(大柏树)的话,人似乎越来越少。”老程私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我有不少朋友是做钢材贸易生意的,现在,他们抱怨生活没以前风光。”一位厦门的石材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就连我们石材商、建材商,也受到了拖累。比如,350开头的身份证(福建)。在老家能迅速地办一张信用卡,但在上海,却会被迅速地拒之门外。”

  根据福建省一家在沪商会的保守估计,其“会员企业中因银行借贷倒闭的钢贸企业占到总体的80%,被起诉的钢贸商已超过10%”。

  坚守还是转型

  对于目前沪上钢贸商的情况,《国际金融报》此前多次做过分析。

  一方面,就这几年的情况看,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之中。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例,目前不足100点,并连创1994年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新低。

  另一方面,银行为了避免风险,对钢贸商进行了限贷。一位浙江某中小银行的贷款客户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钢贸行业本身近年来累积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得不限贷。

  前述信贷经理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了“谈钢色变”的观点,且“现在没人敢做这个业务”,“即使做了,也是白做”。

  此前为人诟病的是宁德的钢贸圈子中很普遍的“联保联贷”行为。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通过重复质押等手段,“杠杆”可以放得非常大。银行客户经理举例说,一家自身只有100万可抵押资产的企业,“通过联保联贷,却能获得1000万元的授信”。

  不过,多位钢铁业内人士在交流中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应将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放大为一个行业整体的行为,“这样对那些潜心经营的商户来说,并不完全公平”。

  然而,就目前看,不管争议如何、原因如何,对于钢贸商,尤其是福建钢贸商来说,现在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到底是坚守在这个行业还是转型,寻找其他出路。

  “坚守是亏,不坚守,又不知道怎么糊口。”上述黄姓钢贸商的观点是,抛开感情不说,“做了这么多年钢贸商,我不知道怎么转型,也不知道去做哪个行业”。

  在交流中,这成为不少仍在坚守的钢贸商的共识。陈先生也说,会坚持在这个行业里,“毕竟,自己对这个市场最熟悉”。

  老程的观点则很明确:晚转型不如早转型,现在“就要转型”。

  事实上,对于钢贸商的现状,业界同样有自己的建议。

  中国钢材网认为,传统的钢贸商,将加快向流通商、物流商转型,改变“一买一卖赚取差价”的“坐商”经营模式,提供差异化服务,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等方式的转变。“此外,如果有实力,钢贸商还可以尝试开发利用网上交易平台,推进集成运作,形成虚拟与实体‘无缝对接’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钢铁现货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钢材网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建议,钢贸商要向流通商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流通领域的升值空间和升值条件”。

  “当前,很多钢贸商把资源买回来再卖出去,赚取差价,实际上只利用了流通领域一个很小的环节,就是交易环节。流通全过程,其实是产品生产出来,通过交易、物流,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交易后的物流环节没有把握住,就赚不到钱。”蔡进说,“如果能将物品控制在手中,就可以进行加工等很多流通领域应该做的事情,为交易平台所用。”

  蔡进说,钢贸商、生产企业要转型为流通商,这是一个方向。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如果不适应,就会被淘汰。“也有些钢贸商做房地产,不做钢贸,这个不叫转型,叫转行。因此,钢贸商在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想真正发展,就要实现自身的转型,转型为流通商,承担起钢材产品的流通全过程管理。”蔡进建议。

  回暖逐步开始?

  不过,记者在进一步的交流和调查中发现,即使不转型或转行,部分钢贸商和圈内人士还是比较看好未来的情况。

  “经过3年洗盘,市场中的周宁钢贸商或只有两万人左右,商户也不及巅峰时一半多。能留下来的,并坚守到现在的,值得赞扬。”邱跃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而且,据我了解,就今年的情况看,相比于市场最低迷的时候,部分钢贸企业实际上已有微利,比2012年和2013年的情况好得多。”

  “未来,这群剩下的钢贸商总体还是有机会的。”邱跃成说,一方面,市场其实离不开钢贸商这个群体,比如,在流通环节中,钢厂不可能给所有的下游客户进行垫资,但钢贸商却能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关系,打通有关的环节;另一方面,经过银行的大规模“洗礼”,能留下的大部分钢贸商都不会再去试探性地使用“联保联贷”的做法,也相对会有更好的现金流,这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再者,由于现在市场的低迷,钢贸商不会再对赌市场的涨跌,钢厂也亟需将钢材产品销售出去,为此,他们现在对钢贸商的态度“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比如,即使市场下跌,会对钢贸商进行差价上的补贴。

  一位周姓钢贸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相比于2012年最低迷的时刻,市场钢贸商的积极性略有回暖。另外,就我周边的朋友看,虽然大家认同行业低迷的看法,但总体上,还是对今年的市场有一定的信心。”

  “大家认为,只有质量好,货有保障,还是会有机会的。”这位钢贸商说。

  但同样地,上述乐观的分析还是绕不开整个钢铁行业发展的大势。有人悲观地认为,只要钢材价格不起来,钢贸商就“不会好起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盛志诚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想要在2014年就摆脱钢贸群体微利或不盈利的情况还很难。

  “尽管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在化解产能过剩、提高环保标准等方面的决心,银行授信可能卡得不是那么死了,但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行情难言好转。”盛志诚当时举例称,以原材料看,国内唐山钢坯前阶段的价格为2700元/吨左右,与去年相比差不多,“但进口矿这一块,2013年,价格最低在100元/吨附近,而现在的矿价却是13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还是在吞噬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

  事实上,中钢协今年已多次预警,今年一季度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季度,“现在开始或真正进入冬天”。

  上述信贷部经理则认为,大家关注回暖,但“更应反思”。“具体反思什么?从银行的角度看,为什么当初这么多经理会趋之若鹜,积极寻找钢贸商贷款,全然不顾风险。虽然每次开会的时候,上层都会强调风险把控的问题。”这位经理说,“从钢贸商的角度看,未来是不是真的可以避免联保联贷情况的出现。毕竟,这事关一个行业、一个集体的信用。”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424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