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长三角惊现不良贷款近2千亿元 制造业成重灾区

发布时间:2014-5-6 7:52: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浏览: 【字体:

  长三角惊现不良贷款近2千亿元 制造业成重灾区长三角地区资金池不良贷款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www.p5w.netjsjquery-1.9.1.js charset=utf-8

  柏可林 摄

  小型民营企业、颇有见识的企业家以及活跃的民间融资网络一直都是长三角繁荣的原动力所在。但如今,这却有可能成为一个薄弱环节

  富庶的长三角,如今已然成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地。以国内各区域统计不良贷款的前六大中资银行而言,长三角占了这些银行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一

  轻浮之于生活,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生命难以承受之轻”。对于长三角地区的银行而言,犹如“蚀骨之痛”的信贷危机,如今同样是难以承受之重。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农行已明显感受到长江三角洲一带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钢贸企业。”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总监宋先平表示。

  某股份制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我们在长三角地区的一家分行,2013年实现的利润还不足年度规划利润的2%。”据该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该分行有规模较大的不良贷款需要冲抵,直接导致其所在银行全行年度实现利润低于计划。

  长三角地区涵盖了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以及浙江、江苏两个东部省份。2012年,该地区出口占到了中国总出口的1/2,吸引了57%的外商直接投资。

  曾几何时,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上个月,上海超日太阳能的公司债无法按期全额支付利息后,长三角因此有了中国国内债券违约首例的纪录。而在上周,浙江的华特斯聚合物科技公司破产重组已被法院受理,公司的私募债面临兑付危机。债务违约高企使得长三角地区俨然成为信贷风险之源,究竟风险因何引爆?又为银行业带来哪些反思?

  不良贷款占全国1/3

  富庶一如长三角地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昔日的经济动力源泉,如今正承受着巨额的不良贷款之“重”。

  据记者了解,除中行、交行、兴业及浦发4家银行未披露具体数据外,其他8家银行(工行、建行、农行、招行、中信、民生、平安、光大)的长三角地区(部分银行披露的华东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161.74亿元,而这8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3360.06亿元,也就是说不良贷款的1/3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假定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分布情况与这8家银行类似,以此估计,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可能接近2000亿元。”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告诉记者。

  而在银行的不良贷款报表中,某国有银行长三角地区分行给出的坏成绩最为“惊人”。数据显示,这家银行在长三角的五家一级分行的贷款及垫款余额在全行占比为20.74%,不良贷款却占了全行的48%。而在2012年,该比重只有44.15%。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去年在该区域累积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54.6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0%、占全行不良贷款比重为20.74%,而在今年这三个数据分别来了个“大跃进”,分别达到了225.68亿元、1.09%、24.09%。

  对一些经营策略相对激进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在长三角地区遇到的问题要更大。去年,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量中,有73%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西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贷款不良率从1.05%增至1.81%。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需求大,贷款多,坏账规模自然就大。但记者却从这一系列数据中发现,长三角地区的银行坏账比例与信贷比例并不同步。比如从某国有银行的数据看,该行在长三角的贷款只占全行1/5,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占了全行近一半。这又是为何?

  奚君羊向记者解释:“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银行坏账的比率很高,债务风险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长三角地区集中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受经济下滑不利影响最严重的,又恰恰主要是这些企业。受当前经济形势影响,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已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敏感行业也比较多,比如钢贸,钢贸交易的中心就在长三角一带。”

  此外,奚君羊表示,长三角地区高比率的房产贷、民间借贷也暗潮汹涌。“民间借贷的资金多多少少都会与银行的资金有瓜葛,其通过各种渠道,向银行进行资金的借贷。所以民间借贷出问题也会给长三角地区的银行坏账又添上一笔不小的新账。”

  制造业成“重灾区”

  从已经公布业绩的各家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以长三角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重灾区”,依旧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两大行业领域,尤其是钢贸。

  工商银行年报显示,在去年底该银行的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为732.53亿元的情况下,制造业不良率达到1.82%;而农业银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该行制造业不良贷款为393.16亿元,占不良贷款额比重的55%,不良率为2.86%。

  此外,制造业不良贷款在股份制银行也持续高企。以平安银行为例,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63%。与此同时,浦发银行称,2013年末该行制造业贷款3798.83亿元,占比21.50%,不良率为1.60%。

  “行业分布上,新增不良贷款应该比较集中于那些产能过剩行业(如煤炭、光伏),以及贷款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价值不稳定的行业(如贸易、零售等)。”国内一家大行信贷部负责人分析指出。

  在嘉兴经营皮革生意的王先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现在从事制造业的利润实在低得可怜。”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像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工资,一般年薪4万元左右,15名工人每年人力成本就要60万元左右。一些制造设备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除此之外,还要扣除场地租金,对于小型制造企业而言,一年租金至少十余万,银行贷款利息也有十余万,90万元被工资、折旧、租金、利息抵扣,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又在上涨,这样算下来基本没有利润可言。”

  同样“遇难”的还有苏浙不少地区县市。在京杭大运河的东岸仍屹立着一群白墙红瓦的传统房屋,而这条大运河连接苏州中心和一度繁荣兴旺的纺织中心吴江,这里一度到处是工厂和建筑工地。

  “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产品价格反而在下降。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吴江市品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朱东阳告诉记者,现在的制造业实在是不景气。

  而在所有制造业中,牵涉面广、资金量巨大的钢贸信贷的“崩溃”俨然是长三角地区银行难以言说的“痛楚”。

  马年春节刚过,上海钢贸企业便开始“崩盘”。先是“钢贸大王”肖家守旗下近10亿资产被查封冻结。随后,另一个钢贸大佬周华瑞遭多家银行的诉讼,涉事案件多达十余起。

  从已披露的银行年报来看,2013年资产质量变化受累于钢贸业务风险的扩散。有银行表示,如剔除钢贸因素,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平稳。而银行也在加大钢贸行业不良贷款的催收,如通过诉讼等方式。

  上海高级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涉及钢贸金融商事纠纷案件约3700件,同比增长约5.5倍,收案标的金额达到了230亿元,占去年金融商事纠纷案件标的总金额的51.4%,同比增长约3.4倍。

  不仅是上海,苏浙地区钢贸企业日子也同样“难过”。无锡带钢贸易协会会长裴晓春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近年来钢铁行业供大于求、市场低迷,钢贸业景气度也随之下滑,最多的时候,全国有几十万家钢贸商,而这些钢贸行业大多有‘散、小、乱’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个别钢贸商因违规操作而带来的企业资金断裂、老板跑路等现象屡见不鲜。”

  “除去钢贸企业本身乱象之外,银行在贷款审核上的投机和风险控制意识的薄弱,是造成钢贸危机的另一大主因。”某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部经理刘琦说。这位信贷部经理接触过上海地区钢材交易市场、贸易商以及各银行负责信贷的内部人士,深谙“联贷联保”这种融资模式的风险。

  所谓“联贷联保”是通过将3-5个钢贸企业结成小组,联合向银行提出授信,每个企业均对贷款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以降低贷款风险。在过往钢贸火爆的时候,这种方式非常受银行欢迎,刘琦认为这种融资模式本身没问题,但产品嫁接到钢贸圈里,忽略了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隐患,俨然和银行之间形成“连坐”关系。

  “像制造业、零售批发业这些行业对原材料的依赖非常强,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包括像钢贸行业往往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在以前中国经济单边上行的时候,建筑材料、钢铁行业这些基础行业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银行对其各方面的投入就会大量增加。这中间,银行很容易出现只重视眼前利益而缺少合理规划、过度投资、忽视风险的情况。而一旦宏观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大量投资就会找不到出路,这些行业的不良贷款就会在银行积累巨额的坏账。”奚君羊表示。

  银行“自律”恐难

  在不良贷款的重压之下,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

  在2013年业绩报告中,有一个数字增长明显引人注目。据记者统计,12家已公布年报的银行2013年共计核销(或核销和转出)不良贷款797.02亿元,比2012年核销规模增长143%。

  其中,五大行的贷款核销力度远高于股份制银行。五大行中,工农中建交贷款核销金额分别为165亿元、97.84亿元、90.96亿元、117.41亿元和118.1亿元。除工商银行核销额少于不良贷款增长外,其余4家银行贷款核销均高于不良贷款增长。

  股份制银行中也有大手笔核销不良贷款。如民生银行核销不良贷款40.49亿元,比2012年核销额增长115%,同时在贷款损失准备中报告期转出72.54亿元。中信银行核销贷款53.05亿元,接近2012年的7.5倍,但仍然没有赶上不良贷款增长速度。

  “针对不良贷款,中信正在做出很大的努力。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钢贸贷款风险集中爆发,我们第一时间派专人指导有关分行做核销措施、打包转让,力争减少资产损失。此外,及时调整授信政策,对风险进行现场检查和分行的自我排查,查找隐患,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相关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紧密围绕核心厂商开展钢贸企业授信,禁止借用联保互保方式套用资金,以确保资金来源。”中信银行副行长苏国新表示。

  而今,本就存在“融资难”问题的中小企业在银行“慎之又慎”的态度下,又将面临无处贷款的问题。“在银行信贷紧缩的市场背景下,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多债务违约的市场风险。”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所有贷款违约中,有1/3来自长三角地区,那么对于这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说获取信贷也变得越来越难。

  “一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加上2011年温州出现的民间借贷危机,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率直线上升,银行也出现了‘钱紧’,在此情况下,银行惟一能做的就是压缩企业贷款规模,进而出现严重的抽贷、压贷现象,中小企业资金链由此断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周德文表示。

  “银行越这样做,那么企业就越还不了钱,甚至更不想还钱。这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周德文称。

  奚君羊也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矛盾。“在经济上升周期,银行大量放贷,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惊人,银行贷出很容易得到回报,不用承担什么风险与压力。所以,在经济上行阶段,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明知投资过度,还会继续投资。而等到经济下滑的时候,银行本来应该提供资金帮助这些企业渡过资金紧缺的难关,银行这时候往往从自身短期利益考虑,开始收缩贷款,因为银行也害怕自己的旧账还没收回,又欠新账,所以不但不贷款给这些企业,反而又加紧回收,这样企业就更还不上钱。”

  “从理论上来说银行应该反思,但从实际上来看银行是做不到的,因为银行很难把握宏观经济的脉络,长期习惯于只看眼前利益,让银行业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思维,那就是利润高就贷款,利润低或者风险大就不放贷。所以理论上银行应该注意逆周期的业务安排,但就实际上来看很难做到,银行要考核业绩,年报、半年报等一系列业绩考核制度让银行不会愿意承受风险。”奚君羊称。

  在奚君羊看来,这个责任应该由央行来承担。“经济过热的时期,央行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出现下滑的时候,央行要逆周期运作,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让银行有足够的资金去贷放,帮助出现问题的企业,解决其流动性紧张的难题。对于这种逆周期运作的要求,目前只有央行能够做到,银行业这种行为应该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影响,要求银行业‘自律’可能非常难。”

  而在周德文看来,大量小微银行才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池,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小微银行资金规模小,无力驾驭大项目,中小企业是他们的最佳服务对象。小微银行多为区域性的,比大银行更能掌握当地企业的信用与经营状况,从而能够保证信贷的成功率。这样既能一方面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控制不良贷款。”


原标题:长三角惊现千亿不良贷款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399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