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入遗”十年“申遗精神”助力城市巨变

发布时间:2014-5-7 8:24: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 【字体:
    走进集安这座小城,整洁宽阔的道路让人心情舒畅,全城统一的以高句丽传统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建筑整齐排列,还有潺潺流水在城市中心街区日夜流淌。在鸭绿江边、莲花公园旁,莲花造型的集安博物馆傲然挺立,市民在广场上翩翩起舞,游客沿着江岸缓缓踱步,享受着这里的舒适安闲。处处皆景,“吉林小江南”名不虚传。 
    这样的城市景象在十年前是谁也不敢想象的。那时的集安还是一座普通的小县城,城市普通、景色普通、市民生活也普通。然而,从“申遗”的那一刻起,集安人就已经与普通的过去划清了界限。 
    高句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申遗”工作从2002年正式运作,2003年集中进行环境整治和文物本体修缮,到2004年7月1日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只用了两年多。集安人在国家和吉林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时间极短,任务极重的情况下,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这项工程浩大、规模空前、协同作战的历史性任务。 
    2003年1月31日,世界遗产中心正式通知我国,《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文本被该中心确认受理,这标志着我国高句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启动。 
    当年3月,为了达到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集安市政府修改了原先制定的城市建设规划,把对高句丽遗迹的保护放到首位。当地43个政府部门带头,率先从市政府办公大楼中迁出,分散在招待所、教师进修学校等20多个场所办公,为“高句丽遗址公园”建设让路。 
    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市大规模的环境整饬和文物修护工作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1150户居民,51家机关、工厂、学校和商店,共计4145人,搬出了总面积达10 .89万平方米的一期环境整治区,为“国内城”古城墙腾出了保护空间。 
    为了保护文物,集安市要把主城区整体向东迁移,清迁高句丽古墓保护区内的1828座现代坟茔。不少当年参与的工作人员说,那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大局当前,集安人的大义令人感动。很快,1248座有主坟由农民主动迁出,390座无主坟在被拍照、编号后由民政部门搬迁。 
    集安高句丽遗迹的分布范围几乎与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生产或生活用地相迭合。拆迁和建设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参与当年申遗工作的原集安市政协主席韩瑞云说,当时不少干部一方面承受着任务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做好百姓的工作,左右为难,所有的委屈只能默默咽到肚子里。 
    回忆起当初申遗时的场面,原集安市政府顾问姜润东眼眶有些湿润。所有人没日没夜地奋战毫无怨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尽所能,那样的团结奋斗场面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只用了一个“百天会战”,数百名干部和数万名群众争分夺秒,倒排工期,所有“申遗”基础工作顺利完成,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4年7月1日下午,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到集安市,这里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载着扩音设备的宣传车驶上街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市区四面八方传来,欢庆的标语条从各个高楼窗口纷纷伸出。打伞上街庆祝的人越聚越多,市区主要街道上各色伞花在雨中绚丽绽放。 
    十年,那些庆祝“申遗”成功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百天会战”中所凝结成的“克难攻坚、团结奉献、务实创新、勤劳勇敢”的“申遗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干部群众的精神焕发、城乡建设发展显著提速、百姓素养普遍提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在这一精神的促动下,集安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 
    集安市委书记李东友说,想要实现既定规划目标,相关部门就必须像“申遗”时候一样,要有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要有不敷衍、不推诿、不随波逐流的使命感和担当,“大事不躲、小事不拖、难事敢上,”他说,“我们要像打过申遗硬仗的干部那样,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在“申遗精神”的感召下,集安的快速发展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歇。随着国家和吉林省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沿边开放、旅游产业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新政策,集安市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 
    2014年,集安迎来“入遗”十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集安人把如何迈上发展新台阶作为主要课题,计划实现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和旅游综合收入都同比增长20%以上。 
    “入遗”十年,随着集安“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名城兴市、文化塑市、依法治市”战略的实施,集安正致力于建设成为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和休闲养生宜居城市。一位市领导说:“申遗成功了,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留下‘申遗精神’这样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也将在集安人身上一辈一辈传扬下去,推动集安走向更好的未来。”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405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